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龙门石窟围岩风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丁梧秀 陈建平 +2 位作者 冯夏庭 周辉 王士民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对洛阳龙门石窟围岩风化特征及风化作用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围岩风化作用主要为生物风化和物理风化作用,并进一步对其风化机理进行了探讨。以往研究结果认为风化作用主要类型为物理风化作用,本文研究表明,目前由于西山山顶植... 对洛阳龙门石窟围岩风化特征及风化作用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围岩风化作用主要为生物风化和物理风化作用,并进一步对其风化机理进行了探讨。以往研究结果认为风化作用主要类型为物理风化作用,本文研究表明,目前由于西山山顶植被的不断发育,随着植被根须机械破坏作用及植被腐殖质分解的产物引起岩体解离的生物化学破坏作用日益加剧,生物风化作用亦已成为风化破坏主要影响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围岩 风化作用类型 影响因素 风化机理 风化破坏
下载PDF
洛阳龙门石窟围岩风化层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丁梧秀 蔡丽朋 +1 位作者 陈建平 王士民 《洛阳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79-82,共4页
以石窟围岩风化层弹性波速资料为基础,对其风化层结构状态进行定量化描述,得出了龙门石窟围岩风化层结构北部白云岩优于南部灰岩,围岩骨架(岩石)部分受风化破坏作用较小,风化层岩体结构性状变异主要由结构面性状变异所致的结论,及时对... 以石窟围岩风化层弹性波速资料为基础,对其风化层结构状态进行定量化描述,得出了龙门石窟围岩风化层结构北部白云岩优于南部灰岩,围岩骨架(岩石)部分受风化破坏作用较小,风化层岩体结构性状变异主要由结构面性状变异所致的结论,及时对风化层结构面进行治理,特别是发育于雕刻品中的结构面的治理,对石窟区文物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龙门石窟 围岩 风化层 弹性波速 结构状态 性状变异
下载PDF
从洛阳龙门石窟中走出来的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
3
作者 艾丽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5年第6X期31-36,共6页
温玉成先生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至洛阳市龙门石窟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50多年来,温先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凡有石窟造像、著名佛教寺院的地方,都留下了他调查的足... 温玉成先生196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至洛阳市龙门石窟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50多年来,温先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凡有石窟造像、著名佛教寺院的地方,都留下了他调查的足迹。他出版专著9部,发表探索佛教史的高水平论文150余篇,在中国佛教考古学和中国佛教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可谓佛教考古学研究的知名专家;他曾受到阎文儒、宿白、周一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玉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佛教史研究 石窟造像 名誉所长 历史学系 阎文儒 佛教史 佛教寺院 宿白
下载PDF
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加固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一尊宝冠佛像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东亮 范子龙 +1 位作者 李心坚 高俊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 龙门石窟擂鼓台南洞部分佛像风化开裂严重,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佛像,探讨微裂隙造像加固封护的方法,采用羧甲基纤维素封护法对其中一尊开裂严重的宝冠佛像进行了试验性加固。结果表明,用这种材料进行封护不仅能够满足微裂隙造像加固的需要,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性好,是一种可行的加固封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佛像 封护 加固
下载PDF
龙门石窟地坪雕刻图案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贺志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9-23,共5页
龙门石窟的地面雕刻图案,根源于佛教净土信仰对天国世界神话场景的描摹。这种地面雕饰尚有现实生活居址场态移写状摹的审美意识包含在其中——魏唐石窟遗存中这一装饰样式的出现,实际上正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从建筑构成单元上对北方草原文... 龙门石窟的地面雕刻图案,根源于佛教净土信仰对天国世界神话场景的描摹。这种地面雕饰尚有现实生活居址场态移写状摹的审美意识包含在其中——魏唐石窟遗存中这一装饰样式的出现,实际上正是古代雕刻艺术家从建筑构成单元上对北方草原文明中穹庐居址的摹写。透过龙门洞窟地面雕刻图案的时代演革,人们可以感受到魏唐其间中原地区东西方民族融合的审美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地面雕刻图案 北方少数民族
下载PDF
龙门石窟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文生 李小虎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5,共8页
本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北魏佛教建筑进行系统分析,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庑殿式和歇山式以及各种形式的石塔、门柱和龛柱等北魏式样,阐明北魏时期的中原建筑是在传统固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融... 本文对龙门石窟现存的北魏佛教建筑进行系统分析,对其雕刻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并结合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庑殿式和歇山式以及各种形式的石塔、门柱和龛柱等北魏式样,阐明北魏时期的中原建筑是在传统固有建筑艺术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一定的外来因素,创造出中国特有的建筑样式,从中可见中原地区北魏时期真正的佛教建筑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北魏 建筑
