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语境下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方法与路径探索
1
作者 张帅 毕程 《中国茶叶》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面临着特定文化语境缺失与被误读等问题。文章在充分认识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强调了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面临着特定文化语境缺失与被误读等问题。文章在充分认识我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强调了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契机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媒介传播茶文化的优势与意义,并从构建茶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创建茶文化传播资源集群、搭建茶文化传播交流平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非遗传承 对外传播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下载PDF
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光武 沈希 +3 位作者 童再康 汪俐琴 罗黎敏 魏玲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 针对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方案与目标定位不匹配、产教融合长效培养机制缺乏、“三农”情怀缺失等问题,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科技特派员模式培养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实现了导师、研究生、产业发展三者需求的统一。该模式通过聚焦一批“三农”技术难题,建设一批创新性实践基地,组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导学团队,形成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厚植一份“三农”情怀,创新了基于科技特派员的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长效机制。通过深度分析该模式在浙江农林大学余杭基地的实践成效,发现农科类专硕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该模式也被多所高校借鉴并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五个一”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
下载PDF
中国茶文化的特质及其在日本的传播
3
作者 关剑平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第3期101-108,共8页
中国的古代茶文化经历了从固型茶和散茶的蒸青末茶制作技艺到用蒸青、炒青等工艺加工叶茶的变迁。唐宋末茶和明清叶茶无论是茶叶形态还是核心制作技艺都完全不同,传承至今的6大基础茶类和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丰富多彩。中国茶文化向... 中国的古代茶文化经历了从固型茶和散茶的蒸青末茶制作技艺到用蒸青、炒青等工艺加工叶茶的变迁。唐宋末茶和明清叶茶无论是茶叶形态还是核心制作技艺都完全不同,传承至今的6大基础茶类和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丰富多彩。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给不同地区带来不同的文化影响,日本主要传承了中国的蒸青技术,其中日本抹茶制作技艺传承于宋元时期的末茶,已历经700余年的发展;日本的煎茶传承了元代的茗茶;同时还输入了炒青制作技艺,从中可以看到日本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的保存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文化特质 传播
下载PDF
生态文化视阈下的茶礼仪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斐 《福建茶叶》 2023年第4期186-188,共3页
中华茶文化注重原生态,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承担传统文化的赓续,囊括了中华传统儒释道精神核心内涵的中华茶礼仪,汲取了生态文化的哲学智慧,继承与创新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华茶文化的生态文化价值中窥探关怀、包容、和谐的中国... 中华茶文化注重原生态,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承担传统文化的赓续,囊括了中华传统儒释道精神核心内涵的中华茶礼仪,汲取了生态文化的哲学智慧,继承与创新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华茶文化的生态文化价值中窥探关怀、包容、和谐的中国哲学精神本质,从中华茶礼仪的生态文化构建中追求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华茶礼仪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广博包容的生态文化理念探索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化 茶礼仪 文化价值
下载PDF
产业化与生活化:浙江涉茶非遗项目保护的两种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帅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9-15,共7页
