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综合性医院急诊预检分诊现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方珏 王钰炜 +5 位作者 王飒 周帅帅 王美玲 周文 陈晨 金静芬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842-847,共6页
目的调查浙江省综合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实施现状与差异,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浙江省193所二级以上医院急诊预检分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诊科基本情况、急诊预检分诊实施现状及... 目的调查浙江省综合医院急诊科预检分诊实施现状与差异,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浙江省193所二级以上医院急诊预检分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急诊科基本情况、急诊预检分诊实施现状及预检分诊人员培训需求等,由急诊科主任或护士长进行填写,浙江省及各地市级急诊质控中心协助落实调查表的发放、回收、校对,调查时间为2022年10月24日-12月6日。结果最终纳入161所医院,其中7所未设立预检分诊,均为二级医院。154所设立预检分诊,包括三级甲等医院48所、三级乙等医院39所、二级甲等医院47所、二级乙等医院20所。不同等级医院在医院总床位数、抢救室床位数、急诊年就诊人数和危重患者人数、预检分诊设置、人员培训考核、质量控制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5.1%的急诊预检分诊24 h开放,94.2%由急诊护士单独进行预检分诊工作,93.5%采用浙江省急诊预检分诊标准2018年版(四级),50.0%使用专用软件设备进行院前院内联动,78.6%采用专用电子预检分诊系统进行登记,87.7%要求预检人员有急诊相关工作经验,76.6%进行统一规范的岗前培训,55.8%进行规范的岗位考核,99.4%的医院希望全省急诊预检分诊统一标准,同质化培训需求高达100%。72.1%对急诊预检分诊进行质量控制,44.8%采取分级叫号就诊,29.9%急诊预诊和医生接诊时间有监测预警。不同等级患者预检分诊评估内容各异。结论浙江省综合医院急诊预检分诊标准和培训需求相对统一,信息化程度高,但缺乏完善的准入标准、培训考核及评价体系,二级医院急诊预检分诊设置参差不齐。今后应不断完善预检分诊制度,提高基层单位急诊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预检分诊 现况调查 培训 质量控制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反馈的急诊预检全流程管理实践
2
作者 杨旻斐 吴爱娜 +3 位作者 吴爱青 沈卫娣 姚晓月 金静芬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4-1208,共5页
目的:评价基于大数据反馈的急诊预检全流程管理的效果,为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4月22689位急诊预检患者作为改进前组,接受常规急诊预检分诊管理;以2022年4月2223... 目的:评价基于大数据反馈的急诊预检全流程管理的效果,为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便利选取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4月22689位急诊预检患者作为改进前组,接受常规急诊预检分诊管理;以2022年4月22236位急诊预检患者作为改进后组,接受大数据反馈的急诊预检分诊全流程管理,包括预检前、中、后端质量的动态评估及持续改进。比较改进前后急诊预检分诊质量和效率。结果:实施基于大数据反馈的全流程预检管理后,患者分诊信息完整率、分诊级别符合率、响应时间符合率显著高于改进前(P<0.05),分诊候诊时间、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改进前(P<0.05)。结论:基于大数据智能化及可视化的全流程管理可有效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与效率,保障急诊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预检分诊 大数据 全流程 质量管理
下载PDF
浙江省某三甲医院急诊室滞留现状及对策分析
3
作者 王钰炜 王丽竹 +3 位作者 王飒 王萍 张玉坤 黄畅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第2期15-16,25,共3页
本文以浙江省某三甲医院2017年~2019年急诊滞留情况为例,对医院的急诊滞留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加快急诊滞留患者分流、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急诊拥挤 滞留 现状分析 对策
下载PDF
综合性医院急诊抢救患者构成和分流的状况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叶立刚 张茂 +3 位作者 周光居 沈伟锋 何小军 干建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33-936,共4页
目的调查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科室构成和分流去向,为进一步改善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主开发的急诊预检分诊登记数据库,回顾性调查分析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急诊抢救患者的相关... 目的调查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抢救患者的数量、科室构成和分流去向,为进一步改善医院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决策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主开发的急诊预检分诊登记数据库,回顾性调查分析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急诊抢救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抢救患者数、急诊室滞留时间、科室构成、分流去向和抢救床利用情况。结果①医院全年急诊抢救患者7966例,占急诊总数的10.1%。急诊抢救室床位利用率为(90.1±9.1)%,单床周转(1.2±0.1)次/d,患者在抢救室的滞留时间为(18±44)h。②急诊抢救患者数前四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外科、急诊内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占抢救总数的79.1%。③抢救患者直接住院4983例(62.6%),急诊手术后住院1263例(15.9%),好转直接出院545例(6.8%),死亡91例(1.1%),自动出院1084例(13.6%)。各科抢救患者的去向存在差异。结论该家三甲医院急诊抢救患者的比例比较高,抢救室工作处于高负荷状态;抢救患者主要集中在四个科室,且大部分患者需要收住院。医院有必要根据急诊抢救室的工作状况,相应地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和改善服务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抢救 患者分流
