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时代高校数字化学习空间——特质定位、场域形态与未来图景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晓彤 柳士彬 盖丽那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31,共7页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如何实现物质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和泛在学习空间的跨越融合,进而为大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供支持,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文章结合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具身认知等学习理论...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渗透到教育领域,如何实现物质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和泛在学习空间的跨越融合,进而为大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提供支持,成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文章结合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具身认知等学习理论,在自然交互、泛在智能和群智感知的技术赋能下,提出高校数字化学习空间的建设构想。研究发现,这一学习空间具有分布式跨区域协作、具身沉浸高保真体验、虚实共生数据驱动的本质特征;“身居”其中的学习者通过信息共享和社会资本积累对其进行控制和支配,使之呈现出三种场域形态:数字技术重构物质空间的“分布式学习场”、现实情境融合虚拟空间的“具身式意义场”和虚实共生融入泛在空间的“交互式生活场”。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学习空间的研发应聚焦于学习者画像和教育知识图谱生成动态化的学习路径推荐,聚焦于情境创设、超域协同知识建构、反思性评价三个阶段形成空间新样态下数字化探究学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学习空间 场域形态 探究学习模式
下载PDF
课后服务供给的价值向度、多重困境与纾困策略--基于“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视角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晓彤 柳士彬 +1 位作者 师衍辉 周凯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27,共9页
“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面临家长、学生对教育公平及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政府、学校不平衡不充分供给所形成的供需困境,在教学、课程、时空等维度上构成了新的问题域,阻碍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的教育社会契... “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面临家长、学生对教育公平及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政府、学校不平衡不充分供给所形成的供需困境,在教学、课程、时空等维度上构成了新的问题域,阻碍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思想和对话行动方案,为优化课后服务供需关系,拓展个性化、差别化、实践化的服务供给,推进课后领域的教育公平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为指导,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优质课程,打造智能时代教学新生态,推进课后服务评价方式转型,形成社会参与、教师自主、家庭支持、学生选择的课后服务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服务 供给侧 “双减”政策 “新的教育社会契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