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如何做好“茶申遗成功后半篇文章”是各产茶区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浙江省先行先试,做出了有益探索。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对浙江省的实践经验进行了... 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如何做好“茶申遗成功后半篇文章”是各产茶区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浙江省先行先试,做出了有益探索。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对浙江省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细致梳理,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范例。具体而言,浙江省主要采取了“产业化”与“生活化”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其中,产业化以创造收益的形式激活了各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而生活化则为“文化兴茶”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二者的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保障了涉茶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非遗 保护 产业化 生活化
下载PDF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6
作者 张汇源 马宽 +6 位作者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茶 茶叶香气 茶叶等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觉计
下载PDF
香茶品质因子的多变量分析及判别
7
作者 马军辉 仝晨 +5 位作者 冯海强 李倩 王羽 罗列万 王校常 林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5,共6页
本研究以大宗绿茶的代表——浙江香茶为研究对象,收集了浙江省3个产区、4个品种共50个茶样,基于其常规理化指标、儿茶素组分、感官因子和产地交易市场批发价格,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随机... 本研究以大宗绿茶的代表——浙江香茶为研究对象,收集了浙江省3个产区、4个品种共50个茶样,基于其常规理化指标、儿茶素组分、感官因子和产地交易市场批发价格,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分析等方法进行关联因子提取及产地、品种的判别,并尝试构建香茶批发交易参考价模型。结果表明: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均与多项感官因子呈显著相关,是香茶风味品质形成的关键理化因子。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为产地关联因子,而不同品种香茶的审评总分、外形、滋味评分有极显著差异,香气及叶底评分存在显著差异。LDA结果显示香茶存在明显的县域产地聚类,其县域产地判别存在一定可行性,而采制品种的可判别性则不充分。RF-R分析构建了拟合度较好的香茶批发交易参考价模型(R~2=0.867,平均绝对误差=7.907),价格拟合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外形>审评总分>香气>汤色>叶底>滋味>氨基酸>水浸出物>酚氨比>咖啡碱>茶多酚。本研究可为茶叶的品质因子分析、产地溯源、品种判别和交易参考价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茶 品质因子 产地判别 随机森林回归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与模糊综合评价优化“薄荷茶咖”配方研究
8
作者 刘淑婧 陈倩 +1 位作者 敖鑫慧 梁慧玲 《中国茶叶》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以白芽奇兰乌龙茶、咖啡、牛奶为原料添加适量的薄荷糖浆,配制“薄荷茶咖”饮品。通过正交试验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化其配方,结果表明在茶水比例1∶30、咖啡与水的比例1∶15为常量的情况下,“薄荷茶咖”优化最佳配方为牛奶∶薄荷糖浆... 以白芽奇兰乌龙茶、咖啡、牛奶为原料添加适量的薄荷糖浆,配制“薄荷茶咖”饮品。通过正交试验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优化其配方,结果表明在茶水比例1∶30、咖啡与水的比例1∶15为常量的情况下,“薄荷茶咖”优化最佳配方为牛奶∶薄荷糖浆∶茶汤∶咖啡=40∶6∶32∶15。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将主观评价标准作定量分析,对饮品配方进行综合感官评判;多因素多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可以高效、快速、经济地解释各因素对饮品风味的影响。文章所建立的研究模型和评价方法有望为调饮茶产品的设计与配方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茶饮 茶咖 正交试验 模糊综合评价 配方优化 调饮茶
下载PDF
《望江南》:江南与茶人精神的文学书写——王旭烽访谈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旭烽 宋时磊 《写作》 2022年第3期5-14,共10页
2022年初,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出版最新长篇小说《望江南》,作品中对杭州与杭州西湖、茶人命运在历史中的沉浮以及茶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等层面的文学书写值得特别关注。在访谈中,王旭烽表示书名、故事人物名字对于构建小说世界至... 2022年初,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出版最新长篇小说《望江南》,作品中对杭州与杭州西湖、茶人命运在历史中的沉浮以及茶人丰富的精神世界等层面的文学书写值得特别关注。在访谈中,王旭烽表示书名、故事人物名字对于构建小说世界至关重要,是衡量作家创作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这部小说之所以取名《望江南》,不仅是出典于苏轼诗词,更重要的是这个词语中包含了明知生活艰辛却要直面生活的勇气。“江南”不仅是故乡,更是一种审美化的存在方式。小说写茶不是知识罗列,而是用茶来构筑文化小说。茶人应该有分寸、不狂躁、不懦弱,这是一种承担苦难的和平态度,杭嘉和身上体现出了茶人的精神特质。王旭烽还对当前新一代茶人的成长有所期许,并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和教育教学等多种方式推动茶文化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旭烽 《望江南》 茶人三部曲 茶人精神 茶文化
