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慧化营养健康食堂的发展与实践
1
作者 余志英 邵晓芳 +2 位作者 谢飒飒 朱丽燕 杨敏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年第2期8-13,88,共7页
目的:介绍营养健康理论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现代食堂中的应用,为食堂场景下的健康促进模式提供进一步发展思路。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对营养健康食堂和智慧食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结合国内典型智慧化营养健... 目的:介绍营养健康理论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现代食堂中的应用,为食堂场景下的健康促进模式提供进一步发展思路。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对营养健康食堂和智慧食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结合国内典型智慧化营养健康食堂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智慧化营养健康食堂可提高食堂管理水平,实现数字化膳食记录,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结论:提出智慧化营养健康食堂发展的建议,包括组织单位支持与保障、营养人才队伍建设、菜肴开发和标准化菜肴库建设、菜肴营养评价体系建设、食堂特色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数据有效利用和创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健康食堂 智慧食堂 健康支持性环境 健康促进
下载PDF
基于人口流动数据研究武汉“封城”对中国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态势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思聪 叶元庆 +12 位作者 胡可嘉 雷浩 陈辰 徐小林 李文渊 袁长征 曹淑殷 王思思 李舒 贾君麟 王秦川 卞子龙 吴息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定量评估武汉“封城”对控制中国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传播的作用。方法:首先基于全国217个城市的武汉来源输入性病例数据和武汉来源的人口流动数据,估算武汉2020年1月23日“封城”前的每日新发感染率。并假设武汉“封城... 目的:定量评估武汉“封城”对控制中国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传播的作用。方法:首先基于全国217个城市的武汉来源输入性病例数据和武汉来源的人口流动数据,估算武汉2020年1月23日“封城”前的每日新发感染率。并假设武汉“封城”推迟7 d,武汉的每日新发感染率在2020年1月23日后分别呈高、中、低增长趋势,估算2020年1月24至30日的每日新发感染率,从而计算在此期间武汉流出的感染人数。最后,通过易感-暴露-感染-恢复(SEIR)模型预测武汉“封城”推迟7 d对国内疫情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2020年1月19至23日,武汉每日新发感染率分别为0.021%、0.026%、0.029%、0.033%和0.070%。截至2020年1月23日,武汉共有感染者20066人。假设武汉“封城”推迟7 d,在2020年1月30日,武汉每日新发感染率在高、中、低增长情景模拟的结果分别是0.335%、0.129%和0.070%。依据上述三种情景,预测分别会有32075、24819和20334名感染者从武汉流入其他地区,到2020年3月19日,全国COVID-19确诊人数将是官方公布数据的3.3~3.9倍。结论:在疫情暴发早期,武汉及时采取“封城”措施对控制COVID-19疫情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中国 人口流动 非药物干预 易感-暴露-感染-恢复模型 疫情播散
下载PDF
24 h膳食回顾法应用与发展现状
3
作者 邵烨林 应晓玲 +2 位作者 吴飞妍 吴息凤 杨敏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3年第9期78-82,共5页
目的:研究24 h膳食回顾法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方法:对于24 h回顾法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质量控制方法、信效度研究、调查方式和工具发展进行综述。结果:24 h回顾法调查适用于食物消费量调查、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营养关联因素研究... 目的:研究24 h膳食回顾法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方法:对于24 h回顾法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质量控制方法、信效度研究、调查方式和工具发展进行综述。结果:24 h回顾法调查适用于食物消费量调查、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营养关联因素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在方法学层面,根据调查实际情况定制合适的方法和工具,通过与食物频率法、称重法等方法结合获取更全面的膳食营养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通过人员培训、工具使用和方法统一等策略减少偏倚。信效度研究可以评估膳食调查问卷的质量及结论的可信度。新型调查方式和工具的开发,也为24 h回顾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结论:24 h回顾法是获取中国人群营养数据的重要工具,在营养学研究中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也将因新型调查方式和工具的开发获得新的发展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 h膳食回顾法 应用 质量控制 信效度 工具
下载PDF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被引量:36
4
作者 杨芊 徐小林 +1 位作者 赵鸿辉 吴息凤 《治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80,共6页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学科的作用凸显。本文通过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及17年来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公共卫生学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中提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及...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学科的作用凸显。本文通过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及17年来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公共卫生学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中提出了我国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及学科发展的任务与目标,特别是在人才培养、风险沟通及心理健康干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学科 新冠肺炎疫情 疾病预防控制系统 风险沟通 心理健康干预
下载PDF
