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浩与南宋前期的政治体制
1
作者 徐爽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5,F0003,共10页
高宗内禅前后,南宋政局复杂多变。作为旧君为新朝布下的人事安排,为了延续高宗体制、修正秦桧弊政,史浩努力作出政治调适,以老成谋国的审重之心链接了高、孝两朝政治结构。他站在和战的立场,重提息兵养民、保全江浙根本之地的政治构想,... 高宗内禅前后,南宋政局复杂多变。作为旧君为新朝布下的人事安排,为了延续高宗体制、修正秦桧弊政,史浩努力作出政治调适,以老成谋国的审重之心链接了高、孝两朝政治结构。他站在和战的立场,重提息兵养民、保全江浙根本之地的政治构想,他的圆融贯通而又不失纲纪的“中道”,对南宋前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史浩 政治体制
下载PDF
析叶适的重商思想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家成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本文通过对叶适思想中的义利观、四民观(本末观)、理财观等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叶适的重商思想及其渊源。虽然叶适对“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在理财、货币、土地乃至兵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商... 本文通过对叶适思想中的义利观、四民观(本末观)、理财观等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叶适的重商思想及其渊源。虽然叶适对“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在理财、货币、土地乃至兵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商品经济意识的深刻见解和主张,然而,从其基本立场及思想渊源来看,叶适的重商思想仍是基于儒家传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商思想 叶适 “重农抑商” 商品经济意识 具体分析 传统观念 思想渊源 基本立场 儒家传统 义利观 理财观 本末 主张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定位与重构——《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自序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俊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6,共8页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在百年间经过学科定位、对象界定、融合中西、理论重构,亦基本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学术转型。胡适确有"创始之功",冯友兰深思力作,为之树立了"典范"。面对世纪之交全球化思潮兴起、文化多元主义流行、世界范围内中国思想研究非哲学化的历史文化取向变化,及其中国哲学工作者"同行迷失"之困惑,"中国哲学"的学科独立性又一次面临挑战。为此要继续沿着冯友兰"接着讲"的"哲学创作(重构)"思路,在如何既能保持"中国的"属性和特质不变而又能促进其向"现代"创造性转化这两个有机联系的问题上,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定位和重构进行新的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 中国哲学 学科定位 定义 中国哲学史
下载PDF
略论金元以后全真道的思想演变——全真丹道的长生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俊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9-61,174-175,共15页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料,认真进行一番爬梳、勾稽之考证工夫。元明之际至明清之际,全真诸派有“龙门律宗显明清”、“龙门岔派入武当”、“南无据北史无显”、“遇山分支扎江西”等兴起、开展之态势。陈致虚以及以后的“三丰派”、陆西星、王常月、伍守阳、刘一明诸全真高道通过探“性命之源”、揭“顺逆颠倒”之理,会通南北丹法,统一南北全真,实现了“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这一“长生久视”的立教宗旨。道教作为一种生命哲学,金元之后,全真丹道开拓的生命科学研究之路,正是儒佛二教之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真道 性命双修 内丹长生
下载PDF
学政不二,礼教为本-从张载关学独特的致思路向看关学研究的新面向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俊民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2年第3期27-31,共5页
本文认为,'欲复三代'、'超越古今'是宋代士大夫知识群体的共同理想.二程洛学以'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的政治主张和'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哲学宗旨,企图实现君臣'共成天下',以&... 本文认为,'欲复三代'、'超越古今'是宋代士大夫知识群体的共同理想.二程洛学以'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的政治主张和'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哲学宗旨,企图实现君臣'共成天下',以'复三代'之务;张载关学则以'语学而及政,论政而及礼',尊礼面立教的独特思路,将'复三代'的理想,变为'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德践履和'躬行礼教'、经世化俗的社会实践.从而形成了关学世代相传的学风与传统,也表现了宋代道学之原型及其真精神.这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政治哲学',正是当代关学研究的新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关学研究 礼教 关学 政治哲学 哲学思想
下载PDF
澄清阳明心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平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4-10,共7页
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居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心外无物"是一个实践维度的问题,与"主观唯心主义"有天壤之别,阳明心学并非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良知"是其学说体系架构的根本理念,... 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居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心外无物"是一个实践维度的问题,与"主观唯心主义"有天壤之别,阳明心学并非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良知"是其学说体系架构的根本理念,具有本体的公共性内涵。"无善无恶心之体",阐述了以天道的大中至正、永恒正义为"良知"本体之终极的本原性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良知 无善无恶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问题