下载PDF
山茶炭疽菌对茶树的致病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
10
作者 程开鑫 杨凯欣 +4 位作者 邓雅元 黎欣 刘恩贝 王玉春 吕务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6,共12页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 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是引起茶树叶部病害的优势致病菌。从中国13个产茶省的茶树病叶中分离获得65株炭疽菌菌株,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属于山茶炭疽菌。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力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均能导致茶树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YCW1180、YCW1331、YCW1382、YCW1387、YCW1419、YCW1443、YCW1451、YCW1453、YCW1454、YCW1461、YCW1613和YCW2134等12个菌株致病力显著强于其他菌株,菌株YCW1378致病力最弱。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试65个山茶炭疽菌菌株对25%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药剂敏感性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对菌株YCW1436的菌丝生长抑制率仅为36.00%,抑菌效果最差,而对大部分菌株的抑制率高于70.00%,表明大部分菌株对该药剂高度敏感。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25%吡唑醚菌酯影响了山茶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以上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治茶树叶部病害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炭疽菌 茶树 菌种鉴定 致病力 杀菌剂敏感性
下载PDF
对比不同微生物肥料与化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刘文彬 崔诗宇 +4 位作者 陈锋 夏昕彤 陈俊辉 马嘉伟 柳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6,共9页
为探究微生物肥料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茶树“龙井43”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化肥(TF)、多菌种复合微生物肥料(BCF1)、豆粕发酵类微生物肥料(BCF2)、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BCF3)对茶园土壤... 为探究微生物肥料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茶树“龙井43”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常规化肥(TF)、多菌种复合微生物肥料(BCF1)、豆粕发酵类微生物肥料(BCF2)、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BCF3)对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与碳、氮、磷转化酶活性及绿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相比,3种微生物肥料使土壤pH平均提升0.27个单位、容重显著降低9.73%,土壤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平均提升9.72%、6.25%、9.19%和5.40%;与常规化肥相比,3种微生物肥料使土壤β-葡萄糖苷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1.61%、20.13%,且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使亮氨酸氨基肽酶、纤维二糖苷酶和β-木聚糖酶活性分别显著增加97.70%、66.44%和71.62%。与常规化肥相比,3种微生物肥料处理使茶叶磷积累量上升10.08%;铁、钙、锰和镍分别增加19.63%、7.56%、12.06%和24.14%。与常规化肥相比,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显著提高了百芽重、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相关性分析表明鲜叶产量与土壤速效钾、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及纤维二糖苷酶、酸性磷酸酶和β-木聚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3种微生物肥料相比化肥可以更好地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其中黄腐酸类微生物肥料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 茶叶 胞外酶活性 产量 品质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多茶类CNN图像识别的数据增强优化及类激活映射量化评价
12
