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根治术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张东生 李建田 彭俊文 《浙江创伤外科》 2021年第4期616-617,620,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临床特征,对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后发生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未感染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临床特征,对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后发生肺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未感染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Ⅲ~Ⅳ期比例为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合并有糖尿病占5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期抗生素使用史方面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白细胞、CRP、ESR、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NM分期、糖尿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史、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CRP、ESR、白蛋白均对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影响度最高的为TNM分期(β=0.773,OR=2.167),影响度最低的为血红蛋白(β=0.022,OR=1.022)。结论TNM分期、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期抗生素使用史、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CRP、ESR、白蛋白均为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术前加强营养、预防性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手术及住院时间均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肺部感染 多重耐药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肿瘤源性外泌体miR-2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长江 洪琛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初步探究肿瘤外泌体miR-2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ExoQuick提取并分离得到胃癌细胞SGC-7091外泌体,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直径大小,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标志性白细胞分化抗原群6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目的初步探究肿瘤外泌体miR-21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ExoQuick提取并分离得到胃癌细胞SGC-7091外泌体,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外泌体直径大小,Western blot法检测外泌体标志性白细胞分化抗原群6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3,CD63)和肿瘤易感基因101蛋白(tumor susceptibility gene 101 protein,TSG101)。外泌体与胃癌SGC-7091细胞共培养24 h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1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成功提取分离40~100 nm SGC-7091细胞源性外泌体颗粒,其表达TSG101和CD63蛋白。外泌体与SGC-7091细胞共培养促进miR-21表达(P<0.01),降低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目(P<0.01),促进细胞增殖(P<0.01),下调caspase-3表达(P<0.01),上调Bcl-2和cyclin D1表达(均P<0.01)。结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通过递送miR-21促进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进而加快胃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外泌体 MIR-21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EGFR突变型肺癌患者引起吉非替尼耐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吴芬 赵继京 +1 位作者 曾武章 周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列线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癌(LC)患者引起吉非替尼耐药的危险因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360例收治入院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吉非替尼耐药分为发生耐药组和未发生耐药组,通过调取患者所有入院... 目的探讨列线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癌(LC)患者引起吉非替尼耐药的危险因素模型的建立。方法将360例收治入院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吉非替尼耐药分为发生耐药组和未发生耐药组,通过调取患者所有入院后相关信息及临床资料,利用Logitic回归分析筛选出EGFR突变型LC患者引起吉非替尼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对筛选出的独主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的预测性和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基本信息资料以及相关临床资科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性别、吸烟史、家族肿瘤遺传史、组织学类别、PS评分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史为EGFR突变型IC患者发生吉非替尼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GFR突变型LC患者发生吉非替尼耐药高度相关。通过对性别、吸烟史、家族肿瘤遺传史、组织学类别、PS评分以及呼吸系統疾病史等6项EGFR突变型LC患者发生吉非替尼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相应的列线困模型,同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使用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功能,同时使用Bostrap的内部验证法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C-index指数达到0.826(95%CI:0.798-0.864),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对中晚期NSCLC患者给予吉非替尼治疗前以及治疗期间须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性别、吸烟史、家族肿癇遗传史、组织学类别、PS评分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史等因素,以便作出适应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降低吉非替尼耐药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关键性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FR突变型肺癌 吉非替尼 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晟 柳振华 +5 位作者 王德林 郑绍俭 熊建平 张晓东 周叶军 邱政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SAH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筛选得到的危...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SAH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筛选得到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行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检验模型的精确性及预测性。结果年龄>60岁(OR=3.939,95%CI:1.171~13.253)、ASAH疾病严重程度(OR=3.425,95%CI:1.506~7.785)、动脉瘤Ⅲ-Ⅴ级(OR=2.921,95%CI:1.092~7.814)、FisherⅢ-Ⅳ级(OR=2.467,95%CI:0.894~6.809)及Hunt-HessⅢ-Ⅴ级(OR=2.401,95%CI:0.924~6.237)是ASAH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01)。基于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并发心肌损伤风险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法验证预测ASAH并发心肌损伤的风险列线图模型,C-index指数为0.821(95%CI:0.799~0.844),表明列线图模型的精准度和区分度较好。结论对ASAH患者的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动脉瘤分级、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预测ASAH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风险,进而采用相应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列线图
