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甾体消炎药对大鼠小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烁 吕宾 +4 位作者 姒健敏 陈方明 孟立娜 吴伟峰 俞蕾敏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甾体消炎药对大鼠小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予双氯芬酸灌胃,2次/d,每次7.5mg/kg,对照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分别按造模后1d和5d时相点分为2个亚组(每组8... 目的探讨非甾体消炎药对大鼠小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予双氯芬酸灌胃,2次/d,每次7.5mg/kg,对照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分别按造模后1d和5d时相点分为2个亚组(每组8只)。进行胃及小肠大体损伤评分、小肠黏膜病理组织损伤评分,采用Carl Zeiss Imaging System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绒毛高度、黏膜厚度、黏膜截面积定量分析,观察透射电镜下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胃黏膜的损伤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第1天小肠黏膜可见散在红斑、糜烂和溃疡,溃疡沿肠系膜侧分布;第5天小肠黏膜可见出血、穿孔和窦道形成,其大体损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第1天和第5天Chiu氏病理评分分别为3.5分和5.0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1天大鼠空、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126.9±32.0)μm和(118.6±22.9)μm,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空、回肠黏膜厚度、黏膜截面积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下降趋势;第5天大鼠空、回肠绒毛高度[(73.4±25.4)μm和(109.3±17.6)μm]显著降低、黏膜厚度[(123.8±51.6)μm和(165.7±37.4)μm]变薄、黏膜截面积[(2.48±1.01)mm。和(3.27±0.76)mm2]变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见模型组第1天大鼠小肠黏膜微绒毛水肿、排列紊乱,线粒体肿胀,部分峪减少,内质网出现不同程度扩张,细胞间连接开始出现部分增宽;第5天小肠黏膜上皮微绒毛脱落更为明显,细胞连接断裂破坏严重。结论双氯芬酸可导致大鼠小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绒毛变短、黏膜厚度变薄、微绒毛脱落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可能是其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黏膜 消炎药 非甾类 紧密连接部 显微镜检查 电子 机械屏障
原文传递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肠损伤扫描电镜观察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烁 吕宾 +2 位作者 陈方明 陈敏艳 陈汉卿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3-274,共2页
近年发现,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常可致小肠溃疡、穿孔、狭窄、隔膜样改变、小肠绒毛缩短、黏膜变薄,但其机制仍不明确[1-2].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合黏膜通透性改变,旨在阐... 近年发现,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常可致小肠溃疡、穿孔、狭窄、隔膜样改变、小肠绒毛缩短、黏膜变薄,但其机制仍不明确[1-2].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黏膜超微结构变化,结合黏膜通透性改变,旨在阐明肠黏膜物理屏障完整性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扫描电镜观察 非甾体抗炎药 肠损伤 相关性 超微结构变化 通透性改变 肠黏膜
原文传递
牛乳制品对非甾体消炎药所致小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烁 吕宾 +3 位作者 晁冠群 陈方明 陈敏艳 陈汉卿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牛乳制品对非甾体消炎药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形态学结构及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自由饮水,其余3组从第1天起分别予10%牛乳、10%牛初乳、... 目的探讨牛乳制品对非甾体消炎药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的形态学结构及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予自由饮水,其余3组从第1天起分别予10%牛乳、10%牛初乳、酸牛乳管饲,第5天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双氯芬酸15mg/kg管饲1次。于造模后24h和48h分别评价小肠大体损伤评分、病理损伤评分,检测绒毛高度、肠黏膜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小肠黏膜EGF的表达。结果24h和48h时点牛初乳组大体和病理损伤评分均低于模型组。牛初乳组24h和48h小肠绒毛高度分别为(145.7±16.5)μm和(139.2±19.0)μm,明显高于模型组[(119.2±19.2)μm和(105.4±18.4)μm],P〈0.05。牛初乳组透射电镜下见小肠黏膜微绒毛较整齐,扫描电镜下见小肠绒毛表面光滑,顶端微绒毛密集;而模型组、牛乳组、酸牛乳组的超微结构改变相似,透射电镜下可见微绒毛水肿,排列紊乱,部分脱落,扫描电镜下见小肠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局部破溃,微绒毛减少甚至缺失。牛初乳组48h时点小肠黏膜EGF阳性面积为(6170.5±1483.9)μm2,显著高于模型组[(3517.1±985.8)μm2],P〈0.05。牛乳组、酸牛乳组的大体损伤评分、病理损伤评分、小肠绒毛高度、EGF阳性面积与模型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牛初乳可有效防治双氯芬酸所致小肠黏膜损伤,维护小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完整,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牛初乳中的成分可维持小肠黏膜内EGF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 消炎药 非甾类 显微镜检查 电子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牛初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