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分段刺激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晋荣 王进华 +1 位作者 叶憬 杨伟丽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5,120,共4页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与肌力减退的关系和传导阻滞(CB)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itis,CIDP)中的表现特点。方法 30例CIDP患者在进行常规...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与肌力减退的关系和传导阻滞(CB)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itis,CIDP)中的表现特点。方法 30例CIDP患者在进行常规MCV、远端潜伏期(DML)、F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肌电图(EMG)测定的基础上,在正中神经采用由远到近的"腕-肘-腋-Erb’s点"4点3段刺激,尺神经采用由远到近的"腕-肘下-肘上-腋-Erb’s点"5点4段刺激,记录各段刺激后CMAP各参数及MCV的变化。结果 CMAP波幅衰减、面积衰减、时程增加以及MCV减慢与临床肌力减退无相关性,dCMAP波幅与上肢远端肌力呈正相关;患者中80.00%在正中神经、73.33%在尺神经发现了1个或多个节段的CB,且出现节段无明显选择性。结论 dCMAP波幅降低与CIDP患者肌力减退有相关性。在CIDP中CB出现率高,且较为弥散地在各节段中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髓鞘性神经病 分段刺激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及相关参数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江飞飞 林海燕 丁美萍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126-127,14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在6~24h的脑梗死患者30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及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在6~24h的脑梗死患者30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并对血小板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的MPV分别为(9.18±0.57)、(8.76±1.32)fl,(P〈0.05),PLT分别为[(173.75±62.18)×10^9/L]、[(231.86±58.25)×10^9/L],(P〈0.05);透射电镜下,实验组患者血小板形态不规则,伪足增多,多处可见血小板聚集、融合在一起,成片状;血小板膜多处破裂;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对照组血小板均匀分散存在、呈圆型或椭圆型,血小板膜表面光滑,伪足突起很少,α颗粒和线粒体较多,少有空泡样改变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PV升高,PLT下降,血小板超微结构显著改变,是导致脑血管急性事件的血小板病理改变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 超微结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颅周肌肉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临床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晋荣 祝海燕 徐艳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01例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BTX-A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6个月进行头痛影响测验(HIT-6)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进行偏头痛致残...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01例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BTX-A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3、6个月进行头痛影响测验(HIT-6)评分,在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进行偏头痛致残评定量表(MIDAS)评估,比较两组之间的HIT-6、MIDAS及止痛药物使用量。结果BTX—A组治疗后HIT-6评分和MID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疗效可维持6个月,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BTX—A颅周肌肉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效疗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偏头痛 A型肉毒毒素 治疗
下载PDF
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晋荣 祝海燕 王进华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8-502,共5页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瑞巴林组(n=22)、加巴喷丁组(n=21)和阿米替林组(n=22)。普瑞巴林组予普瑞巴林150~300mg·d-1(分2...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瑞巴林组(n=22)、加巴喷丁组(n=21)和阿米替林组(n=22)。普瑞巴林组予普瑞巴林150~300mg·d-1(分2~3次口服),加巴喷丁组予加巴喷丁300~1800mg.d-1(分1~3次口服),阿米替林组予阿米替林25~150mg·d-1(分2~3次口服);三组均连服8周。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d、1周、2周、4周、8周行疼痛数字评分(NRS),同期比较三组疼痛缓解度(PAR)、显效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普瑞巴林组在治疗后3dNRS评分比治疗前下降(P〈0.05),且在此后的各个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NR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普瑞巴林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均低于加巴喷丁、阿米替林组同期(P〈0.05)。普瑞巴林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PAR优于加巴喷丁组、阿米替林组同期,在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加巴喷丁、阿米替林两组同期(P〈0.01)。普瑞巴林组不良反应以头晕、嗜睡为主,发生率分别为18%和14%,与加巴喷丁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阿米替林组(P〈0.05)。结论普瑞巴林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疗效优于加巴喷丁和阿米替林,且不良反应较少,药物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疼痛 中枢神经系统 卒中 加巴喷丁 阿米替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