下载PDF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替加环素治疗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傅裕民 陈晨 +3 位作者 赵继京 邹丽珍 张伟星 王绍斌 《江苏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多重耐药菌感染的COPD患者17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予替加环素50 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观察组85例,加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2片... 目的观察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多重耐药菌感染的COPD患者175例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予替加环素50 m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观察组85例,加用复方磺胺甲噁唑片2片口服,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炎症指标、动脉血气指标、临床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再感染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后,炎症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HCO3-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体温恢复时间、住院费用、随访1个月后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磺胺甲噁唑片联合替加环素治疗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疗效较替加环素单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复方磺胺甲噁唑片 替加环素 多重耐药菌
原文传递
不同定位方法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1
6
作者 汪三岳 陈新忠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3期338-340,共3页
目的对比利用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2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与解剖定位组,超声定位组通过超声定位,解剖定位组通过体表标志定位,2组使用相同的局麻药混合液,均为1.000%盐酸利多卡因... 目的对比利用超声定位与解剖定位2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与解剖定位组,超声定位组通过超声定位,解剖定位组通过体表标志定位,2组使用相同的局麻药混合液,均为1.000%盐酸利多卡因和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记录麻醉完成时间及起效时间,用药剂量,采用VAS法判定麻醉效果,记录麻醉不良反应,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超声组患者的操作时间为(3.11±1.32)min,VAS评分为(2.86±0.52)分;传统组患者的操作时间为(5.91±2.24)min,VAS评分为(4.11±0.82)分。2组患者在操作时间和麻醉效果评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282、7.511,P均<0.01)。超声组患者中仅发生1例Honer综合征,而传统组中发生6例Honer综合征,3例局麻药毒性反应,5例血肿,1例气胸,2组在Honer综合征以及血肿发生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5.402,P均<0.05)。结论超声组与传统组相较,麻醉时间短,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定位 体表标志定位 臂丛神经阻滞
原文传递
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漆升 吴新勤 陆小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和单纯丙泊酚组(C组)。A组患者取双侧合谷、劳...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和单纯丙泊酚组(C组)。A组患者取双侧合谷、劳宫、内关和外关穴位粘贴电极电刺激20min后开始麻醉诱导,且维持通电直至检查结束。B、C两组不行电刺激,麻醉开始前B组先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然后3组患者均行静脉输注丙泊酚麻醉,分别记录入室后不同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各组患者丙泊酚的诱导用量和总用量及检查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3组间检查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早于B组、C组[(220.3±110.5)s vs(285.6±109.4)s、(290.1±105.1)s,均P<0.05];C组丙泊酚的用药总量大于A组、B组[(288.5±26.7)mg vs(225.1±30.2)mg、(230.4±29.3)mg,均P<0.05];C组的诱导用药量亦大于A组、B组[(193.7±42.3)mg vs(152.3±36.1)mg、(155.4±40.5)mg,均P<0.05];检查过程中A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较B组和C组平稳;A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C组[3.3%(1/30)vs 26.7%(8/30),0%(0/30)vs 20.0%(6/30),均P<0.05];A组供氧不良发生率低于B组[6.7%(2/30)vs 33.3%(10/30),P<0.05];术后调查无患者发生术中知晓及不适记忆。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丙泊酚输注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患者生命体征较平稳、不良反应少,且能减少患者的麻醉药用量、缩短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可有效地应用于支气管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镜检查 经皮穴位电刺激 丙泊酚
原文传递
一例误诊为脑膜瘤的颅内Rosai-Dorfman病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德林 邱政 +1 位作者 陈晟 徐佳鸣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59-1160,共2页
Rosai-Dorfman病(RDD),又名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细胞病,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人群中,但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中年人,最常见受累部位是颈部淋巴结。目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RDD报道很少,且因其临床表现... Rosai-Dorfman病(RDD),又名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细胞病,是一种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发生在各年龄段人群中,但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中年人,最常见受累部位是颈部淋巴结。目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RDD报道很少,且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临床误诊率较高。笔者现对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术前误诊为大脑镰旁脑膜瘤的RDD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同道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AI-DORFMAN病 脑膜瘤 误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