下载PDF
试论武则天时期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 被引量:3
7
作者 高俊苹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6年第2期141-144,共4页
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在武则天时期无论从造像数量、规模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逾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极盛今古的程度。本文从弥勒造像入手,结合佛经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试图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出当时的弥勒造像与武则... 龙门石窟的弥勒造像在武则天时期无论从造像数量、规模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逾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极盛今古的程度。本文从弥勒造像入手,结合佛经记载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试图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揭示出当时的弥勒造像与武则天宫廷政治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勒造像 弥勒信仰 宫廷政治 政教结合
下载PDF
龙门石窟对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郑霞 《文物世界》 2009年第6期36-38,共3页
一、龙门石窟概述 中国的石窟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都以雕凿、彩绘、泥塑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位于洛阳城南5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493年),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 一、龙门石窟概述 中国的石窟尽管时间、地域不同,但它们都以雕凿、彩绘、泥塑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极高的艺术享受和丰富的研究价值。位于洛阳城南5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493年),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共计有400余年的雕刻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石窟 雕塑艺术 中国 佛教 洛阳城 石窟群 彩绘 造像 北魏
下载PDF
碳酸盐风暴沉积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8
9
作者 白万备 李建厚 +1 位作者 孙长彦 王敏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426-432,共7页
在总结国内外碳酸盐风暴沉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风暴岩与风暴中心的距离将风暴岩分为原地型风暴岩、异地近源型风暴岩、异地远源型风暴岩三种类型;按照风暴岩离岸距离将风暴岩划分为远源型风暴岩、过渡型风暴岩、近源型风暴岩、原地... 在总结国内外碳酸盐风暴沉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风暴岩与风暴中心的距离将风暴岩分为原地型风暴岩、异地近源型风暴岩、异地远源型风暴岩三种类型;按照风暴岩离岸距离将风暴岩划分为远源型风暴岩、过渡型风暴岩、近源型风暴岩、原地型风暴岩四种.根据豫西寒武纪碳酸盐岩风暴沉积分析了风暴岩随着风暴的强弱而产生的相序变化及其伴生的遗迹化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风暴沉积 遗迹化石 豫西寒武纪
下载PDF
《宋史全文》插引史论文献研究
10
作者 汪圣铎 陈朝阳 《宋史研究论丛》 CSSCI 2014年第1期452-497,共46页
在编年体史书中,插入本朝人的史论,是《宋史全文》的重要特色。本书史论共征引约42种文献,共413则,内容丰富。但征引很不规范,文献名、作者名不齐备。文献名多用简称,同一文献或有不同简称。同一文献或用作者名,或用文献名,前后不一。... 在编年体史书中,插入本朝人的史论,是《宋史全文》的重要特色。本书史论共征引约42种文献,共413则,内容丰富。但征引很不规范,文献名、作者名不齐备。文献名多用简称,同一文献或有不同简称。同一文献或用作者名,或用文献名,前后不一。本书所征引文献其中不少是佚书,有些征引文字与现存文献不符。本文在对《宋史全文》插入史论的情况作整体分析的同时,对其中重要文献及疑难问题进行探讨,批驳某些错误认识,以求为正确理解本书史论文字扫除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年体史书 《宋史全文》 插引 名人史论
下载PDF
跋河南洛阳新出土的一件唐代景教石刻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乃翥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3,共9页
2006年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残幢,刊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及景僧清素等人的建幢题记。经文中采用的若干佛教用语,反映出唐代景教意识中融汇汉译佛教概念的情势。至于建幢题记披露的这个景众群体,从姓氏构成上考察,即为一个东... 2006年洛阳出土的唐代景教石刻残幢,刊有《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一部及景僧清素等人的建幢题记。经文中采用的若干佛教用语,反映出唐代景教意识中融汇汉译佛教概念的情势。至于建幢题记披露的这个景众群体,从姓氏构成上考察,即为一个东来粟特的亲族部落。而东都洛阳之建有景教寺院———大秦寺,亦因这一经幢题记的记事,得到确切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洛阳 景教 经幢 粟特 大秦寺
下载PDF
记洛阳出土的两件唐代石刻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乃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0-22,共3页
文章报道的两件出土文物 ,一件与武周政权的政治运筹关系密切 ,反映出武则天利用佛教文物推行其“转轮王”崇拜的策略用心 ;
关键词 洛阳市 唐代 石刻 出土文物 武则天 佛教文物 白居易 元稹
下载PDF
论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筑特点和“天人合一”理念 被引量:2
13