作者 章展熠 张宝荃 +5 位作者 王周立 杨垚 范冬梅 何卫中 马军辉 林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1-423,共13页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 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识别难度大。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neuralnetwork,CNN)图像识别具有客观性、适应复杂图片背景且可移植于移动端的优势。但当前茶叶CNN图像识别缺乏对数据增强优化和识别准确性客观评价的研究,限制了模型识别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采集29种常见茶类共6 123张图像构建数据集,对比了10种图像数据增强方法的ResNet-18(Residual network-18)训练效果;为了客观评价模型识别区域的准确性,构建了2个梯度加权类激活映射(Gradient-weighted class activation mapping,Grad-CAM)量化评价指标(IOB和MPI)。结果表明,网格擦除(Ratio=0.3)、分辨率扰动和HSV(Hue,Saturation,Value)颜色空间扰动是较优的数据增强方法,准确率(Accuracy)、损失值(Loss)、IOB和MPI等4个指标综合表现较优。进一步通过消融实验,得到了最佳的数据增强方法组合—水平镜像翻转+网格擦除(Ratio=0.3)+HSV颜色空间扰动,其模型测试准确率达到了99.82%、损失值仅有0.64,且IOB、MPI指标也表现较优,体现了较好的图像识别区域准确性。本研究对茶叶图像数据增强方法进行了优化,训练得到了高鲁棒性的多茶类CNN图像识别模型,构建的量化指标IOB和MPI也解决了CAM识别区域准确性客观评价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类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图像识别 数据增强 类激活映射
下载PDF
木禾种茶园多茶类组合生产探索与实践
13
作者 陈晓阳 金美霞 +3 位作者 王霆 杨垚 冯海强 罗列万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1858-1861,共4页
木禾种是浙江省级茶树良种,本文通过对木禾种鲜叶加工茶叶的理化性质以及成茶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木禾种成茶品质表现理想、稳定,质量特色优势明显,对木禾种茶园不同茶类组合生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总结出多茶类组合生产产生的经... 木禾种是浙江省级茶树良种,本文通过对木禾种鲜叶加工茶叶的理化性质以及成茶品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木禾种成茶品质表现理想、稳定,质量特色优势明显,对木禾种茶园不同茶类组合生产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分析总结出多茶类组合生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并对木禾种茶园高效利用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提高茶园机械管理水平、拓展茶旅融合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禾种 多茶类开发 夏秋茶 东阳茶产业
下载PDF
唐代的饮茶属性与行业支持——以陆羽二十四器为中心
14
作者 关剑平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26-133,共8页
饮茶的基本属性是嗜好品消费,茶器是体现这一属性的重要途径。唐代陆羽对于末茶茶器做了最系统的总结,以技术与审美的双重要求,缔造了由二十四种器物构成的茶器系列。二十四器涉及金属冶炼、石器打造、竹藤编制、木器制作、陶瓷烧制、... 饮茶的基本属性是嗜好品消费,茶器是体现这一属性的重要途径。唐代陆羽对于末茶茶器做了最系统的总结,以技术与审美的双重要求,缔造了由二十四种器物构成的茶器系列。二十四器涉及金属冶炼、石器打造、竹藤编制、木器制作、陶瓷烧制、丝麻纺织和制纸等多个行业。唐代手工业者以高度的技术水平生产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成为唐代茶文化高度发展的坚实基础,法门寺出土的茶器等为典型代表。精致的饮茶生活标识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羽 二十四器 饮茶 末茶 属性 行业
下载PDF
特色小镇生态承载力耦合协调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为例
15
作者 章琪 王磊 《中国商论》 2023年第18期122-125,共4页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特色小镇的生态建设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色小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为例,基于生态承载力概念选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三方面,选取14个指标衡...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特色小镇的生态建设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色小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以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为例,基于生态承载力概念选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三方面,选取14个指标衡量特色小镇发展进程中生态承载力及其内部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16—2020年长沟镇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和耦合度整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各个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并对长沟镇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城乡融合发展 生态承载力 耦合协调 长沟镇
下载PDF
茶文化旅游的价值挖掘和文化开发
16
作者 李文杰 《茶博览》 2022年第9期46-51,共6页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茶文化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代表,还孕育着一个前景广阔的茶文化旅游产业。浙江素称“丝茶之府”,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产茶大省,还是旅游大省,茶文化在新时期获得了迅猛发展。茶文化旅游...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茶文化不仅是一个传统的文化代表,还孕育着一个前景广阔的茶文化旅游产业。浙江素称“丝茶之府”,茶文化底蕴深厚,是产茶大省,还是旅游大省,茶文化在新时期获得了迅猛发展。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为主题,融合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进行茶园观光、购物、茶文化体验、休闲等内容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活动。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魅力。茶文化旅游对浙江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特色文化产业 旅游大省 文化旅游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 价值挖掘 前景广阔
