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预后分析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高逢强 汪恺 +7 位作者 董立彬 周之晟 魏绪勇 庄莉 李皖 吕国悦 郑树森 徐骁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的早期与中长期疗效,提出临床应用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树兰(杭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家医学中心153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 目的探讨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的早期与中长期疗效,提出临床应用优化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树兰(杭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3家医学中心1535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随访资料。此观察性研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受者,以减少受者基线水平的选择偏移,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是否使用脂肪变性供肝分成脂肪变性供肝组(243例)和非脂肪变性供肝组(1292例),进行倾向性评分1∶1匹配研究,对比分析两组肝移植受者的早期和中长期疗效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立影响移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术前合并基础代谢病的情况,将接受脂肪变性供肝受者分为3个亚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 kg/m^(2)且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21例、BMI<25 kg/m^(2)且没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130例和其他92例。基于受者和供肝的不同特征,开展脂肪变性供肝受者不同亚组预后的对比研究。结果基于脂肪变性供肝进行倾向性评分1∶1匹配研究,结果显示移植2年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移植2年后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脂肪变性供肝组受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2%,显著低于非脂肪变性供肝组受者的70.6%和66.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肪变性供肝和男性受者是影响移植2年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P=0.004)。脂肪变性供肝受者亚组分析显示,BMI≥25 kg/m^(2)且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受者的2年内总体生存率显著差于BMI<25 kg/m^(2)且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受者及其他受者(P=0.029,P=0.043)。结论脂肪变性供肝不影响受者早期生存,但会显著降低中长期生存率。脂肪变性供肝受者中,术前BMI≥25 kg/m^(2)且有高血压病或糖尿病者早期生存率较BMI<25 kg/m^(2)且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受者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脂肪变性供肝 倾向性评分匹配 预后
原文传递
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预测肝移植术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沈恬 郑珊华 +3 位作者 刘征涛 耿磊 郑树森 徐骁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占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及其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R)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CD19^(+)CD24^(hi)CD38^(hi) B细胞占单个核细胞比例变化情况及其与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CR)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80例成人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CR,将受者分为ACR组(25例)和非ACR组(55例)。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抽取参加研究者静脉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单克隆鼠抗人CD19抗体、藻红蛋白-单克隆鼠抗人CD24抗体和别藻蓝蛋白-单克隆鼠抗人CD38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19^(+)CD24^(hi)CD38^(hi) B细胞百分比。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CR组、非ACR组受者术前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分别为(3.13±0.91)%、(3.49±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6,P>0.05)。ACR组术后发生ACR前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为(1.87±0.70)%。非ACR组受者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分别为(1.64±0.52)%、(1.63±0.56)%和(2.04±1.24)%,术后3、6个月平均值均低于术前和术后1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R组受者发生ACR时外周血平均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为(0.8±0.5)%,低于发生ACR前的平均水平(t=5.752,P<0.05),且低于非ACR组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的平均水平(P<0.05)。ACR组受者接受抗排斥反应治疗后,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也逐渐增加,ACR发生后7 d为(0.84±0.08)%,与ACR发生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30 d后达(1.65±0.18)%,与ACR发生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截断值为1.015%时,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预测ACR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6和0.702,ROC曲线下面积为0.775(95%CI:0.671~0.879,P<0.05)。结论:CD19^(+)CD24^(hi)CD38^(hi) B细胞比例下降与肝移植术后ACR反应发生有关,并可作为预测ACR发生的细胞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CD24^(hi)CD38^(hi)B细胞 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 肝移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