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眼;Ⅲ组≥-9.00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206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10·00^-26·00...目的探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206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10·00^-26·00DS,平均-13·4±-3·9(DS)近视患者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随访6~12月。结果术后1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者176只眼(85·4%)。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者201只眼(97·6%),其中高于术前者62只眼(30·1%);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者5只眼(2·4%),其中3例为不规则散光,2例为偏心切削。未发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术后平均球镜度数降至+0·68±1·05D,角膜屈光力(K值)下降至34·63±1·72D。结论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但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角膜偏薄者,术后可能会残留一些屈光度或采用晶状体屈光手术。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薄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 S4型准分子激光机及法国MoriaM2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110刀头)。表面麻醉后用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制...目的探讨薄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 S4型准分子激光机及法国MoriaM2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110刀头)。表面麻醉后用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一带蒂的薄角膜瓣,厚度为110μm,直径8.0~9.0mm,翻开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在保证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250μm或总角膜厚度的1/2前提下,根据术前预矫屈光度数和角膜厚度等设计治疗方案,对角膜较薄者采用分区切削。对132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采用薄瓣LASIK进行了治疗,随访6~12月,并对其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的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参差的程度明显减小;大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结论薄瓣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6例,按照降压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患...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6例,按照降压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降压,研究组患者给予强化降压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GFAP、IGF-1水平、出血转化情况;使用MoCA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使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且研究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较低(P<0.05);溶栓后患者GFAP水平下降,IGF-1水平上升,且研究组GFAP水平较低,IGF-1水平较高(P<0.05);两组出血性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实质性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研究组MoC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90 d mRS量表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检测发现,研究组评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干预,能有助于减少出血转化的风险,改善认知能力,有着较高的预后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2例(141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计55眼;Ⅱ组-6.00^-8.75D,计40眼;Ⅲ组≥-9.00D,计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地形图检查所得的角膜后表面数据,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第3个月,裸眼视力4.4~5.2,平均4.98±0.12,三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有36眼视力<5.0且近视屈光度高于-1.00D为屈光回退眼,105眼为正常眼。术后各阶段随访时发现,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角膜最薄处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角膜后表面负性屈光度增大,角膜后表面Diff值增高,屈光回退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术后第1周、第1个月、第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0.033、7.739、6.500,均P<0.01);但正常眼组各指标不同阶段比较,除角膜最薄厚度外,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最薄厚度F=5.485,P<0.01;其余均P>0.05)。设术后第3个月的裸眼视力为因变量(Y),X1为术前近视屈光度,X2为角膜切削比,X3为术后第3个月角膜后表面最高点Diff值,X4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厚度差,X5为术后第3个月和术后第1周角膜后表面屈光度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5.09-0.034X1+1.785X2-2.216X3-0.002X4+0.081X5(F=21.474,P=0.000)。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欲取得较好疗效,应考虑不同因素,如术前近视屈光度、角膜切削比、术后角膜增殖和术后角膜后表面改变等因素均有可能对LASIK的疗效造成影响,尤其是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必要时采取部分矫正屈光力,以提高角膜切削比值,减少角膜的前突,将剩余屈光度用日后配戴低度眼镜的方法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及屈光回退。
文摘目的探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超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数-10·00D以上)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2例(206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10·00^-26·00DS,平均-13·4±-3·9(DS)近视患者用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随访6~12月。结果术后1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者176只眼(85·4%)。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矫正视力者201只眼(97·6%),其中高于术前者62只眼(30·1%);而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2行者5只眼(2·4%),其中3例为不规则散光,2例为偏心切削。未发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术后平均球镜度数降至+0·68±1·05D,角膜屈光力(K值)下降至34·63±1·72D。结论超薄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分区切削的LASIK治疗超高度近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但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角膜偏薄者,术后可能会残留一些屈光度或采用晶状体屈光手术。
文摘目的探讨薄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 S4型准分子激光机及法国MoriaM2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110刀头)。表面麻醉后用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制作一带蒂的薄角膜瓣,厚度为110μm,直径8.0~9.0mm,翻开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进行准分子激光切削。在保证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250μm或总角膜厚度的1/2前提下,根据术前预矫屈光度数和角膜厚度等设计治疗方案,对角膜较薄者采用分区切削。对132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采用薄瓣LASIK进行了治疗,随访6~12月,并对其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屈光度、屈光参差的程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屈光参差的程度明显减小;大部分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保持不变,或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2行以上的病例。结论薄瓣LASIK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是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预测性。
文摘目的探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6例,按照降压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93例,对照组患者常规降压,研究组患者给予强化降压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GFAP、IGF-1水平、出血转化情况;使用MoCA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价;使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溶栓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且研究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较低(P<0.05);溶栓后患者GFAP水平下降,IGF-1水平上升,且研究组GFAP水平较低,IGF-1水平较高(P<0.05);两组出血性梗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实质性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研究组MoC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90 d mRS量表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检测发现,研究组评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早期强化降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干预,能有助于减少出血转化的风险,改善认知能力,有着较高的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