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态电影到可持续的电影制作:兼议当前英国影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作者 李频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3-70,78,共9页
近年来的西方生态电影研究见证了研究者视角由“可见的”再现层面向“不可见的”制作层面的转向,这种更加强调实现电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转向也呼应着同时期欧美影视行业对电影可持续制作的日益关注。其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行业... 近年来的西方生态电影研究见证了研究者视角由“可见的”再现层面向“不可见的”制作层面的转向,这种更加强调实现电影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转向也呼应着同时期欧美影视行业对电影可持续制作的日益关注。其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视行业大多倾向于借助商业性的服务机构塑造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形象,而英国的影视行业却尝试建立一个更具约束力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总体框架。这些各有利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双碳”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电影 可持续的电影制作 英国影视行业
下载PDF
英国小学的全面育人机制--一项对W小学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雪莉 宋永华 经馨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8,共16页
全面育人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经典话题,也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全面育人也是英国的传统理念和现实诉求。对英国W校的田野调查发现,该校形成了基于教育实践、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的全面育人机制:通过学科独立、学科载体和学科交叉... 全面育人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经典话题,也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议题。全面育人也是英国的传统理念和现实诉求。对英国W校的田野调查发现,该校形成了基于教育实践、教育时间和教育空间的全面育人机制:通过学科独立、学科载体和学科交叉的方式开展全科教学的育人实践;通过处处能育的空间环境、时时想育的心理状态、事事可育的关键机会营造全程浸入的育人时间;通过在宏观上以校级部门为组织保障、在中观上以跨年级的学生组织为运行载体、在微观上以各班级教师为实践主体,建构全校协同的育人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小学 全面育人 全科 田野调查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促进数字版权贸易高质量发展:共生逻辑与实现路径
3
作者 崔波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1,共7页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降低了数字版权交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重塑了版权贸易业态,推动版权产业向数智化、高端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当前,中国数字版权贸易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贸易环境中的制度型供给不足、产业基础中的...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降低了数字版权交易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重塑了版权贸易业态,推动版权产业向数智化、高端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当前,中国数字版权贸易仍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贸易环境中的制度型供给不足、产业基础中的创新能力不足、数据要素中的跨平台共享机制缺失等,文章指出,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完善制度供给、提升创新能力、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等路径,可实现数字版权贸易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版权贸易 技术创新 资源配置 数据共享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古尔纳《最后的礼物》中人物的飘零与救赎
4
作者 朱春发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 古尔纳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是关于难民、移民等飘零人物的书写,但《最后的礼物》的书写却颇为独特,因为它不再和古尔纳的其他小说一样仅描写这些飘零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状态,而是书写了移民阿巴斯一家,重点讲述移民经历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及他们最后的自救与和解。移民问题在本质上就是移民个人与家庭、族群、国家等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古尔纳正是在共同体的视域下呈现这一家庭不同成员所遭遇的问题以及他们各自的经历,力图揭示只有从家庭关系、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等共同体角度去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移民这一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的礼物》 共同体 移民 和解 移情
下载PDF
身份与诉求:《孔子圣迹图》在18世纪法国的出版与传播
5
作者 马妮 俞月美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83,共15页
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热”期间,法国对中国知识和中国风情的渴望和想象隐含着政治需求,儒家的自然理性为法国社会改革提供了东方智识,“礼仪之争”激发了汉学研究和儒学西传。法国大革命前夕,《孔子圣迹图》在法国... 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热”期间,法国对中国知识和中国风情的渴望和想象隐含着政治需求,儒家的自然理性为法国社会改革提供了东方智识,“礼仪之争”激发了汉学研究和儒学西传。法国大革命前夕,《孔子圣迹图》在法国巴黎创作和出版,经历了曲折而传奇的传播过程。法国皇室、国务大臣、耶稣会士、雕刻师等来自法国本土中上层社会的传播者形成主要推动力,其间交织着身份与诉求、知识与权力、话语与传播等错综复杂的关系。法文版《孔子圣迹图》以儒家圣贤故事为题材,采用了图像叙事和艺术传播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儒学的西传,用柔性的艺术话语表达政治讽谏,通过定向传播和大众传播从权力中心走向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当今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出版传播 法国 英国 中国故事
下载PDF
传统越剧文化“两创”实践路径研究——以浙江卫视《戏剧中国心》为例
6
作者 陈维娟 戴运财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1,共4页
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卫视《戏剧中国心》通过创新形式对越剧经典剧目内容进行全新演绎,传承越剧的中国精神和优秀文化。本文通过对该档电视戏曲节目的多维分析,探讨电视媒体如何运用创新方法诠释优秀传... 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创新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卫视《戏剧中国心》通过创新形式对越剧经典剧目内容进行全新演绎,传承越剧的中国精神和优秀文化。本文通过对该档电视戏曲节目的多维分析,探讨电视媒体如何运用创新方法诠释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助力中国越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电视媒体 传承 创新
原文传递
优秀二语学习者动机变化的回溯研究——基于绘图、访谈与叙事法的三角验证 被引量:2
7
作者 戴运财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0-87,共8页
本研究采用回溯性二语动机水平变化绘图、访谈和叙事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了3位中国优秀二语学习者动机水平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优秀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受兴趣、成就感、未来愿景、语言工具性和环境等多种... 本研究采用回溯性二语动机水平变化绘图、访谈和叙事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探究了3位中国优秀二语学习者动机水平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优秀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受兴趣、成就感、未来愿景、语言工具性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动态系统;(2)优秀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变化轨迹、语言工具性意识和环境利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性;(3)二语动机通过自组织调节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动机 动机变化 回溯研究 三角验证
原文传递
英国影视节目发展历程、现状及创意特点
8
作者 戴运财 尤文静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90,共4页
英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创意产业,英国的影视节目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英国的广播电视模式与美国私营化、商业化有所不同,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其公共性、商业性兼具的特点为影视节目创意发展提... 英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创意产业,英国的影视节目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英国的广播电视模式与美国私营化、商业化有所不同,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其公共性、商业性兼具的特点为影视节目创意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土壤。本文在梳理英国影视节目发展历程、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英国影视节目创意发展中所呈现的四个特点: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注重影视创作的内容、强调节目的故事化表达以及采取多元的传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影视 创意发展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出版参与机构的角色演变
9
作者 陈维娟 戴运财 《科技与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4,共6页
文学外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1951年至今,政府部门、国家事业单位和出版社三类组织机构在中国文学的外译出版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不同时期代表性译介项目的翻译动机、译介内容、译介主体、文本翻译... 文学外译是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1951年至今,政府部门、国家事业单位和出版社三类组织机构在中国文学的外译出版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从不同时期代表性译介项目的翻译动机、译介内容、译介主体、文本翻译及流通环节等方面着手,考察中国文学外译出版历程中的三类组织机构所扮演的角色,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其如何借助文学外译出版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外译出版 参与机构 角色
原文传递
《领航》中的符号认同与记忆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鸣刚 周瑾玟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114,共4页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受众心理不断迭代,人们越来越倚重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运用视觉符号去塑造形象和强化认同,通过视觉话语去强化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都是值得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领航》这一“现象级”作品为...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受众心理不断迭代,人们越来越倚重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运用视觉符号去塑造形象和强化认同,通过视觉话语去强化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都是值得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领航》这一“现象级”作品为案例,从符号认同构建的实践向度、集体记忆修辞的内在向度、民族认同确立的情感向度三个维度研究其创新之处,以期为以后同类题材专题片的创作提供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的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航》 符号 记忆 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