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岸持续性合作机制思考——基于社会整合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凌雄 顾锦康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7-70,共4页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出现了若干落差,如经济关系的密切与政治僵局无法突破,岛内经济回稳与执政当局政局掌控力的下降,大陆惠台政策的深入与岛内民众中国认同趋淡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两岸关系朝纵深发展,影响两...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出现了若干落差,如经济关系的密切与政治僵局无法突破,岛内经济回稳与执政当局政局掌控力的下降,大陆惠台政策的深入与岛内民众中国认同趋淡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两岸关系朝纵深发展,影响两岸持续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两岸政治互信尚未建立,全方位交流无法有效增进岛内民众中国认同的情况下,本文尝试从社会整合理论出发,探索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推动两岸持续合作的方法和途径,以夯实两岸合作的社会基础,为两岸持续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整合 两岸持续交流 合作机制
下载PDF
从“五都”选举结果看国民党改革的成败得失
2
作者 周丽华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6-61,共6页
2010年底台湾举行"五都"选举,从选举结果看国民党改革,可谓成败皆俱。国民党能稳住三席,得益于其改革策略调整、党政关系重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纾解民怨的努力,尤其是开放的两岸政策。然而,国民党党务改革及其施政绩效,... 2010年底台湾举行"五都"选举,从选举结果看国民党改革,可谓成败皆俱。国民党能稳住三席,得益于其改革策略调整、党政关系重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纾解民怨的努力,尤其是开放的两岸政策。然而,国民党党务改革及其施政绩效,与外界期待存在鲜明落差,其对地方派系改革手法和精简、调整人事等的粗糙做法,效应负面,削弱了基层动员能力,是国民党选票快速流失的重要因素,也使得"五都"选举呈现"席次稳定选票流失"的吊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都”选举 国民党改革 成败得失
下载PDF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叙事的遗民意识论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鹤 《台湾研究》 2012年第5期55-59,共5页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故国”文化理念和固守“故国”政治操守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深深影响着台湾文学。“遗民情结”所驱动的文学意识是台湾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文学叙事 遗民情结 日据时期 意识论 民族文化精神 民族价值观念 社会历史
原文传递
台湾社会“统独”意识消长成因及发展新态势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文艺 周丽华 《台湾研究》 CSSCI 2011年第2期38-43,共6页
台湾社会存在的“统独”意识是构成岛内“统独”矛盾的要素之一,而“统独”矛盾的变迁既是观察台湾民意走向及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长期趋势时不得不深人研究的一个课题。台湾学者施正锋援引西方政治... 台湾社会存在的“统独”意识是构成岛内“统独”矛盾的要素之一,而“统独”矛盾的变迁既是观察台湾民意走向及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考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长期趋势时不得不深人研究的一个课题。台湾学者施正锋援引西方政治学的解释也认为,意识的产生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原生论认为人群的集体认同建立于有形文化或是自然的生物特征上;结构论认为集体认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不满自身在政治权力、经济财富或是社会地位上的分配不公,而血缘或文化的特色只是精英进行政治动员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社会 意识 成因 消长 两岸关系 有形文化 集体认同 西方政治学
原文传递
关于选后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周丽华 刘红 《台湾研究》 CSSCI 2005年第1期21-27,共7页
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对今后—段时期的政局走向和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总体上看,虽然泛蓝军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没有立即转化为提升整体实力的动力;虽然陈水扁当局没有获得“立法权”,但没有... 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对今后—段时期的政局走向和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总体上看,虽然泛蓝军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没有立即转化为提升整体实力的动力;虽然陈水扁当局没有获得“立法权”,但没有改变泛绿军的上升趋势;虽然泛绿军进入“后陈水扁时期”不可避免出现“权力卡位战”,但是民进党当局推行“绿色恐怖”和准备“长期执政”的步伐不会放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关系 陈水扁 台湾政局 长期执政 选举 民进党 立法权 成功 总体 权力
原文传递
台湾“乡愁”文学叙事的原型故乡意象探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鹤 《现代台湾研究》 2012年第5期84-90,共7页
纵观文学的“乡愁”,是文学家们的一种怀乡意识,这种意识发自“故乡”情结,而“故乡”文化源自民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故乡”意象不仅反复显现还会变幻成各种意象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依赖“故乡”的文化原型。文学的“乡愁”通... 纵观文学的“乡愁”,是文学家们的一种怀乡意识,这种意识发自“故乡”情结,而“故乡”文化源自民族文化的“集体无意识”。“故乡”意象不仅反复显现还会变幻成各种意象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依赖“故乡”的文化原型。文学的“乡愁”通过各种原型意象的置换变体,将“故乡”情结通过原乡的各种具体意象显现出来。原型故乡意象,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初文化的遗存,从“伊甸园”找到故乡意象的原型所在。而文学的故乡意象原型依赖,本质是“父亲原型”一次又一次的置换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意象 文化原型 文学叙事 故乡 乡愁 集体无意识 台湾地区 民族文化