7
作者 董平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4-29,共26页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无所谓善恶、性本善、性本恶、性有善有恶、性善恶混、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性无善无恶七种。人性问题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问题,只有将之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境域,讨论才是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主要包括性无所谓善恶、性本善、性本恶、性有善有恶、性善恶混、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性无善无恶七种。人性问题不是一个知识论问题,而是一个生存论问题,只有将之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境域,讨论才是有意义的。人性的建立是人基于其经验生存实况而对人本身存在的“先验真实”所做的一种“先验回溯”,是人为自己立法之意志自由的显著体现,因此意志自由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原生要素内在于关于人性的“先验回溯”本身。“生性不二”,人的存在全域须包括“先验”与“经验”,“生”的过程即是“性”得以呈现的全程,同时也是个体自主实现其存在与价值同一的全程。通过意志自由的自主运用而实现主体性的自我建立,使人成为独立的自由主体,体现了“性与天道”作为人的本原性真实存在之“先验回溯”的深刻内涵。“预设”与“真实”在生存的实践境域中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论 善恶 先验回溯 生性不二 意志自由
下载PDF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
8
作者 李明友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3期111-112,共2页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值得庆贺,令人鼓舞。我读了创刊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论坛 中华文化 文化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民族文化 巴蜀文化 主体意识 创刊号 中华传统文化 区域文化
下载PDF
《政治与思想语境中的宋代〈尚书〉学》评介
9
作者 韩书安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4年第2期95-96,共2页
以义理发挥为特征的宋代经学,被誉为经学史上的“变古时代”,晚近以来普遍被贴上“不遵古训”“独凭臆说”的学术标签。21世纪之后,伴随着“国学热”及传统文化复兴,姜广辉、徐洪兴、蔡方鹿、朱汉民、向世陵、吴国武、姜海军等学者从学... 以义理发挥为特征的宋代经学,被誉为经学史上的“变古时代”,晚近以来普遍被贴上“不遵古训”“独凭臆说”的学术标签。21世纪之后,伴随着“国学热”及传统文化复兴,姜广辉、徐洪兴、蔡方鹿、朱汉民、向世陵、吴国武、姜海军等学者从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哲学史等方面,对宋代经学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学术价值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探讨。但总体而言,宋代经学的专题性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相较于宋代《易》学、《春秋》学、三礼学及四书学的繁荣研究局面,宋代《尚书》学和《诗经》学尤为值得进行深度耕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学 宋代经学 专题性研究 经学史 拓展空间 《易》学 《尚书》学 国学热
原文传递
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11
10
作者 董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4,共6页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 在最近的几项研究中,本文作者提出南宋时期包括永嘉之学、永康之学以及婺学在内的“浙东学派”,反对空言道德性命,而特别重视将天道的追寻贯彻于社会历史的全部领域,从而实现了历史学与哲学的融合,实际上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哲学”学派。南宋时期浙东学的集大成者应归于吕祖谦,他亦是历史哲学观念的系统表达者。本文即以此观点为前提,对吕祖谦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而又简要的梳理,论述了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历史解读的方法、历史的价值理念以及将历史视为天道自身的运动性展开的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历史哲学思想 南宋时期 浙东学派 道德性命 社会历史 中国古代 集大成者 哲学观念 比较系统 历史解读 价值理念 历史学 运动性 天道 自身
下载PDF
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41-148,共8页
本文论葛洪而及于庄子。作者阐述了葛洪的神仙道教信仰与庄子生命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论述了神仙信仰关于生命不朽理念所藉以确立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葛洪关于生命不朽之可能性的宗教学论证 ,并基于这种分析而阐述了神仙信仰所包含的宗... 本文论葛洪而及于庄子。作者阐述了葛洪的神仙道教信仰与庄子生命哲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论述了神仙信仰关于生命不朽理念所藉以确立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葛洪关于生命不朽之可能性的宗教学论证 ,并基于这种分析而阐述了神仙信仰所包含的宗教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生命哲学 宗教信仰 庄子 葛洪
下载PDF
“浙学”概念及其学术内涵之我见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0,共4页
关于"浙学"、"浙东学术"、"浙东学派"等概念的来源诸问题,我过去在关于"浙东学派"的整体研究中已有所阐述,今天再来谈这一问题,其实我也谈不出太多的新内容。基于我过去的研究,我主要谈以下几点。
关键词 浙学 概念问题 浙东学派 学术内涵 历史概念 事功之学 刘壎 本原性 圣学宗传 蔡懋德
下载PDF
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我们向阳明学什么 被引量:5
13
作者 潘立勇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6,213,共10页