下载PDF
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滞留状况的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叶立刚 张茂 +4 位作者 周光居 沈伟锋 何小军 干建新 徐少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调查某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抢救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快急诊抢救患者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急诊预检分诊数据库,回顾性调查分析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急诊室抢救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不同月份、... 目的调查某家综合性三甲医院抢救患者在急诊室的滞留状况,为进一步加快急诊抢救患者的分流,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急诊预检分诊数据库,回顾性调查分析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急诊室抢救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不同月份、不同科室、不同去向抢救患者的滞留时间及可能的原因。结果①该院全年7966例抢救患者在急诊室滞留的时间为0.5~2998 h,中位数10 h(四分位数3~23 h);②不同月份抢救患者的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9,P=0.018),其中2月份最短,5月份最长;③患者对急诊抢救室床位占用时间最长的4个科室依次为急诊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急诊科,合计达91.8%的总床位占用时间。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滞留时间最长的4位科室依次为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④不同去向的抢救患者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71,P<0.0001),其中以直接住院和自动出院患者的滞留时间最长;⑤滞留时间24 h以上的抢救患者中,83.4%与相应的专科病房无床有关。结论该家医院急诊室抢救患者的滞留状况比较严重,其中急诊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3个科室尤为严重,主要与相应专科的病房床位供应不足有关,医院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患者 急救 急诊医学
下载PDF
浙江省急诊科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情况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斌 金文扬 +11 位作者 刘宏 王弋 吴德军 贺鹤群 曹伟中 林华 陈玉熹 黄明伟 嵇朝晖 丁国娟 张茂 调查协作组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045-1050,共6页
目的调查浙江省县区级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性研究,由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发起,组织专家制定调查表,纳入浙江省县区级第一人民医院及以上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调查内容包... 目的调查浙江省县区级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性研究,由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发起,组织专家制定调查表,纳入浙江省县区级第一人民医院及以上的综合性公立医院,调查内容包含医院的概况、ECMO配置情况、全院及急诊科ECMO开展情况,以及在开展ECMO时遇到的困难及对质控、培训的态度和要求。通过省、地市、县区三级急诊质控网络落实调查表的发放与回收、核对。结果(1)最终纳入全省11个地市的114家医院,占目标医院总数的94.2%;54家医院(47.4%)开展ECMO,其中34家(29.8%)能独立开展;25家医院的急诊科(21.9%)开展ECMO,其中17家(14.9%)能独立开展。(2)2019年全省急诊科开展128例ECMO(占全省总数669例的19.1%),其中省级医院为53例(占41.4%),其次为台州市(30例,23.4%)、嘉兴市(12例,9.4%)。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26例(20.3%),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102例(79.7%),含体外心肺复苏(ECPR)65例(50.8%),V-A ECMO及ECPR的比例高于全省(79.7%vs.68.5%,P=0.011;50.8%vs.19.1%,P<0.05)。(3)急诊科开展ECMO的成功撤机率为51.6%,患者存活率为38.3%,与2020年世界总体的ECMO标化撤机率(51.5%,P=1.000)、患者存活率(39.4%,P=0.8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3.8%和95.5%的调查对象认为ECMO对医院、学科发展和危重患者救治的作用大或很大;83.9%和83.0%的医院对ECMO的培训、质控有需求。结论ECMO技术在浙江省县区级及以上医院的急诊科有一定的开展,但地区间的差异较大;ECMO在急诊主要用于循环支持和心肺复苏(CPR);需要进一步加强急诊ECMO的培训与质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ECMO) 应用 急诊科 调查 浙江省
下载PDF
急诊科护士启动不复苏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任英 丁传琦 +3 位作者 王钰炜 王飒 张玉萍 金静芬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779-784,共6页
