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若琳 陈楠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6期573-576,共4页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严重阶段,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由此引起的反复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PDR的发生发展受多种细胞因子的...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严重阶段,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由此引起的反复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力。国内外的研究已表明PDR的发生发展受多种细胞因子的影响与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与PDR关系密切的其中两个因子。VEGF除具有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之外,还具有神经细胞营养保护作用。CTGF在PDR形成过程中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化的双重作用,并且可能参与增生膜的形成。现就这两种因子在PDR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下载PDF
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用于垂直斜视矫正术局部麻醉的镇痛效果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吕莎 于辉 宫华青 《中国医药》 2014年第12期1824-1828,共5页
目的 研究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经静脉注射在垂直斜视的斜视矫正术中局部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垂直斜视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15 min经静脉注射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 mg(... 目的 研究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经静脉注射在垂直斜视的斜视矫正术中局部麻醉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山东省眼科研究所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垂直斜视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于术前15 min经静脉注射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 mg(P组)、注射用地佐辛5 mg(D组)、注射用帕瑞昔布钠20 mg+注射用地佐辛2.5 mg(PD组)、注射用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N组).观察患者在术中5 min(T1)、术中15 min(T2)、术毕前5 min(T3)、术后2 h(T4)的疼痛数字模拟评分(NRS)、眼心反射及恶心呕吐、出汗等不良反应.因行上斜肌及下直肌手术的例数较少,故未对其在不同用药组间的NRS及眼心反射发生情况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时点P、D、PD组NRS均较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9)、(2.4±0.8)、(0.8±0.7)分比(5.2±0.7)分](P<0.05);PD组NRS较P、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D组患者各有1例呕吐,PD组患者无呕吐,N组患者发生呕吐3例(15.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点P、D、PD组NRS均较N组低[(3.2±1.1)、(2.4±0.7)、(1.5±0.8)分比(6.9±1.0)分],PD组NRS较P、D组低,D组NRS较P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间恶心呕吐症状,N组较P、D、PD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较PD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点P、D、PD组NRS均较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0.5)、(0.7±0.4)、(0.3±0.4)分比(1.9±0.9)分](P<0.05);P、D、P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恶心呕吐症状,N组较P、D、PD 3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P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点4组间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恶心呕吐症状,N组较P、D、PD组明显,但各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直肌与下斜肌眼心反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直肌或下斜肌手术时眼心反射发生率及程度与NRS基本相同(P>0.05).结论 成人局部麻醉下垂直斜视矫正术采用地佐辛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具有良好的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并能明显减轻术后恶心呕吐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斜视 帕瑞昔布钠 地佐辛 局部麻醉 镇痛
下载PDF
不同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模型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真真 胡晓丽 +1 位作者 华英彬 周庆军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9-434,共6页
目的 比较研究单次高剂量和多次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的成模情况及其病理表现的异同. 方法 正常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60 mg/kg... 目的 比较研究单次高剂量和多次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诱导糖尿病小鼠角膜病变的成模情况及其病理表现的异同. 方法 正常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60 mg/kg STZ连续腹腔内注射5次)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150 mg/kg STZ腹腔内注射1次),每组20只.比较各模型组小鼠成活率、糖尿病成模率、平均体质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各组小鼠均行角膜上皮刮除术,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检测角膜上皮的缺损面积百分比.