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汗性出血惠者热血清T_3、T_4测定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陈华忠 王家驹 沈树标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2期114-116,共3页
近年来,有关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研究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我院从1986年1月至12月对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了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Totaltri—iodothyronine,TT<sub>3</s... 近年来,有关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的研究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我院从1986年1月至12月对86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了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量(Totaltri—iodothyronine,TT<sub>3</sub>)、甲状腺素总量(Thyroxine,total TT<sub>4</sub>)、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的测定,现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ORRHAGIC 促甲状腺激素 出血热患者 T3 T4 少尿期 间接免疫荧光 重症组 双抗体 发热期
下载PDF
头孢哌酮与氧氟沙星治疗伤寒的比较
2
作者 郑丽君 陈莹 卢子文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307-308,共2页
用头孢哌酮治疗伤寒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5±s10a),4g/d,分2次iv。热退后继续用药3-5d。用氧氟沙星治疗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26±10a),0.6g/d,分3次po... 用头孢哌酮治疗伤寒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5±s10a),4g/d,分2次iv。热退后继续用药3-5d。用氧氟沙星治疗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26±10a),0.6g/d,分3次po。热退后继续用7d。结果:2组服药后体温开始下降时间分别为1.5±0.6和2.3±1.2d(P<0.01),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3.6±1.2d和5.0±1.6d(P<0.01),说明头孢哌酮疗效显著优于氧氟沙星。*P<0.01。不良反应头孢哌酮组有4例出现皮疹,氧氟沙星组2例腹胀。2例白细胞减少,1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停药后均于短期内恢复。讨论本文就头孢哌酮治疗伤寒与氧氟沙星对照,证实其疗效优于氧氟沙星,与文献[1]报告相似。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的重症伤寒,尤其对并发严重胆道感染的病例可选用头孢哌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哌酮 氧氟沙星 伤寒
原文传递
A1型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性痢疾9例报告
3
作者 王家驹 叶丽萍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1987年第4期242-242,共1页
1983年6月~1984年10月我院收治经细菌学证实的急性细菌性痢疾157例,其中A1型痢疾杆菌引起的9例、占总数的6.4%,现报遭如下.
关键词 痢疾杆菌 急性细菌性痢疾 细菌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