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力控制通气在体外循环术后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骆建军 吴玉泉 +3 位作者 章渭方 詹建伟 姚明华 孙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5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控制通气(PCV)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组治疗前、治疗后2h和6h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的大小,同时比较两种模式对血气分析、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 目的探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比较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压力控制通气(PCV)组和容量控制通气(VCV)组治疗前、治疗后2h和6h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的大小,同时比较两种模式对血气分析、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PCV组治疗后2h和6h PIP、MPaw均显著低于VCV组(P<0.01)。PCV组较VCV组治疗后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改善明显,与VCV组相比,血氧分压、心脏指数、肺动脉楔压和中心静脉压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PCV模式对体外循环术后呼吸支持较VCV模式更能显著降低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改善血气指标,有利于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控制通气 体外循环 血流动力学 容量控制通气 血气分析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回顾性分析29例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的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庆武 吴晓梁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25-426,429,共3页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超声心动图的特征表现及其临床实际意义。方法对29例HCM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关室壁厚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HCM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6±3.5)mm,左室后壁...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超声心动图的特征表现及其临床实际意义。方法对29例HCM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关室壁厚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HCM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6±3.5)m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为(10.45±2.1)mm,IVSTd/LVPWTd比值为1.9±3.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为(44±4.9)mm。其中梗阻性HCM 10例,8例有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非梗阻性HCM 19例,有3例观察到SAM。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LVPW△T%)均值较室间隔收缩期增厚率(IVS△T%)均值为大。梗阻性IVS△T%较非梗阻性更小(P<0.05)。梗阻性组IVSTdI、VSTd/LVPWTd比值、二尖瓣A波峰值与非梗阻性相比更大(P<0.05)。E/A比值在梗阻性<1,而在非梗阻性则>1,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很好识别HCM室壁异常增厚的特征,并能评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深入认识HCM的超声心动图的特征对提高肥厚型心肌病及时诊断率具有临床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大性 超声心动图 诊断 肥厚型心肌病
下载PDF
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在肺不张病人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骆建军 方强 +1 位作者 方雪玲 吴玉泉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较大潮气量(BVT)、常规潮气量(CVT)和较小潮气量(SVT)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在肺不张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肺不张病人先后给予SVT、CVT和BVT机械通气,记录并比较三种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30min后的气道峰压(Ppeak)、... 目的对比研究较大潮气量(BVT)、常规潮气量(CVT)和较小潮气量(SVT)持续正压机械通气在肺不张病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肺不张病人先后给予SVT、CVT和BVT机械通气,记录并比较三种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30min后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均压(Pmean)、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大小,同时比较三种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对平均动脉压(MBP)、中心静脉压(CVP)及氧合指数(PaO2/FiO2)、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结果Ppeak、Pmean、CVP、pH值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BVT组的PaO2/FIO2及Cst值显著低于CVT组和SVT(P<005);PaCO2值随着潮气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三组病人的Raw、NBP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持续正压机械通气的肺不张病人,SVT在改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及氧合方面优于CVT和B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不张 机械通气 潮气量
下载PDF
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和改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在脑死亡判定中的应用
4
作者 吴晓梁 方强 +2 位作者 李利 裘云庆 郑树森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0-181,共2页
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即“脑死亡”,这些患者没有生还的希望,却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因此,“脑死亡”的判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是脑死亡判定中关键的一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AT... 临床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全脑功能不可逆的丧失,即“脑死亡”,这些患者没有生还的希望,却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因此,“脑死亡”的判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是脑死亡判定中关键的一环,自主呼吸诱发试验(AT)是判定患者有无自主呼吸的可靠依据。脑死亡患者由于严重的原发疾病导致脑功能衰竭和呼吸衰竭,传统的自主呼吸诱发试验要求患者脱离呼吸机维持一段时间,这会导致部分肺功能损害的患者出现急剧的氧合下降,甚至诱发血液动力学紊乱、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较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自主呼吸 脑功能衰竭 诱发试验 死亡判定 血液动力学紊乱 改良 恶性心律失常 脱离呼吸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