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角膜上皮p-Akt、Sirt1和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Cochet-Bonnet触觉测量器检测角膜上皮刮除前、刮除后3、7、10和14 d角膜敏感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角膜上皮刮除前、刮除后14 d角膜神经密度.结果 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低剂量1个月组小鼠糖尿病成模率分别为90%、80%和70%.各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血液HbA1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糖尿病模型组间小鼠血液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上皮刮除后24 h和48 h,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上皮p-Akt、Sirt1和Ki67的荧光强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刮除前和刮除后14d,多次低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敏感度、角膜神经密度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多次低剂量3个月组和单次高剂量1个月组小鼠角膜神经敏感度、角膜神经密度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低剂量STZ注射1个月不能诱导糖尿病小鼠出现角膜病变特征,而高剂量STZ注射后1个月和低剂量STZ注射后3个月的糖尿病小鼠出现典型的角膜上皮和神经病变,可作为研究1型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理想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脲佐菌素 C57BL/6J小鼠 糖尿病 角膜病变
下载PDF
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冬乐 张阳阳 高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可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除了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发挥调节...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且为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需的蛋白质分子,可支持神经元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功能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除了对其所支配的组织发挥调节和功能性作用外,对其生理、生长及代谢也起着重要的神经营养性作用。角膜是人体神经纤维分布最密集的组织,丰富的神经增强了角膜的感觉功能,同时通过分泌多种营养和调节因子维持角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损伤后的再生。近年来,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愈合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不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角膜上皮损伤后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因子 角膜溃疡 千眼 新生血管 损伤修复
下载PDF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继发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正艳 李凤洁 +2 位作者 赵灿 王利英 王婷 《临床眼科杂志》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及转归,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6例(56只眼)PKP术后继发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先予局部或联合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以及处理... 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继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及转归,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6例(56只眼)PKP术后继发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住院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先予局部或联合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以及处理影响眼压的其他因素,眼压仍>30 mmHg者行小梁切除术。分别记录分析PKP术前原发病、术前眼压、术后滤过泡情况、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以及手术成功率,术后随访1年。结果患者术前眼压平均(39.77±8.08)mmHg,小梁切除术后5只眼(8.9%)发生了术后浅前房,其中3只眼发生于人工晶状体眼、2只眼发生于圆锥角膜。9只眼(16%)出现滤过泡局限包裹,其中7只眼予以针刺分离联合5-氟尿嘧啶(5-Fu)结膜下注射、2只眼行滤过泡分离术。小梁切除术前内皮细胞计数为(1668.52±578.38)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计数为(1507.77±467.03)个/mm^2,内皮丢失率为12.67%;术后随访1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948.81±516.17)个/mm^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排斥率为10.7%;角膜植片透明率76.8%。术后1年52只眼(92.8%)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4只眼(7.2%)眼压控制不良而行睫状体冷冻术。结论PKP术后继发性青光眼行滤过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术后病情更为复杂多样化,需要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继发性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后影响角膜上皮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晓静 史沛艳 +3 位作者 江音 赵灿 孙吉君 王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32-736,共5页