利用人口流动数据以及两阶段模型预测2019冠状病毒病流行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元庆 雷浩 +13 位作者 陈辰 胡可嘉 徐小林 袁长征 曹淑殷 王思思 王思聪 李舒 应智峻 贾君麟 王秦川 Sten H.VERMUND 许正平 吴息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3,共6页
目的:基于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信息构建数学模型,预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的发展趋势。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8日浙江省乐清市151例确诊病例的患病过程以及乐清和武汉之间的人口流动等信息,采用两阶段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 目的:基于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信息构建数学模型,预测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的发展趋势。方法:获取截至2020年2月8日浙江省乐清市151例确诊病例的患病过程以及乐清和武汉之间的人口流动等信息,采用两阶段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将人口流动数据与确诊病例症状开始时间以及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传播动力学特征整合起来,模拟并预测乐清的COVID-19疫情发展趋势。结果:在疫情初期,每日从武汉来的输入性病例数(症状出现日)与当日、6 d前和9 d前从武汉到乐清的旅客数量成正相关。利用根据武汉到乐清的旅客数量估计的输入性病例数以及易感-暴露-感染-恢复模型预测乐清最终的病例数为170例。如果根据每日报告的输入性病例数来预测,预计最终病例数为165例。截至2020年4月27日,乐清实际监测到的病例数为170例,这两个预测值与实际值均接近。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两阶段预测模型能够对COVID-19的流行趋势做出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中国 输入病例 本地病例 易感-暴露-感染-恢复模型 预测
下载PDF
基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评估我国主要城市应对2019冠状病毒病的策略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思思 叶元庆 +12 位作者 徐小林 王思聪 徐欣 袁长征 李舒 曹淑殷 李文渊 陈辰 胡可嘉 雷浩 朱慧 祝勇 吴息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评估我国主要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对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初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湖北省以外地区截至2020年2月19日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数最多的51个城市的COVID-19每日新增感染率趋势进行时间序... 目的:评估我国主要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对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初期发展的影响。方法:对湖北省以外地区截至2020年2月19日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数最多的51个城市的COVID-19每日新增感染率趋势进行时间序列聚类分析,并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在51个城市中共识别出4种不同类别的疫情发展模式,包括高峰模式(新余)、晚发高峰模式(甘孜州)、中高峰模式(温州等13个城市)和趋势缓和稳定模式(杭州等36个城市)。4种模式以及同种模式不同城市的指标得分分布均有差异。结论:中国各城市的COVID-19疫情发展模式差异较大,可能是受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流动和疫情防控措施等多方面影响。及时的卫生应急措施和城市内部人口流动控制可能影响COVID-19疫情发展模式,高风险地区人口迁入强度对COVID-19累计确诊病例数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病 中国 社会经济 人口流动 防控措施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疫情防控下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9
7
作者 吴息凤 陈光弟 +1 位作者 贾君麟 许正平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0年第5期10-11,共2页
新冠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保障人民健康,建议从完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为... 新冠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保障人民健康,建议从完善公共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入手,优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后备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人才培养 全科医生
下载PDF
4种慢性病共病模式及运动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孙明希 温启邦 +4 位作者 涂华康 李舒 冯旋 王思聪 吴息凤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52-1958,共7页
目的了解人群慢性病共病罹患现状、不同共病模式的全因死亡风险及运动对共病相关死亡风险和寿命损失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我国台湾地区美兆健康管理中心437408名体检者,采用分类决策树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和慢性阻塞... 目的了解人群慢性病共病罹患现状、不同共病模式的全因死亡风险及运动对共病相关死亡风险和寿命损失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我国台湾地区美兆健康管理中心437408名体检者,采用分类决策树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CKD)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种疾病进行组合,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共病模式的危险比(HR)及其95%CI,采用蒋式寿命表法计算人群预期寿命。结果人群中共病检出率为8.7%,二元、三元、四元共病组合中检出率最高的分别为“高血压+CKD”(3.6%)、“高血压+糖尿病+CKD”(1.1%)、“高血压+糖尿病+CKD+COPD”(0.1%);与健康人群相比,全因死亡风险最高的组合分别为“糖尿病+CKD”(HR=3.80,95%CI:3.45~4.18)、“糖尿病+COPD+CKD”(HR=4.34,95%CI:3.43~5.49)、“高血压+糖尿病+CKD+COPD”(HR=4.75,95%CI:4.15~5.43)。与不运动人群相比,进行低强度运动和中高强度运动均降低了由共病升高的死亡风险。单一疾病和共病带来4.6、13.4年的人群寿命损失,运动可分别挽回2.3、4.6年的寿命损失年,低强度和中高强度运动分别挽回1.5、3.7年由慢性病造成的寿命损失。结论基于“糖尿病+CKD”的共病模式死亡风险最高。运动能降低共病患者的死亡风险。运动强度越大,降低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共病 共病模式 运动 预期寿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