目的调查我国急诊科护士启动不复苏(do-not-resuscitate,DNR)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多阶段抽样,随机抽取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和... 目的调查我国急诊科护士启动不复苏(do-not-resuscitate,DNR)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多阶段抽样,随机抽取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6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和急诊医护人员启动不复苏知信行量表两部分构成。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701份。知识、态度、行为维度的得分分别为(42.68±6.23)分、(44.13±6.62)分、(37.45±7.31)分,总分为(124.26±17.58)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急诊科护士启动不复苏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均存在两两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工作年限是知识的影响因素;民族、急诊工作年限、聘用形式以及既往是否有不复苏沟通经历是态度的影响因素;民族、既往是否有不复苏沟通经历以及科室是否有不复苏相关制度是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急诊科护士启动不复苏知识水平良好,态度和行为水平处于中等。护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建立和完善系统的不复苏教育和培训体系,从而提高急诊科护士不复苏临床沟通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护士 不复苏 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 现状调查
下载PDF
急诊采血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旻斐 姚晓月 +5 位作者 张兰兰 吴爱娜 徐梦云 唐沪强 陈克清 金静芬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讨急诊采血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方式在急诊患者安全采血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8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前组(n=438),2022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后组(n=436),... 目的:探讨急诊采血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方式在急诊患者安全采血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我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8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前组(n=438),2022年第4季度的患者设为实施后组(n=436),实施前组采用常规采血流程管理,实施后组采用全流程采血信息化管理,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标本延时送检率、标本送检时效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施后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组,患者入抢救室时间至标本采集送出时间短于实施前组,标本延时送检率低于实施前组,标本签收至检验科出具报告时间短于实施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通过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检验效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 风险管理 急诊 采血 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下载PDF
“干教融合”模式在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钱安瑜 杨俭新 张茂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1期89-93,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住院医师的新型教学模式,称之为“干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工作场所,基于临床活动,有机融入更多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评估住院医师能力,促进其岗位胜任力的提高。这种模式中的教学活动因为需要与临床活动紧密结合... 本文介绍了一种针对住院医师的新型教学模式,称之为“干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即在工作场所,基于临床活动,有机融入更多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评估住院医师能力,促进其岗位胜任力的提高。这种模式中的教学活动因为需要与临床活动紧密结合,笔者将传统教学活动做了改进,设计了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活动,包括“大交班教学”“病历互评教学”“序贯式预查房”等。住院医师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展现出来的能力通过360度评价以及“成长档案”的方式记录和持续追踪,这种模式涵盖临床带教中的教、学、评价等关键要素。笔者在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将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并经初步调研,在增强培训效果上获得了住院医师的认可,值得进一步深入实践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教学 急诊医学 胜任力 基于工作场所的评价
下载PDF
复苏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10
作者 张茂 徐善祥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3期449-452,共4页