背景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圆锥角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去上皮CXL有利于角膜基质对核黄素的吸收而增强角膜胶原的交联强度,但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和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了解并有效控制去上皮CXL后圆锥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 背景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圆锥角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去上皮CXL有利于角膜基质对核黄素的吸收而增强角膜胶原的交联强度,但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和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了解并有效控制去上皮CXL后圆锥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圆锥角膜患者去上皮CXL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特征及影响上皮愈合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拟行去上皮CXL的圆锥角膜患者68例77眼,记录患者的年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泪膜破裂时间(BUT)、直径6mm区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度(Astig),并记录患者术后每日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对愈合时间与上述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7眼均行规范的去上皮CXL,手术顺利。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12d,中位数为5(g,6)d。患者年龄16~36岁,中位数为22.00(18.00,25.00)岁;角膜最薄处厚度中位数为436(412,470)μm;最小角膜曲率(Kf)中位数为47.40(44.70,50.45)D,最大角膜曲率(Ks)中位数为52.10(49.00,54.55)D,平均角膜曲率(Km)中位数为50.00(47.15,53.15)D;Astig值中位数为-5.30(-5.45,1.70)D。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与BUT、最薄处角膜厚度均呈负相关(BUT:rs=-0.334,P=0.003;角膜厚度:rs=-0.417,P=0.000),与Km、Kf和Ks均呈正相关(Km:rs=0.449,P=0.000;Kf:rs=0.300,P=0.008;Ks:r,=0.432,P=0.000),与年龄和Astig均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s=0.023,P=0.845;Astig:rs=-0.190,P=0.098)。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因变量的独立因素。因为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岭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校正。从偏回归系数正负可知BUT、角膜厚度与角膜愈合时间均呈负相关(均P〈0.05),Km、Kf与角膜愈合时间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厚度、Km、Kf、BUT是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治疗 角膜基质/化学过程 胶原/化学过程 光化学疗法/方法 生物测量 上皮/角膜 胶原交联 创伤愈合
下载PDF
贝伐单抗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形态、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盼盼 董琪 +1 位作者 华英彬 徐海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形态、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终浓度为0.25g·L^(-1)贝伐单抗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根据培养时间的不同分为1周加药组、2周加药组,同时设...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形态、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含终浓度为0.25g·L^(-1)贝伐单抗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根据培养时间的不同分为1周加药组、2周加药组,同时设立1周对照组和2周对照组;用光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促进基因P53、TP53INP1、Bax以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mRNA和相应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1周对照组和2周对照组的细胞呈典型上皮细胞形态,细胞形态呈铺路石样,单层贴壁样生长。贝伐单抗处理不同时间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1周加药组和2周加药组的部分细胞形态略有改变,出现变圆的细胞,胞体拉长,边界欠清。1周对照组、1周加药组、2周对照组、2周加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57±1.46)%、(6.39±1.25)%、(6.88±1.10)%、(13.34±1.94)%,1周加药组、1周对照组和2周对照组间细胞凋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周加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均高于1周对照组、2周对照组和1周加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1周对照组相比,1周加药组的凋亡促进因子P53、TP53INP1、Bax mRNA的表达均升高,而凋亡抑制因子Bcl-2 mRNA的表达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周加药组P53、TP53INP1、Bax mRNA的表达均高于2周对照组和1周加药组,而Bcl-2 mRNA的表达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周对照组和2周对照组相比,各因子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因子蛋白的表达情况与mRNA类似。结论贝伐单抗能改变ARPE49细胞的形态,上调ARPE-19细胞的凋亡率和凋亡促进因子的表达,下调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可能是抗VEGF治疗后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缺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贝伐单抗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凋亡率 凋亡因子
下载PDF
