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特文化背景下女性命运的关注与书写——《奥萨玛》与《下午五点》中女性形象建构分析与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文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20-21,58,共3页
近年来,随着西亚电影不断获得国际成功,关于女性处境与命运的西亚影片也不断引起国际影坛的特别关注。阿富汗题材的影片《奥萨玛》与《下午五点》即是这类影片在近期最为成功的两部。这两部新近出现的阿富汗女性题材的电影在女性形象塑... 近年来,随着西亚电影不断获得国际成功,关于女性处境与命运的西亚影片也不断引起国际影坛的特别关注。阿富汗题材的影片《奥萨玛》与《下午五点》即是这类影片在近期最为成功的两部。这两部新近出现的阿富汗女性题材的电影在女性形象塑造中表现出诸多相似之处,将它们放置在一起进行分析,不仅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同时也会带给我们当下西亚电影女性形象构建与意义承担的更为丰富的信息。一、《奥萨玛》与《下午五点》的女性形象建构与策略(一)传统女性与"新女性":叙事的女性主导形象选择作为塔利班倒台后阿富汗首部本土制作的电影,《奥萨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塑造 阿富汗 传统女性 女性命运 塔利班 影片 新女性 西亚 电影 女性处境
下载PDF
西方当代电影理论思潮系列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犀禾(编译) 徐文明(编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7-83,共7页
本系列文章以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后(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以后)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为主要对象,按“问题”和“领域”的系列而不是按“学派”和“立场”的系列来介绍西方电影理论思潮的最新成果... 本系列文章以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后(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以后)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为主要对象,按“问题”和“领域”的系列而不是按“学派”和“立场”的系列来介绍西方电影理论思潮的最新成果。所讨论问题包括:什么是电影?什么是电影机器(机制)?什么是作者?什么是观众欲望?什么是写实主义?什么是明星的本质、什么是电影工业等等?其中涉及到符号学、心理分析、接受理论、认知理论、种族理论、性别理论、新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工业等理论视角。整个系列初步分为12讲。每一讲首先对一个“问题”和“领域”的重要概念,整体的历史发展脉络,最新的理论思想现状,重要的代表人物做一个概述。然后对该“问题”和“领域”自80年代以来的经典性和代表性文选(3—5篇)做重点介绍(包括作者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理论 西方 明星 思潮 20世纪80年代 连载 新形式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细品尤金·史密斯的浪漫主义风格
3
作者 江城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39,共2页
新闻摄影是以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内容,以独特的瞬间影像许辅以文字,传递新闻信息。一幅好的新闻图片,不但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应,而且具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把新闻摄影纳入美学视野中加以研究,这无疑是真正体现了人们... 新闻摄影是以正在发生的事实为内容,以独特的瞬间影像许辅以文字,传递新闻信息。一幅好的新闻图片,不但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应,而且具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把新闻摄影纳入美学视野中加以研究,这无疑是真正体现了人们对新闻摄影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风格 史密斯 新闻摄影 新闻信息 新闻图片 艺术魅力 美学视野 审美追求
下载PDF
徐韬:革命文艺与悲壮人生
4
作者 徐文明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9,共6页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中国电影史中,徐韬都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话剧、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位在193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带有更多革命色彩。他在"十七年"导演的影片《草原上的人们》... 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中国电影史中,徐韬都是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中国话剧、中国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一位在193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艺术家,他的艺术生涯带有更多革命色彩。他在"十七年"导演的影片《草原上的人们》、《搜书院》、《海魂》、《摩雅傣》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佳作。他的困境和在十年浩劫中自杀的悲剧结局给人们留下长久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艺 中国电影史 人生 悲壮 现代戏剧史 中国共产党 “十七年” 中国话剧
原文传递
“美国梦”与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
5
作者 杨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4-109,共6页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定义了"美国梦"。"美国梦"既反映、影响了美国的心态和文化,也是美国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E.L.多克托罗在《拉格泰姆时代》中通过三位主人公的...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定义了"美国梦"。"美国梦"既反映、影响了美国的心态和文化,也是美国文学中永恒的主题。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E.L.多克托罗在《拉格泰姆时代》中通过三位主人公的遭遇浓墨重彩地叙写了"美国梦":白人女子通过经济独立、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格,实现了"美国梦";贫贱的犹太移民转型为电影大亨,其"美国梦"亦成功实现;物质上已然成功的黑人音乐家奋起反抗社会不公,却终被种族主义者枪杀,其"美国梦"彻底破灭。主人公们"美国梦"的实现或被摧毁,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诠释和回应了亚当斯对于"美国梦"的定义,同时表达了多克托罗对"美国梦"的独特理解和对美国的祝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梦” 多克托罗 拉格泰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