原文传递
台湾“七合一选举”观察
7
作者 周丽华 《现代台湾研究》 2014年第3期27-32,共6页
影响今年底台湾"七合一选举"选情的主要因素包括蓝绿基本盘变化、执政大环境、候选人特质与治理能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效应等诸多方面。目前分析,总体选情对执政的国民党不利,若将"六都"版图变化视为选举输赢的... 影响今年底台湾"七合一选举"选情的主要因素包括蓝绿基本盘变化、执政大环境、候选人特质与治理能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效应等诸多方面。目前分析,总体选情对执政的国民党不利,若将"六都"版图变化视为选举输赢的主要标志,选举结果恐怕将呈现出民进党不会输,国民党不会赢的局面。就影响而言,"七合一选举"不会直接动摇国民党中央执政根基,但可能延续"蓝消绿长"的态势,成为"蓝大绿小"向"蓝小绿大"方向转变的关键一役,并进一步削弱马英九党内地位和执政权威,加剧苏贞昌与蔡英文之间的矛盾,亦将间接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合一”选举 影响因素 “六都”版图 选情分析
原文传递
对两岸“三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丽华 陈凌雄 《台湾研究》 CSSCI 2002年第3期8-13,共6页
两岸同胞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岸被人为地隔绝。70年代末,祖国大陆率先提出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简称“三通”)的政策主张,此后,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20多年来两岸问的经贸、文化、人员交流... 两岸同胞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岸被人为地隔绝。70年代末,祖国大陆率先提出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简称“三通”)的政策主张,此后,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20多年来两岸问的经贸、文化、人员交流有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台湾当局的阻挠下,两岸间的直接“三通”一直难以真正实现。随着岛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台湾当局面临直接“三通”的内外压力愈来愈大,但在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下,却一直不愿对“三通”问题作出正面回应,以致“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三通" 中国大陆 台湾省 台湾问题
原文传递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孟娅建 《现代台湾研究》 2014年第4期27-32,共6页
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的核心,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不易突破的瓶颈。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国共两党高层互动频繁,不断增进互信,形成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两岸两会恢复会商,共签订21项协议,为两岸关系的&qu... 政治关系是两岸关系的核心,也是当前两岸关系中不易突破的瓶颈。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以来,国共两党高层互动频繁,不断增进互信,形成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两岸两会恢复会商,共签订21项协议,为两岸关系的"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尽管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种种困难,但随着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成为绕不开的议题,两岸开展政治接触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政治关系 现状 前景
原文传递
赴台旅游与促进两岸民众交流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10
作者 周丽华 李文艺 《现代台湾研究》 2011年第5期25-28,共4页
旅游是区域间人群交往、文化联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近三年,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以旅游为载体,巩固两岸的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增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和认同,值得深入探讨。笔者拟从近三年来... 旅游是区域间人群交往、文化联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活动之一。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已近三年,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何以旅游为载体,巩固两岸的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增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和认同,值得深入探讨。笔者拟从近三年来赴台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出现的问题人手,分析旅游对于促进两岸经济交往,增进两岸民众交往的作用和前景。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赴台旅游 大陆居民 观光旅游 旅游业 旅游产业 旅游安全 游客人数 大陆游客
原文传递
“5·20”后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11
作者 孟娅建 《现代台湾研究》 2016年第4期1-5,共5页
蔡英文坚持"台独"路线,不接受"九二共识",其反复强调的"维持现状"实质为"柔性台独",将严重冲击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针对"5·20"后的两岸关系新变化,应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有... 蔡英文坚持"台独"路线,不接受"九二共识",其反复强调的"维持现状"实质为"柔性台独",将严重冲击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针对"5·20"后的两岸关系新变化,应高举国家统一的旗帜,有力遏制"台独"势力,创新对台湾青少年工作,加强两岸文化交流,维系两岸民众的文化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进党 两岸关系 挑战 应对