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的个体化临床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梦雅 李素霞 +2 位作者 李韵秋 李从心 史伟云 《临床眼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使用抗类风湿药物联合手术个体化治疗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山东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诊治的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14例(17只眼)。治疗原则:据病例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药... 目的:分析探讨使用抗类风湿药物联合手术个体化治疗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山东省眼科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1月间诊治的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14例(17只眼)。治疗原则:据病例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药物联合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①药物治疗:选择口服及局部抗类风湿药物,术后逐渐减量并维持应用。②手术治疗:病灶深度介于角膜1/2~3/4,或深度<1/2且病变范围超过全角膜1/4象限者,选择结膜瓣遮盖术或羊膜移植术( AMT);角膜溃疡深度>全厚度3/4者,选择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 LKP)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P)。泪液缺乏者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或睑裂缝合术。随访治疗后1年间的病情变化。结果14例均处于类风湿活动期;8只眼病灶位于角膜旁中央,9只眼位于角膜缘;病灶深度2只眼未及1/2,10只眼达1/2~3/4,5只眼超过3/4;病灶面积未及角膜1/4共11只眼,1/2至1/4之间3只眼,1/2以上3只眼。均接受药物联合手术治疗,行AMT术5只眼,结膜瓣遮盖术6只眼,部分LKP术4只眼,PKP术2只眼,其中5只眼因泪液缺乏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或睑裂缝合术;治疗后较前增视8只眼(47.1%);病变区树突细胞持续存在。随访1年中15只眼病情平稳,2只眼再次发病。结论类风湿相关性角膜病变与全身病情相关,病灶范围局限而深,伴树突细胞长期分布,且泪液分泌功能差;根据临床特征选择个体化的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方案,利于保存眼球及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 抗类风湿药物 角膜溃疡 眼外科手术
下载PDF
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隋文婕 宋鹏 +3 位作者 刘明娜 李素霞 贾艳妮 高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06-111,共6页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查圆锥角膜及分析网锥角膜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66眼)、初期圆锥角膜患者57例(57眼)及正常对照者35例(70眼... 目的观察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筛查圆锥角膜及分析网锥角膜发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临床完成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66眼)、初期圆锥角膜患者57例(57眼)及正常对照者35例(70眼)行三维眼前节分析仪(ALLEGROOculyzer)检查。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分为岛型、不完全岛型、桥型递增型、桥型递减型、不完全桥型及不规则型6种。分析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学特点及角膜最薄点与顶点及瞳孔中心之间位置关系,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图形态以不完全桥型(6l%)和桥型递减型(26%)为主,初期圆锥角膜组以桥型递增型(40%)和不完全岛型(25%)为主,完成期圆锥角膜组以不完全岛型(33%)和岛型(56%)为主。正常对照组、初期圆锥角膜组、完成期圆锥角膜组角膜最薄点位于顶点颞下方比例分别为81%、86%、76%,最薄点与顶点距离分别为(0.59±0.20)mm、(0.77±0.27)mm、(0.66±0.32)mm,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03,P〈0.01);最薄点偏离顶点颞下方角度分别为:(41.96±17.30)°、(49.14±18.83)°、(49.40±16.7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2,P〈0.05)。结论 可疑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后表面由不完全桥型向桥型递增型发展,角膜最薄点偏离顶点距离增加要警惕圆锥角膜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地形图 圆锥角膜 后表面形态 最薄点
原文传递
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地形图特征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阳阳 隋文婕 +3 位作者 宋鹏 刘明娜 陈敏 高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及分析继发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3...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及分析继发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3例(20眼)为继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时期某一时间段内确诊的原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8例(25眼)为原发组.原发组与继发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18.9±2.8)岁(15~28岁)和(24.3±9.1)岁(19~48岁);眼轴平均长度分别为(25.39±1.33)mm(23.3~27.8 mm)和(27.09±2.43)mm(25.3~30.1 mm)(t=3.942,P<0.01).对2组患者的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比较2组角膜最溥点位置,角膜前表面最大模拟曲率(Kmax),角膜模拟散光度,角膜中央3 mm区平均曲率及3 mm区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距最佳拟合球面距离(Diff值),角膜后表面形态等.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组角膜最薄点在4个象限的分布为颞下18眼(72%)、颞上4眼(16%)、鼻下1眼(4%)和鼻上2眼(8%),继发组为颞下8眼(40%)、颞上4眼(20%)、鼻下4眼(20%)、鼻上4眼(20%).原发组和继发组角膜模拟散光度分别为(5.85±3.26)D和(3.95±2.51)D(t=-2.142,P<0.05);3 mm区散光度分别为(4.12±2.11)D和(2.82±1.50)D(t=-2.187,P<0.05);2组患者后表面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圆锥角膜地形图形态较原发圆锥角膜相对规则,角膜散光度小.角膜最薄点分布均匀且靠近角膜中央,提示角膜中央过多切削可能是继发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继发圆锥角膜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地形图 散光
原文传递
