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沈伟桥 《高等农业教育》 1998年第4期75-77,共3页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及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有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生物技术 产业化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叶绿素突变体的诱变及其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夏英武 刘贵付 +2 位作者 舒庆尧 蒋荣花 谢嘉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用60Coγ射线辐照粑型温敏核不育系2177S,获得了一批常见的叶绿素突变体。M2代按苗计,叶绿素总突变频率为0.262%,其中只有4.50%可以存活并遗传,从中筛选出3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籼型温敏核不育叶绿素突变系。... 用60Coγ射线辐照粑型温敏核不育系2177S,获得了一批常见的叶绿素突变体。M2代按苗计,叶绿素总突变频率为0.262%,其中只有4.50%可以存活并遗传,从中筛选出33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籼型温敏核不育叶绿素突变系。经鉴定,这些叶绿素突变受基因控制,比较稳定,有的只在苗期表达并逐渐转为正常,有的则在全生育期表达。与2177S相比,农艺性状都有不同程度变化,但温敏不育特性基本不受影响。遗传分析表明,所有的突变体与亲本正反交时,杂种F1均为绿色植株,杂种F2群体中,正常绿色株与对应叶绿素突变株分离比值符合3:1。证明这类突变是由1对隐性细胞核基因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温敏核不育 水稻 叶绿素 突变体 诱变
下载PDF
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27
3
作者 舒庆尧 徐光华 +1 位作者 夏英武 高明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47-54,共8页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pparentamylosecontent,AAC),是通过稻米直链淀粉和枝链淀粉的长链B与碘发生显色反应来测定的。决定米饭质地的不是直链淀粉的含量,而是枝链淀粉的长链B的含量及其性质。在多数品种... 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pparentamylosecontent,AAC),是通过稻米直链淀粉和枝链淀粉的长链B与碘发生显色反应来测定的。决定米饭质地的不是直链淀粉的含量,而是枝链淀粉的长链B的含量及其性质。在多数品种中,稻米AAC主要受控于蜡质基因(wx)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在该座位上,根据Wx蛋白的有无及特性,已发现wx,Wxa和Wxb3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根据Wx基因DNA的微卫星多态性,该位点的等位基因可多达8个。除Wx座位外,迄今已发现另外13个基因座位也可影响AAC。此外,遗传背景和其它非遗传因素,如开花后20天内的气温等,对AAC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已对Wx基因进行测序,发现其总核苷酸长度约5.5kb,由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组成,其成熟mRNA的长度为2.3~2.4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直链淀粉 食用品质 遗传 水稻
下载PDF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殿星 舒庆尧 +2 位作者 夏英武 刘贵付 黎军英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51-452,共2页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①吴殿星1舒庆尧1夏英武1刘贵付1黎军英2(1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2浙江农业大学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9)StudyonChlorop...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①吴殿星1舒庆尧1夏英武1刘贵付1黎军英2(1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2浙江农业大学生物研究所,杭州310029)StudyonChloroplastUltrastruct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绿型 白化突变系 叶绿体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籼型杂交水稻稻米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粘滞性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舒庆尧 吴殿星 +1 位作者 夏英武 高明尉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21-626,共6页
杂交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协青早A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高达23%~24%,而恢复系密阳46和明恢63的AAC仅9%~11%.杂交稻的食用大米由F2籽粒组成,其AAC变幅达4%~25%,平均值约为16... 杂交籼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协青早A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高达23%~24%,而恢复系密阳46和明恢63的AAC仅9%~11%.杂交稻的食用大米由F2籽粒组成,其AAC变幅达4%~25%,平均值约为16%~19%.用粘度速测仪(RapidVisco-Analyzer,RVA)测定了上述组合及部分亲本的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珍汕97A和协青早A的崩解值分别为60.2和40.6RVU,消减值分别为48.6和72.3RVU;恢复系密阳46和明恢63的崩解值较大,分别为113.7和96.6RVU,消减值较小,仅为-20.2和-58.0RVU.其所配杂交稻汕优10号和汕优63食用稻米的RVA谱特征值介于双亲平均值和不育系之间.恢复系“中413”的AAC和协青早A相仿,因此所配组合协优413各项特征与不育系更为相似.不育系和保持系的AAC和RVA谱特征相似,表明不育细胞质对二性状无明显影响.汕优10号和汕优63二组合中高AAC对低AAC表现为1对显性基因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直链淀粉 粘滞性 稻米 品质 杂产稻