作者 苏健 苏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33-37,共5页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它历经隋唐、五代十六个皇帝,还是后周、后汉、北宋、金诸朝的陪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该城的规划有五大特点: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轴线偏于全城西部;"纵横各十街&quo... 隋唐东都洛阳城是中古时代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它历经隋唐、五代十六个皇帝,还是后周、后汉、北宋、金诸朝的陪都,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该城的规划有五大特点:宫城、皇城偏居全城西北隅;轴线偏于全城西部;"纵横各十街",坊里规整,畦分棋布;都市绿化堪称典范,道旁植樱桃、石榴、桃、李;有"三市"及大型粮仓,为大运河中枢,全城通渠流水,处处通漕。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以象北辰藩卫",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字,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东都 洛阳城 建筑规划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洛阳存古阁藏石与北宋民间佛教信仰
14
作者 张乃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9-31,共3页
Nine Buddhism stone inscription stored in Luoyang Cungu Garret, viewed from cultural inheritance, reflects unanimity in classical faith between Mi sect of Buddhism in early North Song Dynasty and Mi Church in the Tang... Nine Buddhism stone inscription stored in Luoyang Cungu Garret, viewed from cultural inheritance, reflects unanimity in classical faith between Mi sect of Buddhism in early North Song Dynasty and Mi Church in the Tang Dynasty. Contents of these stone inscription reflect the tendency that the Confucianists’ ethics affects and combine with sad and pity idea of Buddh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市 存古阁 佛教石刻 北宋 民间佛教信仰 儒家思想
下载PDF
记洛阳新出土的三件石刻文物
15
作者 张乃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8-21,共4页
洛阳龙门山和邙山近年出土的三件石刻文物 ,反映了唐宋之间佛教信仰的兴盛。这种带有鲜明地望特色的文物信息 ,是中古时期封建士庶乡土情怀的真实映照。
关键词 龙门山 邙山 墓志铭
下载PDF
裴怀古、李释子、和守阳墓志所见盛唐边政之经略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乃翥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33,共9页
本文以洛阳此前出土的三件唐代墓志为史料, 考察了盛唐时代中原王朝以出镇、驻节、招慰、屯田、和亲、册封等施政运筹, 与漠北、西域、滇蛮、桂田、湘零等诸多远服民族保持锐意交通的政治态势, 进而可以看出盛唐国家边政意识之积极。
关键词 裴怀古 李释子 和守阳 墓志 处月 突骑施
下载PDF
论拓跋部源自索离 被引量:3
17
作者 温玉成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4,115,共7页
关于拓跋部的起源,千余年来有多种说法,近代史学家大都以为是鲜卑族。文章通过对嘎仙洞"八石阵"(八部联盟)的解读,对南迁"大泽"的考古学文化的判定以及对《魏书.序纪.力微纪》的剖析,廓清千年历史疑案,证明拓跋部... 关于拓跋部的起源,千余年来有多种说法,近代史学家大都以为是鲜卑族。文章通过对嘎仙洞"八石阵"(八部联盟)的解读,对南迁"大泽"的考古学文化的判定以及对《魏书.序纪.力微纪》的剖析,廓清千年历史疑案,证明拓跋部起源于古老的"北夷索离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部 鲜卑 八部联盟 索离
下载PDF
闾伯昇墓志所见的北魏柔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乃翥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14,共4页
安阳地区出土的间伯异墓志,以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物透露出北朝晚期拓跋王朝与柔然民族结缘通好、相互孽乳的历史动态。墓志涉及了拓跋朝廷接与柔然贵族时高官厚禄、互通姻好的政治策略。
关键词 柔然 拓跋王朝 东魏 民族联姻 墓志
下载PDF
洛阳嵩县云岩寺遗址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晓军 屈昆杰 张西峰 《洛阳考古》 2015年第1期44-51,共8页
2013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嵩县云岩寺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取得了一定收获。云岩寺由上、下云岩寺和千年银杏林三部分组成。上云岩寺由主殿、厢房、石碑、骡马殿、皇城、摩崖石刻、藏经阁和塔林等组成,地面建... 2013年12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嵩县云岩寺遗址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取得了一定收获。云岩寺由上、下云岩寺和千年银杏林三部分组成。上云岩寺由主殿、厢房、石碑、骡马殿、皇城、摩崖石刻、藏经阁和塔林等组成,地面建筑现均已无存,下云岩寺现存有清代的大殿、厢房和石碑,千年银杏林则遍布于上、下云岩寺周围。云岩寺始建于唐,历经五代、宋、元、明、清,曾于明中叶发展至鼎盛,并长期是伏牛山佛教的中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县 云岩寺 考古调查
原文传递
嘎仙洞遗迹考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温玉成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4-53,共10页
新发现的嘎仙洞洞顶遗迹,应是公元443年以后北魏太武帝修造祖庙的遗存,因其去世而废止。洞底的"八石阵"应是献帝瞵氏"七分国人",确立八个部落大联盟的遗存,是"石庙"的神主。通过对"祭祖祝文"... 新发现的嘎仙洞洞顶遗迹,应是公元443年以后北魏太武帝修造祖庙的遗存,因其去世而废止。洞底的"八石阵"应是献帝瞵氏"七分国人",确立八个部落大联盟的遗存,是"石庙"的神主。通过对"祭祖祝文"等分析,推断拓跋部起源于黑龙江东北的北夷索离国。他们南下"大泽"后建立八部联盟,第二次南下后自谓鲜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仙洞 八石阵 北魏太武帝 拓跋部 鲜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