2018年我国正式提出“复苏中心”建设概念,其是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系统流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争取最佳复苏结局。复... 2018年我国正式提出“复苏中心”建设概念,其是医疗机构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建立的专门体系,涵盖从心脏骤停预防到急救、监护、治疗、康复的全过程,通过整合各种医疗资源并优化系统流程,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救治服务,争取最佳复苏结局。复苏中心建设是社会对高质量急诊医疗服务的必然需求,是医院推动多学科尤其是急诊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亦是医院提升管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复苏中心将在传统急救医疗体系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提升,针对最紧急的急救状况探索更高质量的救治模式和流程。复苏中心建设首先需要急诊学界达成共识并积极发声,同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从区域试点逐步向全国范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复苏中心 高质量发展 医院建设
下载PDF
整合虚拟现实技术实景工作坊在急诊专科护士骨髓腔输液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方珏 王钰炜 +1 位作者 王飒 高彬炳 《护士进修杂志》 2023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整合虚拟现实(VR)技术实景工作坊在急诊专科护士骨髓腔输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我院急诊专科基地24名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整合VR技术实景工作坊进行骨髓腔输液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理论考核,培训后对操作考... 目的探讨整合虚拟现实(VR)技术实景工作坊在急诊专科护士骨髓腔输液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我院急诊专科基地24名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整合VR技术实景工作坊进行骨髓腔输液培训,培训前、后进行理论考核,培训后对操作考核合格率进行比较,对培训效果的评价采用中文版Jeffries模拟教学设计量表。结果采用整合VR技术实景工作坊培训后,骨髓腔输液理论考核得分由(67.08±6.91)分提高至(93.33±4.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考试成绩为(96.25±1.19)分,合格率为100%;在培训后,对24名急诊专科护士进行中文版Jeffries模拟教学设计量表5个维度评价,量表项目的同意率达91.7%~100%。结论整合VR技术实景工作坊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方式可以运用到急诊护理非常规操作的临床培训中,弥补传统培训的不足,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工作坊 骨髓腔输液技术 急诊专科护士 培训
下载PDF
急诊科建筑布局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金涛 张茂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3年第3期18-21,共4页
急诊科是医院接收和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其建筑布局设计应该以更好地满足所承担的功能为关键衡量标准,但针对该主题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急诊科建筑布局设计的现状,以及新冠疫情对急诊布局的启示,并对未来... 急诊科是医院接收和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其建筑布局设计应该以更好地满足所承担的功能为关键衡量标准,但针对该主题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急诊科建筑布局设计的现状,以及新冠疫情对急诊布局的启示,并对未来急诊建筑布局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建筑布局 新冠疫情 复苏室
下载PDF
严重腹部挤压伤患者急诊行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联合剖腹探查的护理
13
作者 丁幼芽 王飒 +1 位作者 闫丹萍 王钰炜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1112-1115,共4页
总结1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下创伤复苏单元内行剖腹探查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无法维持、病情进展迅速、需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转运风险等问题,在急诊创伤复苏单元内,采取复苏性... 总结1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下创伤复苏单元内行剖腹探查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无法维持、病情进展迅速、需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转运风险等问题,在急诊创伤复苏单元内,采取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下行剖腹探查术。经对症治疗护理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转监护室进一步治疗15 d后转当地医院康复治疗。出院后随访3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处创伤 休克 出血性 主动脉内气囊泵 剖腹术 急症护理
下载PDF
急诊创伤患者信息预警表在院前—院内交接中的应用研究
14
作者 丁传琦 王中英 +5 位作者 吕雪冰 张学峰 王飒 徐彩娟 赵小纲 金静芬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394-398,共5页
