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越秀外国语学院之创新浅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
张素琴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9 |
0 |
|
2
|
侨易学:学术“破圈”和学术创新 |
范捷平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4 |
0 |
|
3
|
彼特鲁舍夫斯卡娅故事创作中的互文性及语言独特性 |
潘琳
|
《俄语学习》
|
2015 |
3
|
|
4
|
推动性别教育,促进生育政策调整新态势下妇女事业的发展 |
周淑舫
马小壹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1
|
|
5
|
探究政治文化与民族性格视角下的人性传播——以《兵临城下》为例 |
杨春蕾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6
|
罗森朵夫在《写往中国往昔的信札》中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
李香
|
《语言与文化论坛》
|
2021 |
0 |
|
7
|
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 |
许宁
许芳珍
陈胜梅
|
《改革与开放》
|
2012 |
8
|
|
8
|
基于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的中德贸易发展探究 |
刘莎
|
《中国商贸》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9
|
在历史碎片中寻找战栗的思想——论帕斯卡·基尼亚尔《游荡的影子》中的碎片化叙事 |
葛金玲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3 |
2
|
|
10
|
跨文化交际与信息技术传播背景下的大学法语教学 |
李敏
|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6
|
|
11
|
古典美学的诗意融合——论歌德诗剧《伊菲格妮在陶里斯岛》的美学特征 |
胡丹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0 |
1
|
|
12
|
天使与俗女——E·T·A·霍夫曼与蒲松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
霍英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16 |
0 |
|
13
|
《青春的三段回忆》:电影语言中的“新浪潮”元素与影视修辞学的建立 |
费群蝶
史忠义
|
《法国研究》
|
2019 |
1
|
|
14
|
关于西班牙语冠词和前置词使用的研究——中国学生的常见错误及错误分析 |
龚茜
|
《海外英语》
|
2019 |
0 |
|
15
|
《文学通化论》的理论创新与文学阐释 |
葛金玲
沈绍芸
|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
2021 |
0 |
|
16
|
探讨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德语课堂中的运用 |
骆超群
|
《才智》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