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S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及CT参数分析
1
作者 毕司星 高成强 胥姗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及CT参数。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济南市济阳区中医医院临床确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使用MS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MSC...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 (MS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及CT参数。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0月济南市济阳区中医医院临床确诊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使用MS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MSCT灌注成像、血管成像技术及两者联合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符合率,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对侧区的CT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流量(CBF)、局部脑血容量(CBV)]。结果:MS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对腔隙性梗死、脑干梗死及所有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总符合率为100.00%,均高于单独MSCT灌注成像的82.56%和血管成像技术的86.05%(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半暗带区的MTT长于对侧区,CBF低于对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提升对腔隙性梗死、脑干梗死及所有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且缺血半暗带区、对侧区的CT参数中MTT、CBF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MSCT灌注成像 血管成像
下载PDF
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高成强 毕司星 李立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PC)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济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疑似PC患者,患者均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平扫、增强扫描联合及单一诊断的结果,比较诊断效能;比... 目的:分析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PC)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济阳区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疑似PC患者,患者均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T平扫、增强扫描联合及单一诊断的结果,比较诊断效能;比较PC及非PC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及CT值。结果:96例疑似PC患者中,病理检出78例PC,CT平扫共检出68例,增强扫描共检出71例;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共检出77例,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诊断PC的灵敏度97.44%、准确率96.88%、阴性预测值89.47%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0.900,P<0.001);PC患者的形态为球形、密度不均、平扫密度明显低、门脉期密度低占比高于非P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患者胰腺病变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低于非P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平扫联合增强扫描可有效诊断出胰腺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增强扫描 诊断效能
下载PDF
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武玉良 朱玉英 +7 位作者 赵孟德 王德功 王太行 李立新 李磊 高成强 孙华 江洪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858-860,共3页
目的探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评价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1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行CT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14例,... 目的探讨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标准,评价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51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行CTA及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评价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经DSA检查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14例,CTA诊断检出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1%、95.61%、100.00%、100.00%、88.10%。对于直径d<3 mm的动脉瘤,CTA的诊断准确性低于DSA(P=0.036)。CTA诊断时间为(16.21±2.14)min,短于DSA诊断时间(25.68±4.11)min(t=21.436,P<0.001)。结论CTA与DSA相比对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于直径d<3 mm的动脉瘤,CTA的检出率和灵敏度会降低且CTA明显缩短了检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和B超骨密度检测仪在诊断骨质疏松方面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玉英 王太行 高成强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20期32-35,共4页
目的比较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仪和超声骨密度检测(QUS)仪在诊断骨质疏松(OP)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4月来济南市济阳区中医医院行健康体检的193例成年人的临床资料,均运用DXA、QUS方法对骨密度(BMD)进行检测。比... 目的比较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仪和超声骨密度检测(QUS)仪在诊断骨质疏松(OP)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4月来济南市济阳区中医医院行健康体检的193例成年人的临床资料,均运用DXA、QUS方法对骨密度(BMD)进行检测。比较采用DXA方法对不同性别、年龄受检者OP的检出率及BMD,并以DXA的T值≤-2.5为OP诊断金标准,分析QUS对OP诊断的效果,并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女性OP检出率24.18%明显较男性的12.75%高(P<0.05),腰椎处BMD[(0.93±0.22)g/cm^(2)比(1.07±0.26)g/cm^(2)]及股骨颈BMD[(0.87±0.19)g/cm^(2)比(0.98±0.23)g/cm^(2)]明显较男性低(P<0.05);年龄大者,OP检出率更高(P<0.05),BMD测定值更低(P<0.05);QUS对OP、骨量减少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1.43%、89.06%,特异度分别为96.84%、93.80%、准确度为95.85%、92.23%;QUS对OP、骨量减少的诊断结果和DX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863、0.829(均>0.75),提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强。结论≥70岁老年人OP发生率较高,且女性OP发生率较男性高。QUS为OP初步诊断的较好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但如明确诊断,仍需进一步做DX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 超声骨密度检测 骨质疏松 诊断效果
原文传递
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单中心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武玉良 朱玉英 +7 位作者 赵孟德 王德功 王太行 李立新 李磊 高成强 孙华 江洪强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20期60-62,66,共4页
目的 运用CT血管成像(CTA)对本地区伴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开展动脉瘤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对济南市济阳区中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1439例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 目的 运用CT血管成像(CTA)对本地区伴有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开展动脉瘤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对济南市济阳区中医院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1439例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行颅脑CTA筛查同时记录人口学资料、个人和家庭病史、生活方式及部分实验室指标。结果 1439例患者中,109例检出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7.57%。2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共111个动脉瘤,发生位置多为69个(62.2%)位于颈内动脉,14个(12.6%)位于大脑前动脉,8个(7.2%)位于大脑中动脉,8个(7.2%)位于椎动脉,2个(1.8%)位于基底动脉,2个(1.8%)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7.2%)报告中未明确指出动脉瘤位置。结论 济阳区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颅内动脉瘤患病率为7.57%,大多数动脉瘤为单发,发生部位多为颈内动脉,直径≤3 mm。提醒患者早期防病意识,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高危因素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