下载PDF
温敏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研究 被引量:43
6
作者 舒庆尧 刘贵付 夏英武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10,共5页
用 ̄(60)Coγ射线诱发的温敏核不育水稻叶色突变体中,发现有4个突变体的叶色表达与温度有关。突变体W_4、W_11在高温(30~35℃)下叶片呈白色,在低温(20~25℃)下表现为黄色或浅黄色。35℃时叶绿素(a+... 用 ̄(60)Coγ射线诱发的温敏核不育水稻叶色突变体中,发现有4个突变体的叶色表达与温度有关。突变体W_4、W_11在高温(30~35℃)下叶片呈白色,在低温(20~25℃)下表现为黄色或浅黄色。35℃时叶绿素(a+b)含量分别为0.0219和0.0536mg/g鲜重,而在25℃时分别上升到0.2410和0.3431mg/g鲜重,增长幅度达10倍左右。相反,突变体W_17和W_25在低温下表现为白色,高温下转为浅绿色。在25℃时叶绿素含量分别只有0.0813和0.0172mg/g鲜重,在35℃时分别上升到1.0570和1.1367mg/g鲜重,增长幅度高达90倍以上。在此温度范围内,对照2177S的叶绿素含量在同一数量级内变化,在生长过程中,上述突变体的叶片均可转换成黄绿色或绿色,并开花结实,在25℃下生长到3.5叶期时,W_4和W_11的叶绿素含量已接近2177S的水平,分别达对照的86.6%和81.1%。但W_25在20℃及以下温度生长时,叶片始终呈白色,不发生转换,从而表现出条件致死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色突变 温度 叶绿素含量 水稻
下载PDF
超长钝顶螺旋藻的选育及形态和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汪志平 叶庆富 +2 位作者 崔海瑞 徐步进 吴美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46-150,共5页
用组织匀浆破碎和离心沉降法制备和分离出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SpZ的单细胞或少于5个细胞的片段,并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半致死剂量为12kGy。在24kGy的处理组中,筛选出4株... 用组织匀浆破碎和离心沉降法制备和分离出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SpZ的单细胞或少于5个细胞的片段,并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半致死剂量为12kGy。在24kGy的处理组中,筛选出4株藻丝长度、螺旋数、螺旋长分别为SpZ的15、10和18倍的超长钝顶螺旋藻突变体SpZ(E.L)。SpZ的生长曲线几乎呈直线型,而SpZ(E.L)的生长曲线则呈较明显的“S”形。在室外培养时,SpZ(E.L)的产量比SpZ高1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辐照 变异 生长特性 选育
下载PDF
平阳霉素对水稻诱变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夏英武 吴关庭 舒庆尧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6-30,共5页
本试验用0、5、10、15、20、和25μg/ml的平阳霉素处理水稻种子。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在M1能引起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并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株结实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效应;在M2能诱发频率较高的叶绿素、株... 本试验用0、5、10、15、20、和25μg/ml的平阳霉素处理水稻种子。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在M1能引起较高频率的染色体畸变,并对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植株结实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效应;在M2能诱发频率较高的叶绿素、株高与抽穗期突变,三者的总突变频率以浓度为15μg/ml的最高。就诱发有益突变而言,平阳霉素诱导早熟的效果不如EMS,但诱导矮秆突变的效果则优于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水稻 诱变效应
下载PDF
锶—89在珍珠岩中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永熙 王寿祥 +1 位作者 陈传群 孙志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3,共3页
研究了不同粒径的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结果表明,珍珠岩对^(89)Sr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率大于95%;通过振荡能加速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率与时间关系由多项指数描述;不同粒径的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 研究了不同粒径的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结果表明,珍珠岩对^(89)Sr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率大于95%;通过振荡能加速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率与时间关系由多项指数描述;不同粒径的珍珠岩对^(89)Sr的吸附率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岩 锶-89 吸附 分配系数
