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英国旅行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 |
张德明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2 |
2
|
|
2
|
“外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前沿问题”三人谈 |
聂珍钊
吴笛
陈永国
|
《山东外语教学》
|
2018 |
10
|
|
3
|
直面生死见真情--哈代与纳兰性德悼亡诗的诗艺比较 |
傅守祥
李馨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4
|
追寻斯芬克斯因子的理想平衡——评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
吴笛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8
|
|
5
|
从《福》看后殖民文学的表述困境 |
张德明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2
|
|
6
|
旅行文学、乌托邦叙事与空间表征 |
张德明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8
|
|
7
|
英国旅行文学与小说话语的形成 |
张德明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8
|
布尔加科夫与果戈理:文学史的对话 |
许志强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9
|
忧郁的信天翁与诗性的想象力——从《老水手行》看旅行文学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
张德明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0
|
“俄国想象”与近代中日对俄罗斯文学的引介 |
王胜群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1
|
文明人的食人焦虑和帝国的纾解策略——十八世纪初期英国文学中的食人书写 |
王晓雄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12
|
论哈代的创作中鸟的意象 |
吴笛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1 |
24
|
|
13
|
《藻海无边》的身份意识与叙事策略 |
张德明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58
|
|
14
|
《米格尔大街》的后现代、后殖民解读 |
张德明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4
|
|
15
|
悬置于“林勃”中的幽灵——解读《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
张德明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22
|
|
16
|
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 |
吴笛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0
|
|
17
|
“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与现代困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名利场》女性形象利蓓加探析 |
傅守祥
胡雯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
8
|
|
18
|
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与文化沟通——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互动 |
傅守祥
李馨
|
《美育学刊》
|
2011 |
7
|
|
19
|
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 |
吴笛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11
|
|
20
|
论帕斯捷尔纳克的风景抒情诗 |
吴笛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