目的 探讨“年龄、受伤时间、致伤机制、受伤部位、症状体征、院前处理”(age,time,mechanism of injury,injuries,signs,treatment,ATMIST)信息预警表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前-院内交接中的应用。方法 便利选取浙江省某三级乙等医院急诊科... 目的 探讨“年龄、受伤时间、致伤机制、受伤部位、症状体征、院前处理”(age,time,mechanism of injury,injuries,signs,treatment,ATMIST)信息预警表在急诊创伤患者院前-院内交接中的应用。方法 便利选取浙江省某三级乙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创伤患者,将2022年8月-9月收治的93例创伤患者纳入试验组,使用ATMIST信息预警表进行院前-院内交接,2022年6月-7月收治的108例创伤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传统院前-院内交接。比较两组二次交接时间、启动创伤团队时间以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二次交接时间3(2,5) min显著低于对照组5(3,6) min(Z=-2.147,P=0.030),试验组启动创伤团队时间0(-1,0) min早于对照组0(0,0) min(Z=-2.161,P=0.031)。93.33%的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采用标准化信息预警表,96.67%的医护人员对ATMIST信息预警表的应用表示满意。结论 ATMIST信息预警表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院前-院内交接,可显著缩短创伤患者二次交接时间,并提前启动创伤团队,且医护人员认同感和满意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信息预警 病人交接 满意度 护理管理研究
下载PDF
非急症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姚晓月 杨旻斐 +3 位作者 陈芳 张兰兰 沈卫娣 杨石磊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 分析非急症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现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2020年34 133例就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为非急症患者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老... 目的 分析非急症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现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2020年34 133例就诊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为非急症患者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诊老年非急症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 29 206例(85.57%)老年患者为非急症患者,4 927例(14.43%)为急症患者。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科室为外科(OR=2.118)、骨科(OR=4.671)、五官科(OR=6.472)、其他科室(OR=11.914),入院途径为救护车转入(OR=0.115)或其他途径入院(OR=0.291),以及夏季就诊(OR=0.783)或秋季就诊(OR=0.568)为非急症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非急症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率较高,预检分诊人员在急诊拥堵及大量患者候诊情况下应关注步行来院、非内科就诊及夏季、秋季就诊的老年患者,可以尝试将其引导至门诊或其他诊疗场所就诊,以减轻急诊拥挤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急症护理 预检分诊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目标体温管理对体外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和出院生存率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珍 程鹏飞 +5 位作者 郭璐瑶 王美玲 许赫 顾培培 吴金晶 杨旻斐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3-141,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目标体温管理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和出院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万方、Sino... 目的系统评价目标体温管理对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和出院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lsevier、Web of Science、Ovid、中国知网、万方、SinoMed、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目标体温管理对ECPR患者结局指标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6月1日。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研究,包括3687例ECPR患者。与非目标体温管理组比较,目标体温管理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结局(OR=1.37,95%CI 0.89~2.13,P=0.16)和出院生存率(OR=0.98,95%CI 0.82~1.15,P=0.77),且两组出血、下肢缺血、肾损伤和感染等ECMO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4,95%CI 0.91~1.68,P=0.17)。结论目标体温管理对ECPR患者的神经结局和出院生存率无显著改善作用,但不会加重ECMO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ECPR) 心脏骤停 目标体温管理 生存率 神经功能 体外膜氧合(ECMO) Meta分析
下载PDF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立体救援方案的构建及实践
17
作者 杨旻斐 徐善祥 +6 位作者 詹玥 戚建江 管伟华 姚晓月 冯佳 陈曦 兰美娟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7期637-641,共5页
目的 构建大型赛事活动体育场馆医疗保障应急救援方案,分析效果总结实践经验,为同规模赛事活动的场馆内医疗保障提供借鉴。方法 研究团队于2023年6月对第19届亚运会主场馆深入分析保障场馆环境空间布局,制订大型场馆立体医疗保障方案,... 目的 构建大型赛事活动体育场馆医疗保障应急救援方案,分析效果总结实践经验,为同规模赛事活动的场馆内医疗保障提供借鉴。方法 研究团队于2023年6月对第19届亚运会主场馆深入分析保障场馆环境空间布局,制订大型场馆立体医疗保障方案,完成高仿真模拟测试,救护点医疗急救小组在亚运会赛事期间依托看台医疗专用电梯以“上下穿插跑位”立体方法进行救护。结果 亚运会医疗保障人员均能够在接到紧急医疗服务需求后2 min内到事发地点施行紧急医疗保障服务,对于需要转运的危重症患者实现3~8 min转运。结论 大型体育场馆采用立体救援方案进行医疗保障,可扩大医护人员救援半径、缩短反应时间,在此次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中取得了圆满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事活动 大型场馆 立体救援 医疗保障
