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镇痛过程中催产素与内源性阿片肽 是否协同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雷学锋 刘文彦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参与镇痛效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脑啡肽及β-内啡肽在电针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10在济宁医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进行。取45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n=9):①对照组:向右侧中脑导水... 目的:探讨参与镇痛效应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催产素与内源性脑啡肽及β-内啡肽在电针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10在济宁医学院神经生理研究室进行。取45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n=9):①对照组:向右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0.5μL正常兔血清,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②抗甲-脑啡肽血清组:注入0.5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对照组,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③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μL抗甲-脑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1mg/L催产素。④抗β-内啡肽血清组:注入0.5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0.5μL生理盐水。⑤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注入0.5μL抗β-内啡肽血清,位置同前,40min后,再注入1mg/L催产素。所有大鼠第2次注射10min后电针双侧“足三里”。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为痛反应的指标,以痛阈变化百分率作为衡量电针镇痛效应的平均针刺效应(简称针效)。结果:进入结果分析37只大鼠。①抗甲-脑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犤(29.3±9.5)%,(7.03±3.6)%,(64.10±4.74)%,(27.32±5.17)%,P<0.01犦。抗甲-脑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甲-脑啡肽血清组犤(45.4±2.61)%,(27.26±7.16)%,P<0.05~0.01犦。②抗β-内啡肽血清对针效影响:抗β-内啡肽血清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低于对照组犤(31.87±7.35)%,(15.30±6.15)%,P<0.05~0.01犦。抗β-内啡肽血清+催产素组电针期间和停针后的平均针效高于抗β-内啡肽血清组犤(52.11±3.22)%,(28.61±2.93)%,P<0.05~0.01犦。结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注入抗脑啡肽血清或抗β-内啡肽血清后能降低电针镇痛的效应,但不能阻断催产素增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催产素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不依赖于内源性脑啡肽和β-内啡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镇痛 催产素 脑啡肽类 Β内啡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