行大植片角膜移植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黛 王月新 +4 位作者 贾艳妮 刘冬乐 向德猛 王君怡 高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分析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致病菌菌属、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临床严重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并接... 目的分析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致病菌菌属、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为临床严重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并接受大直径角膜移植(植片直径〉9mm)患者132例(132眼),其中男82例,女50例。职业农民76例,工人10例,其他46例。统计感染的菌种、发病来院就诊时间、就诊时病变严重程度、感染的临床特征(包括伪足、卫星灶、内皮斑、苔被、前房积脓、溃疡面积)等情况,分别就菌属差异与临床特征差异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x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感染菌种中镰刀菌属85例(64.4%),曲霉菌属10例(7.6%),其他菌属37例(28.0%)。132例患者发病至接受LDPK术的平均时间为(23.7±11.2)d。镰刀菌属感染前3位临床特征是伪足、前房积脓、卫星灶;曲霉菌属感染前三位临床特征使前房积脓、苔被、伪足。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角膜溃疡面积分别为(48.3±12.3)mm:和(44.8±20.2)mm2,镰刀菌属感染的29例患者溃疡累及全层角膜。结论镰刀菌属和曲霉菌属是常见致病真菌,可以引起严重的真菌感染。大量前房积脓出现是严重真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对于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早选择角膜移植手术控制病情是积极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角膜炎 菌属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孔倩倩 翟华蕾 +3 位作者 程钧 王君怡 刘卫卫 李琳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发病、发病时间、临床特征、主要致病菌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10月至2016年1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发生真菌感染患者29例... 目的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原发病、发病时间、临床特征、主要致病菌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10月至2016年1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发生真菌感染患者29例(34眼),其中男25例(86%),女4例(14%)。分析患者原发病、植片真菌感染与角膜移植间隔时间、发病月份、诱发因素、病灶特征、致病菌及治疗情况。数据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生角膜植片真菌感染的34眼中,25眼(74%)既往接受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9眼(26%)接受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术前原发病大多为感染性角膜炎(24眼,70%)。植片发生真菌感染与角膜移植间隔时间为l~144个月,平均(39.5±43.0)个月,其中9眼(26%)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3眼(9%)发生于6-12个月。植片真菌感染发生时间多在9-11月(17眼,50%)。27眼(79%)真菌培养结果阳性,致病菌主要为镰刀菌(9眼,33%)和链格孢霉菌(6眼,22%)。29眼(85%)真菌感染灶局限于角膜植片,5眼(15%)同时累及角膜植片和植床。22眼(65%)位于植片中央及旁中央区,其中15眼病灶直径〉4mm,7眼≤4mm;12眼(35%)位于植片周边区,病灶长径均〈4mm。27眼选择药物联合手术治疗,4眼选择单纯药物治疗,3眼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角膜移植术是最主要的手术治疗方式(16眼,59%),其次是眼内容剜除术或眼球摘除术(6眼,22%)。结论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真菌感染多发生于秋季农忙季节。致病菌以镰刀菌和链格孢霉菌为主。角膜移植术是治疗植片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手术方式。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角膜植片真菌感染对视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移植 眼感染 真菌性 植片感染
原文传递
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秀先 史伟云 +2 位作者 李素霞 王婷 高华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749-752,共4页
目的观察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进展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0例(11眼)常规给予局部及全身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1周及以上、病灶不断扩散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行部分环状板层... 目的观察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进展性蚕蚀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10例(11眼)常规给予局部及全身免疫抑制剂和对症治疗1周及以上、病灶不断扩散的蚕蚀性角膜溃疡患者,行部分环状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角膜供体选自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残留的环形供体角膜。手术方法:采用7.75-8.00mm的环钻在角膜中央压痕,在彻底切除病灶后,覆盖与病灶范围相同的供体角膜。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植片愈合时间及是否复发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结果患者裸眼视力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1.36±1.21)行,术后3个月平均提高(1.72±1.47)行,术后6个月平均提高(1.86±2.04)行: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平均提高(0.46±0.93)行,术后3个月平均提高(0.73±1.10)行,术后6个月平均提高(1.55±1.75)行。手术前后裸眼视力(F=5.630,P〈0.05)与最佳矫正视力忙5.92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角膜植片上皮平均愈合时间为(7.00±5.31)d;1例患者术后角膜植片上皮愈合不良,行羊膜移植术后20d愈合;1例患者术后19个月复发,行二次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使用环形供体角膜的部分板层角膜移植能有效控制早期药物治疗无效的蚕蚀性角膜溃疡的发展,保存视轴区透明角膜,术后视觉效果良好,同时节约角膜供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蚀性角膜溃疡 角膜移植 板层 供体角膜
原文传递