下载PDF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转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舒庆尧 吴殿星 +1 位作者 夏英武 刘贵付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19-220,共2页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转绿特性的研究舒庆尧,吴殿星,夏英武,刘贵付(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StudyonGreenismCharacteristicsofGreenableAlbin... 水稻转绿型白化突变系W25转绿特性的研究舒庆尧,吴殿星,夏英武,刘贵付(浙江农业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StudyonGreenismCharacteristicsofGreenableAlbinoMutationLineW25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转绿型 白化突变系 转绿特性
下载PDF
水稻离体诱变技术的初步研究——Ⅰ.γ-射线对水稻体细胞组织离体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蔡其华 高明尉 梁竹青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27-32,共6页
以籼稻为材料,研究了γ-射线对水稻不同外植体(成熟胚、幼胚、幼穗等)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和幼穗在培养之前,进行γ-射线处理,照射量不宜超过0.258C/kg;用γ-射线7.740C/kg照射后的M_1植株幼穗作外植体... 以籼稻为材料,研究了γ-射线对水稻不同外植体(成熟胚、幼胚、幼穗等)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胚和幼穗在培养之前,进行γ-射线处理,照射量不宜超过0.258C/kg;用γ-射线7.740C/kg照射后的M_1植株幼穗作外植体,可提高培养力;成熟胚在培养前进行辐射处理,会降低出愈率,但分化率却明显提高,其照射量以0.645~1.290C/kg为宜,如果直接辐照愈伤组织,则以6.45×10^(-2)C/kg为佳.辐射处理会促进意伤组织老化,缩短分化历期,一般幼穗愈伤组织的有效分化期为接种后150~18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组织培养 诱变 辐射敏感性
下载PDF
氮离子注入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嘉华 夏英武 舒庆尧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508-512,共5页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材料M1代生理损伤,M2代叶绿素、株高及抽穗期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M2代苗期叶绿素缺失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高的材料,其抽穗期、株高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并不一定高;用早熟、半矮...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水稻材料M1代生理损伤,M2代叶绿素、株高及抽穗期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M2代苗期叶绿素缺失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高的材料,其抽穗期、株高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并不一定高;用早熟、半矮秆突变体为母本选育的品种在氮离子注入时不但辐射敏感性差,同时未出现更早熟突变和高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水稻 生物效应 离子注入
下载PDF
松花粉辐射灭菌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伟桥 傅俊杰 卢红霞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51-354,共4页
利用60Coγ射线对松花粉进行辐照消毒灭菌,取代传统的化学灭菌和高压灭菌方法,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松花粉的灭菌效应及贮藏效果,在实验贮藏期间定期检测样品的细菌和霉菌总数.同时还对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 利用60Coγ射线对松花粉进行辐照消毒灭菌,取代传统的化学灭菌和高压灭菌方法,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松花粉的灭菌效应及贮藏效果,在实验贮藏期间定期检测样品的细菌和霉菌总数.同时还对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一定的辐照灭菌剂量对营养成分基本上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照灭菌 松花粉 钴60 食品
下载PDF
水稻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关键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忠华 夏英武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8年第3期5-8,共4页
关键词 水稻 农杆菌 介导转化法 关键因子
下载PDF
淤泥中吸附铬的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校常 孙锦荷 陈子元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51-255,共5页
利用连续提取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淤泥中吸附Cr的存在形态及pH和浓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铬在各形态间的分配顺序为:Fe/Mn氧化物志>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残余态>可交换态.无论是Cr(Ⅵ),还是Cr(Ⅲ... 利用连续提取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淤泥中吸附Cr的存在形态及pH和浓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铬在各形态间的分配顺序为:Fe/Mn氧化物志>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残余态>可交换态.无论是Cr(Ⅵ),还是Cr(Ⅲ),浓度和pH都明显影响淤泥对它们的吸附,但并不明显改变吸附铬在各存在形态间的分配比.铁锰氧化物和有机质是淤泥吸附格的主要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吸附铬 形态分布 连续提取 铬51