下载PDF
重度肥胖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18
作者 陈芳 杨旻斐 +2 位作者 黄科儿 于莉 姚晓月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8期718-720,共3页
总结1例重度肥胖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该患者食用网购减肥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困难气道、严重氧合障碍、感染加重与营养不良风险等问题,给予以下护理措施:①紧急开放困难气道,实施肺通气保护策略;②进行... 总结1例重度肥胖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体会。该患者食用网购减肥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困难气道、严重氧合障碍、感染加重与营养不良风险等问题,给予以下护理措施:①紧急开放困难气道,实施肺通气保护策略;②进行个性化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③落实感染控制策略,降低感染加重风险;④个性化营养供给,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⑤阶梯式运动康复训练,改善呼吸功能;⑥加强健康宣教,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经过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患者入院第9天步行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肥胖 俯卧位 危重病护理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总胆红素和白细胞计数联合预测严重创伤合并脓毒症的效能评价
19
作者 何黎 伍莹 +5 位作者 季晓珍 甘榜佳 唐劲涛 张琴琴 应健智 许永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2-1299,共8页
目的:评价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脏器功能指标对严重创伤合并脓毒症患者预警诊断和预后预测效能评价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多发伤并完成HBP检测患者184例,根据SEPSIS... 目的:评价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脏器功能指标对严重创伤合并脓毒症患者预警诊断和预后预测效能评价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多发伤并完成HBP检测患者184例,根据SEPSIS 3.0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89)和非脓毒症组(n=95),追踪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n=43)和非死亡组(n=141)。连续测定患者HBP水平,比较两组HBP峰值差异,评估其诊断脓毒症的效力,以HBP峰值的中位数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相关性,评估HBP单独及联合总胆红素(TBil)及白细胞(WBC)评估预后的效力。结果:(1)脓毒症组(n=89)与非脓毒症组(n=95)HBP的峰值(71.7±68.6 vs 52.5±56.1)无显著差异(P=0.051)。(2)184例患者中HBP峰值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244,P<0.01),与TBil水平呈正相关(r=0.241,P<0.01)。(3)TBil水平、WBC计数及PCT水平独立诊断脓毒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18、0.631和0.718,三者联合AUC为0.684,诊断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71.6%(P<0.05)。(4)死亡预后相关分析显示:高HBP水平组患者死亡率要显著高于低水平组(30.4%vs 16.3%,P<0.05);WBC计数值也是死亡组显著高于非死亡组(17.5±6.9 vs 12.8±4.7,P<0.01),尤其合并脓毒症者,该值有显著差异(P<0.01)。HBP峰值、TBil水平、WBC计数、SOFA评分及APACHE-II评分对预测脓毒症死亡预后的AUC分别是:0.618、0.603、0.719、0.823及0.811,HBP联合TBil及WBC评估脓毒症预后的AUC为0.750,评估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74.5%(P<0.05)。(5)三者联合评估在预测脓毒症预后效力上与人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P、TBil及WBC三者联合用于评估多发伤患者发生脓毒症风险的预测效力较高,对于合并脓毒症的外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脓毒症 严重创伤 总胆红素 白细胞
下载PDF
颈部贯通伤伴颈动脉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20
作者 王婷婷 周帅帅 +1 位作者 方珏 王钰炜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834-836,共3页
总结1例颈部贯通伤伴颈动脉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因颈部贯通伤导致大量失血、血肿压迫气道等情况,采取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颈动脉手指压迫止血,合并脊髓损伤的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维持、预防低灌注脑梗等护理... 总结1例颈部贯通伤伴颈动脉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针对患者因颈部贯通伤导致大量失血、血肿压迫气道等情况,采取多学科团队协同救治,颈动脉手指压迫止血,合并脊髓损伤的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维持、预防低灌注脑梗等护理措施。经过紧急救治和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行急诊手术,术后第14天顺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贯通伤 脊髓损伤 急症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