原文传递
浅析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12
作者 孟娅建 《现代台湾研究》 2015年第5期13-16,66,共5页
台湾"九合一"选举之后呈现"国退民进"政治态势,国民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能力不足,意愿下降;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加大以"台湾牌"制衡中国大陆;民进党蔡英文唯美国马首是瞻,提出"维持两岸现状"... 台湾"九合一"选举之后呈现"国退民进"政治态势,国民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能力不足,意愿下降;美国高调介入南海问题,加大以"台湾牌"制衡中国大陆;民进党蔡英文唯美国马首是瞻,提出"维持两岸现状"迎合美国,具有一定欺骗性;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不到位以及青年选民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景有疑虑,2016年台湾地区"大选"国民党面临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两岸关系面临新问题,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继续前行,值得学界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关系 新形势 新问题 和平发展
原文传递
试论两岸政经关系的互动轨迹和发展方向
13
作者 周丽华 《现代台湾研究》 2013年第3期9-15,共7页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具有不同内容和本质属性。一般来说,良好的政治关系可以促进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而经济关系的密切和深化又能进一步增强和巩固政治关系的基础,促进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政治关系 两岸 经济关系 良性发展
原文传递
对当前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思考
14
作者 周丽华 《现代台湾研究》 2019年第6期9-15,共7页
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途径。然而,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挑起中美贸易争端的同时,大打“台湾牌”,使影响两岸关系的外部因素更趋复杂,也构成两岸融合发展的外部阻力。面对大陆... 两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途径。然而,美国特朗普政府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在挑起中美贸易争端的同时,大打“台湾牌”,使影响两岸关系的外部因素更趋复杂,也构成两岸融合发展的外部阻力。面对大陆的惠台政策,蔡英文当局采取全面收紧两岸交流的做法,从“立法”、政策和实际操作层面对两岸交流合作设置重重障碍,构成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大阻碍。两岸融合发展的关键在大陆,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大陆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动力更强,物质基础更雄厚。当前,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实中,难免出现细节不够完善的问题,相信只要大陆始终秉持包容、开放和愿意与台湾同胞共享发展成果的初心,两岸融合发展途径将不断扩展,内涵将更加丰富,为最终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关系 融合发展 和平统一
原文传递
试论两岸政治关系的“合情合理安排”
15
作者 张钊炜 《现代台湾研究》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长期以来,两岸政治定位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症结问题。中共"十八大"后,"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更已成为两岸学界努力思索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先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两岸现... 长期以来,两岸政治定位一直是两岸关系中的症结问题。中共"十八大"后,"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更已成为两岸学界努力思索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先从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两岸现行的规定以及当政者的政策论述中梳理分析出"最大公约数",认清一个中国框架及和平发展大局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安排的重要性,尽力弥合双方认知上的差异,进而推动全方位的政治对话,使相关建议和决策逐步收获符合预期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政治关系 合情合理 一个中国框架
原文传递
对“31条惠台措施”的若干思考
16
作者 周丽华 《现代台湾研究》 2018年第5期7-12,共6页
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和国家发改委等29个部委办联合推出《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这是十九大之后大陆对台政策的首次重要亮相,既能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又能充分展现大... 2018年2月28日,国台办和国家发改委等29个部委办联合推出《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31条惠台措施"),这是十九大之后大陆对台政策的首次重要亮相,既能落实"两岸一家亲"理念,又能充分展现大陆自信和开放包容,更能有效开展争取台湾民心工作,在岛内各界产生极大反响。为抵消"31条惠台措施"的影响,蔡英文当局制定"八大强台策略",并采用司法恐吓、限制往来、"修法"留人等手段全面对抗大陆。如今,"31条惠台措施"发布已近半年,各地配套措施陆续出炉,并在抓进落实之中。笔者认为,好的措施重在落实,故而今后应加强监督检查,在专题研究基础上加以完善,同时运用好互联网平台,尝试建立统一信息发布与搜寻窗口,探索建立"涉台公共政策体系",协调各部门推动政策落实,扩大与岛内重点群体交流,形成示范、传导效应,促使"31条惠台措施"更好、更大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台措施 思考和建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