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式细胞术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
1
作者 黄薇 刘荣荣 +2 位作者 吴圆圆 李思思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7-1332,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免疫学表型,探讨其特点和意义。方法: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40例CML患儿和40例对照骨髓免疫表型,CD45/SSC基础设门圈出中性粒细胞,分析粒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率在≥1%、≥5%、≥20%3个范围的分布情况,并统... 目的: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免疫学表型,探讨其特点和意义。方法:用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40例CML患儿和40例对照骨髓免疫表型,CD45/SSC基础设门圈出中性粒细胞,分析粒细胞表面CD分子表达率在≥1%、≥5%、≥20%3个范围的分布情况,并统计比较两组CD分子的表达率(≥1%的纳入统计)和平均荧光强度(MFI)差异。结果:CML组的粒细胞比例为(82.1±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11.8)%(P<0.001)。CML组和对照组粒细胞CD15/CD11b/CD33/CD13表达率较高,均分布在≥20%的范围,CD33/CD13分化轨迹正常且表达率和MFI无显著差异,但CML组CD11b表达率以及CD15 MFI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两组CD10表达率和MFI无显著差异且表达水平在不同范围分布情况一致。CML组CD56异常表达病例数多,表达率高,有52.5%的病例CD56表达率≥5%,42.5%的病例CD56表达率≥20%,而对照组不表达CD56(<1%)。两组CD117的表达率分布不同,在表达率≥5%区间,CML组有35.0%的病例,而对照组只有2.5%。CML组CD117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01),而MFI无显著差异。结论:CML的免疫分型表现为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D15 MFI减弱、CD11b比例减少、CD117表达增高以及可伴异常CD56表达,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可以有效区分正常粒细胞和慢性粒细胞,有助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流式细胞术 儿童
下载PDF
MK—EGFP融合蛋白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的核定位
2
作者 赵宁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3期234-236,共3页
目的构建MK—EGFP真核表达质粒,研究该融合蛋白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定位。方法RT—PCR技术扩增MK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2中,重组质粒pMK—EGFP转染肝癌细胞Hep—c2,显微镜下实时追踪观察融合蛋白的胞内表达与定... 目的构建MK—EGFP真核表达质粒,研究该融合蛋白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定位。方法RT—PCR技术扩增MK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2中,重组质粒pMK—EGFP转染肝癌细胞Hep—c2,显微镜下实时追踪观察融合蛋白的胞内表达与定位。结果成功构建表达质粒pMK—EGFP,真核转染后,在宿主细胞内发生核定位,融合蛋白在核仁区富集。结论转染产生的MK—EGFP融合蛋白在人肝癌细胞Hep—G2中大量表达,并发生明显的核定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K 转染
下载PDF
细胞因子与降钙素原在预测血液肿瘤患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周艳琼 赵宁 +1 位作者 夏添 汤永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降钙素原(PCT)预测血液肿瘤患儿感染原及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感染患儿1 543例共3 912例次的病例资料。根据感染情况分为血培...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降钙素原(PCT)预测血液肿瘤患儿感染原及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1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感染患儿1 543例共3 912例次的病例资料。根据感染情况分为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组(380例共608例次)、血培养阴性的脓毒症组(539例共1 484例次)、普通非脓毒症感染组(549例共1 709例次)、病毒感染组(18例共21例次)和真菌感染组(57例共90例次)。根据是否伴随休克分为休克组(171例共187例次)和非休克组(1 372例共3 725例次)。同时纳入同期无感染发热的血液肿瘤患儿89例共112例次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儿在发热高峰时的PCT和细胞因子值,研究PCT、细胞因子与感染严重程度的关系。两组间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及以上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预测病情准确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1)依据感染分组,白细胞介素(IL)6(H=210.002,P<0.01)、IL-10(H=223.045,P<0.01)和PCT(H=76.799,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5%CI 0.64~0.69)、0.69(95%CI 0.66~0.71)和0.59(95%CI 0.56~0.61)。(2)依据休克分组,IL-6(Z=11.460,P<0.01)、IL-10(Z=14.242,P<0.01)和PCT(Z=10.813,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75(95%CI 0.70~0.79)、0.81(95%CI 0.77~0.84)和0.73(95%CI 0.69~0.77)。(3)革兰阴性菌(GNB)感染(60例次)比革兰阳性菌(GPB)(22例次)感染更易导致脓毒性休克(χ2=29.665,P<0.01),IL-6、IL-10、PCT预测GNB感染的AUC分别为0.75(95%CI 0.72~0.78)、0.82(95%CI 0.79~0.85)和0.67(95%CI 0.63~0.70)。(4)IL-6、IL-10联合PCT预测脓毒性休克的作用优于单独最佳的IL-10(AUC 0.994比0.810,Z=10.211,P<0.01)。结论 IL-6、IL-10在预测血液肿瘤患儿GNB感染中明显优于PCT,IL-6、IL-10和PCT联合应用在严重感染中更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降钙素 感染 预测
原文传递
MK—EGFP融合蛋白的构建和表达
4
作者 赵宁 《浙江临床医学》 2010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克隆中期因子(midkine,MK)的编码序列,构建MK—EGFP融合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亲合纯化。方法用RT—PCR技术从人胚胎组织中获得MK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MK-EGFP;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回收后鉴定生物... 目的克隆中期因子(midkine,MK)的编码序列,构建MK—EGFP融合表达质粒,诱导表达并亲合纯化。方法用RT—PCR技术从人胚胎组织中获得MK编码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MK-EGFP;转化大肠杆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回收后鉴定生物活性。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与预期相符,融合蛋白表达后的指示荧光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MK在其中保持了原有的完整构象和生物活性。结论MK—EGFP重组质粒构建正确,融合蛋白大量表达,并具有完整的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因子(MK)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
下载PDF
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月玲 李伟 +4 位作者 杨斌斌 董敖 吴芳 刘爱民 毛建华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54-1357,共4页
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是临床难题,预后较差,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判断SRNS病理类型及进展主要靠肾活检,然而其创伤性大、不易动态监测。寻找理想的、无创的、易获得的SRNS生物标志物,对早期发现、精准诊断、有效干预、改善预... 儿童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是临床难题,预后较差,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判断SRNS病理类型及进展主要靠肾活检,然而其创伤性大、不易动态监测。寻找理想的、无创的、易获得的SRNS生物标志物,对早期发现、精准诊断、有效干预、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回顾儿童SRNS经典生物标志物,从SRNS发病机制着手,探索和识别免疫学、遗传学、转录组学及影像学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肾活检 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 临床难题 生物标志物 转录组学 改善预后 免疫学
原文传递
IKZF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
6
作者 董敖 吴圆圆 +3 位作者 饶月丽 李伟 陶然 严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6-828,共3页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白血病类型,好发于2-5岁。目前ALL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其受遗传因子及环境影响。IKZF1(Ikarosfamilyzincfinger1)基因位于染色体7p12.2,其编码蛋白IKAROS是和淋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白血病类型,好发于2-5岁。目前ALL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以往研究大多认为其受遗传因子及环境影响。IKZF1(Ikarosfamilyzincfinger1)基因位于染色体7p12.2,其编码蛋白IKAROS是和淋系发育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基因多态性 相关性 中国 儿童发病率 发病机制 环境影响 遗传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