下载PDF
平阳霉素与γ射线及其复合处理对水稻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关庭 夏英武 +3 位作者 舒庆尧 王贤裕 周志远 骆倩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77-81,共5页
用0、10和20μg/ml的平阳霉素与0、150和300Gy的γ射线单独及复合处理早籼“陆青早1号”的精选种子,结果表明,与育种剂量(300Gy)的γ射线相比,平阳霉素对M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及植株育性的损伤效应较轻,... 用0、10和20μg/ml的平阳霉素与0、150和300Gy的γ射线单独及复合处理早籼“陆青早1号”的精选种子,结果表明,与育种剂量(300Gy)的γ射线相比,平阳霉素对M1代根尖细胞染色体及植株育性的损伤效应较轻,而对幼苗生长的损伤效应较重;诱发的M2代叶绿素和抽穗期突变的频率较低,但株高突变的频率稍高。两者复合处理后,M1代生理损伤加重,M2代突变频率提高,就其诱变效果以20μg/ml平阳霉素与300Gyγ射线复合的突变频率为高,是4种复合方式中适宜的一种剂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Γ射线 复合处理 水稻 诱变效应
下载PDF
环境诱导雄性不育26窄早突变体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毓渭 蔡其华 高明尉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134-138,共5页
用290Gy60Coγ射线处理柏稻品种26窄早干种子,在M2和M3中获得了数个育性受环境因素调节的突变体。对其中1份突变体进行生态箱鉴定和田间鉴定表明,其育性转换受温度控制,在日长为12~14h时,临界日平均温度约为... 用290Gy60Coγ射线处理柏稻品种26窄早干种子,在M2和M3中获得了数个育性受环境因素调节的突变体。对其中1份突变体进行生态箱鉴定和田间鉴定表明,其育性转换受温度控制,在日长为12~14h时,临界日平均温度约为23℃,低于23℃可诱导雄性不育,高于23℃则恢复部分可育。此突变体的育性转换特征不同于已有的光(温)敏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灿稻 辐照 突变体 育性转换 诱导 三系配套
下载PDF
水稻野败型与滇-1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毓渭 高明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9-14,共6页
试验利用广亲和野败型不育系02428A和明恢63/02428F6、F8广亲恢选系研究了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之间是非等位的,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 试验利用广亲和野败型不育系02428A和明恢63/02428F6、F8广亲恢选系研究了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关系。结果表明,野败型不育系和滇-1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之间是非等位的,而且它们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现有的滇-1型不育系的一些粳稻恢复系同时具有对野败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野败型不育系的籼稻恢复系也可能包含对滇-1型不育系的恢复基因。这两组基因可能通过基因重组结合在同一个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败型 滇-1型 恢复基因 水稻 三系配套
下载PDF
植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新的领域 被引量:25
19
作者 夏英武 吴殿星 舒庆尧 《核农学通报》 1995年第1期39-42,4,共5页
综述了我国植物诱变育种技术在提高诱变效率和诱变与组培相结合两方面的研究情况。诱变效率的研究,包括诱变时期和诱变材料的选择,新诱变源的开拓,复合处理,DNA损伤与修复;在诱变与组培相结合方面,包括外植体和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增加... 综述了我国植物诱变育种技术在提高诱变效率和诱变与组培相结合两方面的研究情况。诱变效率的研究,包括诱变时期和诱变材料的选择,新诱变源的开拓,复合处理,DNA损伤与修复;在诱变与组培相结合方面,包括外植体和细胞辐射敏感性研究,增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体外选择。对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作了探讨,包括γ融合,遗传转移,农艺性状有利基因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诱变 育种技术 诱变效率 组织培养 辐射育种
下载PDF
辐射作用下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凌备备 赵玉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5,共5页
在辐射诱发DNA单链与双链断裂问题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理论——靶学说与击中理论,存在缺少修复机制等缺点,而Chadwick的理论仍属半经验性的.本文在Hug与Kellerer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辐射诱发含修复DNA单、双链断裂的随机动... 在辐射诱发DNA单链与双链断裂问题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理论——靶学说与击中理论,存在缺少修复机制等缺点,而Chadwick的理论仍属半经验性的.本文在Hug与Kellerer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辐射诱发含修复DNA单、双链断裂的随机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随机动力学微分方程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辐射诱发 随机动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