原文传递
黄金芽与群体种制成条形、螺形红茶的颜色空间数字化分析
17
作者 邱晓莹 曹思宇 +2 位作者 陈昊东 林杰 梁秀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1445-1450,共6页
基于颜色空间的数字化评价方法,研究不同品种制成的2种典型外形红茶的色泽品质差异。将群体种、黄金芽品种茶鲜叶,分别加工成条形和螺形红茶,再利用HSV颜色空间获取干茶、茶汤和叶底的色泽构成、HSV分量均值,进一步得到色泽拟合色卡和... 基于颜色空间的数字化评价方法,研究不同品种制成的2种典型外形红茶的色泽品质差异。将群体种、黄金芽品种茶鲜叶,分别加工成条形和螺形红茶,再利用HSV颜色空间获取干茶、茶汤和叶底的色泽构成、HSV分量均值,进一步得到色泽拟合色卡和多变量可视化结果,并与人工感官审评结果作对比分析。条形红茶干茶色泽黑色占比显著高于螺形,条形红茶茶汤中橙色比例显著高于螺形;黄金芽品种的红茶茶汤的H、V分量均值则显著高于群体种,品种对螺形茶的色泽影响较条形茶更大。而HSV颜色空间数字化评价技术可以精准地量化、可视化人眼无法识别的颜色特征差异,在茶叶色泽品质评价的客观性、可追溯和数字化储存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数字化评价 HSV颜色空间 色泽品质
下载PDF
中华茶文化国际传播价值及途径研究
18
作者 崔贝希 宁井铭 《茶业通报》 2024年第1期38-44,共7页
中华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华茶文化国际传播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如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饮茶的习惯,饮茶人数超过20亿。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能修炼德行,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价值观... 中华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中华茶文化国际传播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如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饮茶的习惯,饮茶人数超过20亿。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能修炼德行,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通过对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能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文章以阐述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前提,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四个维度分析中华茶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价值,提出通过优质茶产品全球推广、茶类相关资料的外文翻译、多类教育平台的推介、加强数字化传播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等多种途径向国际传播中华茶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茶文化 国际传播 价值 途径
原文传递
中国茶业非遗项目发展报告(二)
19
作者 关剑平 《茶博览》 2022年第6期38-41,共4页
涉茶非遗项目在茶业的发展状况基本覆盖茶叶种类现有32项涉茶非遗项目,涉及到除了黄茶的五大基础茶类和再加工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茉莉花茶、西湖龙井、婺州举岩、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碧螺春、紫笋茶、安吉白茶、婺源绿... 涉茶非遗项目在茶业的发展状况基本覆盖茶叶种类现有32项涉茶非遗项目,涉及到除了黄茶的五大基础茶类和再加工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茉莉花茶、西湖龙井、婺州举岩、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碧螺春、紫笋茶、安吉白茶、婺源绿茶、信阳毛尖茶、恩施玉露、都匀毛尖茶、祁门红茶、滇红茶、铁观音、贡茶、大益茶、千两茶、茯砖茶、南路边茶、下关沱茶、赵李桥砖茶、六堡茶和福鼎白茶等26种制作技艺。这些涉茶非遗项目涉及14个省市自治区,因为以制茶技艺为核心,所以囊括了绝大多数传统产茶区,甚至连再加工茶的重要基地北京也在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加工茶 六安瓜片 西湖龙井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紫笋茶 六堡茶 茶类
原文传递
茶器与茶的精神(一)
20
作者 关剑平 《茶博览》 2022年第3期66-73,共8页
魏晋南北朝的茶器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尽管在这一时期陶瓷史研究中《荈赋》是不容忽视的史料,研究的注意力却都集中在瓯窑的问题上。在此拟从考察当时的日常餐饮器皿出发,解明茶碗的使用状况,然后研究分茶的标志性茶器茶勺,进而从陶瓷... 魏晋南北朝的茶器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尽管在这一时期陶瓷史研究中《荈赋》是不容忽视的史料,研究的注意力却都集中在瓯窑的问题上。在此拟从考察当时的日常餐饮器皿出发,解明茶碗的使用状况,然后研究分茶的标志性茶器茶勺,进而从陶瓷茶碗、竹木制品或瓢的使用,考察通过茶器而表现出来的茶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器 分茶 茶碗 魏晋南北朝 陶瓷史 餐饮 竹木制品 器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