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翠翠 万鲁芹 +1 位作者 张静 宫华青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发病年龄相对明确的术前无双眼视功能的成人外斜视患者54例,按发病年龄9岁之前或之后分为BVM(before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及AVM(after visual ma... 目的探讨成人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发病年龄相对明确的术前无双眼视功能的成人外斜视患者54例,按发病年龄9岁之前或之后分为BVM(before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及AVM(after visual maturity,≥9岁者)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周用同视机测远双眼视觉,用颜氏《数字化立体视图》测近立体视觉。采用x2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数、外斜视类型对术后立体视的影响。结果术后远双眼视觉重建率:Ⅰ级:AVM组77%,BVM组33%(X2=10.240,P〈0.01);Ⅱ级:AVM组77%,BVM组33%(X2=10.240,P〈0.01);Ⅲ级:AVM组47%,BVM组17%(x2=5.400,P〈0.05)。近立体视重建率:AVM组73%,BVM组29%(x2=10.461,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是影响术后远(OR=6.046,P〈0.05;OR=0.140,P〈0.01;)、近立体视(OR=10.825,P〈0.05;OR=0.189,P〈0.05)重建的重要因素,而术前斜视度数及外斜视类型对术后远、近立体视的重建无显著影响。结论成人外斜视术后也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甚至是立体视功能。发病年龄及手术年龄可影响术后立体视的获得,其中发病年龄起关键作用。为了提高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成人外斜视手术宜早不宜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外斜视 双眼视 立体视
原文传递
全眼表羊膜移植治疗百草枯致化学眼外伤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5
作者 梁长森 王婷 +1 位作者 史伟云 李素霞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3-626,共4页
目的观察百草枯致急性重度化学性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全眼表羊膜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8只眼)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的患者并详细询问病史;利用裂隙灯观察患眼睑缘、结膜及角膜... 目的观察百草枯致急性重度化学性眼外伤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全眼表羊膜移植手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8只眼)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的患者并详细询问病史;利用裂隙灯观察患眼睑缘、结膜及角膜的损伤特征;对上述患者给予全眼表(包括睑结膜、球结膜、穹窿结膜和角膜)羊膜移植术,术后全身及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3天;记录手术后视力、眼表恢复情况及泪液。结果损伤特征:(1)睑缘水肿、充血,睑板腺口模糊不清。(2)睑球结膜重度充血、水肿,全结膜(包括睑结膜、球结膜及穹窿结膜)均可见灰白色伪膜被覆,去除伪膜后可见大片鲜红色出血创面,2例病史大于10d患者伪膜均有不同程度脱落,自穹窿部开始逐渐发生睑球结膜粘连。(3)角膜弥漫水肿、雾状混浊,严重者可伴有角膜上皮缺损。治疗后8例患者视力均恢复至受伤前水平。羊膜组织术后7-14d自行溶解吸收或脱落,无睑球粘连,结膜组织光滑,平整,角膜恢复透明,上皮缺损愈合,荧光素染色阴性,随访至术后3月未发生睑球结膜粘连。睑缘留有大量瘢痕,睑板腺口阻塞,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泪液分泌量减少。结论百草枯致化学性眼外伤急性期以全结膜伪膜为主要临床特征,可造成严重的眼表损害,及时行全眼表羊膜移植术可有效减少睑球粘连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化学伤 羊膜 移植
原文传递
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患者的眼轴发育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新宝 黄钰森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眼眼轴发育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2015年7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并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个月至14岁,平均(4.04±3... 目的探讨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形觉剥夺眼眼轴发育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2015年7月在青岛眼科医院诊断为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并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6例,女44例,年龄2个月至14岁,平均(4.04±3.06)岁。根据年龄分为~6个月(11例),~1岁(6例),-3岁(20例),-5岁(20例),-14岁(33例)5个年龄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年龄段患者的患眼与健眼眼轴长度的差异;根据患眼相对健眼眼轴长度的差异分为短眼轴患者(40例)和长眼轴患者(50例),分析随剥夺时间的延长,短眼轴患者、长眼轴患者在相应年龄段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以相关性检验分析患健眼眼轴长度差值与形觉剥夺时间的关系;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将患者分为全混型(24例)及非全混型(66例)。以多元回归分析形觉剥夺时间、晶状体混浊度、性别对患健眼眼轴长度差值的影响。结果~6个月组中患眼眼轴比健眼短(t=-4.80,P〈O.01);-14岁组患眼眼轴比健眼长(t=54,P〈O.05);其他3组患健眼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O.36、0.30、1.43,P〉O.05)。形觉剥夺时间与患健眼眼轴差值呈正相关(r=0.294,P〈O.01)。随年龄增长,长眼轴患者在相应年龄段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短眼轴患者在相应年龄段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健眼眼轴差值随着形觉剥夺时间的延长而增大(r--O.142,P〈O.05),全混型对患健眼眼轴差值影响显著高于非全混型(r=O.819,P〈O.01),而性别对患健眼眼轴差值无影响(r=-O.017。P〉O.05)。结论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早期患眼眼轴比对侧健眼短,后期由于形觉剥夺造成患眼眼轴比对侧健眼长,全混型先天性白内障对眼轴发育影响大于非全混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 白内障 先天性 形觉剥夺 眼轴长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