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代生存也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要义可归结为"本心""致良知&qu... 阳明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代生存也仍然具有直接的启示意义。阳明心学的最基本要义可归结为"本心""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即以心为本的哲学立场、"致良知"的道德信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工夫;以阳明心学的要义为核心,逐层分析"本心明觉"的本体意义、"良知主宰"的立人意义、"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实诚""独知"的人格意义、"缘机体认"的认知意义及"洒落""自得"的境界意义,可见出阳明心学给我们的当代生存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当代意义
下载PDF
秩序与和谐:礼乐制度与行为正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董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121,160,共12页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 西周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而“礼”则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综合”。“礼”作为典制,其现实性上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多元秩序与和谐。在理念上,“礼”作为制度体系是圣人法天立极、依于天道而建立人道的结果,因此它是由天地人神共构而形成的人道世界的制度典范,充分体现了人为自我立法的价值建构。因“礼之本”在天道,所以在古典儒学的特定语境之下,“礼”具有神圣性内涵。“王”或“天子”以其特定名分现身于“礼”的制度结构之中,他必须成为循礼的典范,而不具有度越于制度规范的特权。“礼”对于“名分”的制约具有现实意义的普遍有效性。“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是一切个体实现其现实生存的基本场域,处于其中的个体(主体)间“名分”的表达具有原则上的对等性,包含责任、权利、义务的平等意义。“名分”之实,即是公开场域中的个体性或公共交往秩序中的主体性。“名分”的恰当体现即是“义”,是在公开性意义上关于个体(主体)行为正义的本质限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综合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行为正义
下载PDF
本心灵觉:良知境界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潘立勇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美学意义 心灵 意义世界 审美境界 呈现 作为 本体 本心 个体性 情感性 直觉性 道德 造化 万物 天地 是非 人生
下载PDF
薛季宣和永嘉制度新学的开创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宇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薛季宣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承受了二程以来的道学传承,另一方面,他以“制度新学”为旗帜,指明了温州区域文化与北宋后期以来的道学传统分道扬镳的方向,由此奠定了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石,迎来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 薛季宣是永嘉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一方面,他承受了二程以来的道学传承,另一方面,他以“制度新学”为旗帜,指明了温州区域文化与北宋后期以来的道学传统分道扬镳的方向,由此奠定了永嘉学派的理论基石,迎来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全盛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 开创 永嘉学派 关键人物 承上启下 区域文化 陈傅良 道学 二程 叶适
下载PDF
论良知“八德”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213,共12页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quo... 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作为良知自体之原在状态的"八德",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本体 本原性实在 良知八德 对象性交往关系情境 中体
下载PDF
儒学与生活:“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作者肯定"生活儒学"的总体架构"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的合理性,并就这一基本架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同时认为,"爱"与"思"的概念内涵还存在着进一步发掘与深化的余地。借用章太炎... 作者肯定"生活儒学"的总体架构"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的合理性,并就这一基本架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同时认为,"爱"与"思"的概念内涵还存在着进一步发掘与深化的余地。借用章太炎先生"转俗成真"与"回真向俗"之说,作者认为"回真向俗"的生活,乃是使"真"所本原涵具的意义与价值开显于现实生活世界的根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下载PDF
王弼“性其情”浅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善蒙 《兰州学刊》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王弼是魏晋玄学理论的主要开创者,以其《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倡道家之旨,创以无为本之玄学思辨体系。于玄学思想而言,王弼有创基之功,而就情感理论而言,王弼之功绩亦不容小觑。王弼在其玄学理论论述过程... 王弼是魏晋玄学理论的主要开创者,以其《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倡道家之旨,创以无为本之玄学思辨体系。于玄学思想而言,王弼有创基之功,而就情感理论而言,王弼之功绩亦不容小觑。王弼在其玄学理论论述过程中对于情感理论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倡言“性其情”,主“圣人有情”,对于中国哲学的情感理论(尤其是魏晋情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以下将结合王弼的“贵无”之说,对其情感理论做简要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性其情 圣人有情
下载PDF
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王阳明的经学观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明友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本文从治经须以致良知为本、删繁就简及五经亦史诸方面论述了王阳明“敦本尚实,返朴还淳”的经学观及其意义,并通过王阳明对文中子拟经一事的评价,进一步说明其经学思想的特色。
关键词 王阳明 经学观 删繁就简 经学思想 致良知 治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