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烧伤与创面修复 被引量:6
1
作者 韩春茂 王新刚 汪萍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917-919,共3页
烧伤外科是因创伤设立的一门学科。随着慢性创面患病率逐年上升和国家对慢性创面诊疗的重视,一门新的学科———创面修复科应运而生。本文回顾烧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强调创面修复的重要性,并浅谈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要点,展望学科的未来... 烧伤外科是因创伤设立的一门学科。随着慢性创面患病率逐年上升和国家对慢性创面诊疗的重视,一门新的学科———创面修复科应运而生。本文回顾烧伤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强调创面修复的重要性,并浅谈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的要点,展望学科的未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修复 学科 慢性
下载PDF
含氯消毒剂在烧伤与创面修复科物表定植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目的时空效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金丁萍 胡燕燕 +4 位作者 韩春茂 夏一兰 杨晓煊 王朦朦 陆群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3-1105,共3页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les,CRE)是急需研发新抗生素的重要病原菌[1],CRE的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和感染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尽可能切断CRE菌株从环境到患者...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les,CRE)是急需研发新抗生素的重要病原菌[1],CRE的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和感染防控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尽可能切断CRE菌株从环境到患者的传播路径,对患者周围环境中CRE菌株的监测和及时消毒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含氯消毒剂 感染防控 周围环境 创面修复 时空效应 肠杆菌 传播路径
原文传递
特重度烧伤合并席汉综合征患者应激状态的护理
3
作者 夏一兰 卢福长 +1 位作者 陈华清 徐婷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834-837,共4页
总结1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席汉综合征患者应激状态的护理体会。针对特重度烧伤合并席汉综合征患者应激状态持续时间长、病情复杂、并发症识别困难等问题,落实休克期合理设定液体复苏目标值以快速准确纠正休克,恢复垂体血供;设定血皮质醇值... 总结1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席汉综合征患者应激状态的护理体会。针对特重度烧伤合并席汉综合征患者应激状态持续时间长、病情复杂、并发症识别困难等问题,落实休克期合理设定液体复苏目标值以快速准确纠正休克,恢复垂体血供;设定血皮质醇值以指导激素替代治疗用量纠正血压,及时监测体温和血钠变化纠正高热,缩短应激状态持续时间,住院期间识别和处理肠内营养不耐受并采用序贯营养支持方法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量,双重隔离措施以预防耐药菌感染等护理要点。患者于入院第34天创面愈合出院,出院前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和居家安全教育指导,随访1个月,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度烧伤 席汉综合征 应激 生理性 危重病护理
下载PDF
化脓性汗腺炎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4
作者 汪怡然 韩春茂 王新刚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95-801,共7页
化脓性汗腺炎具有慢性、难治性、复发性的特点,其治疗应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联合外科干预。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切开引流术、去顶术、激光治疗、强脉冲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局部治疗,以及保留皮肤组织的电切剥... 化脓性汗腺炎具有慢性、难治性、复发性的特点,其治疗应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联合外科干预。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切开引流术、去顶术、激光治疗、强脉冲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局部治疗,以及保留皮肤组织的电切剥离术、扩大切除术等完整的病损切除治疗。各种治疗方式的清除范围、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复发风险各不相同。其中,局部治疗对患者的损伤较小,但复发率高,主要适用于轻中度患者;病损切除治疗复发率较低,但手术损伤大、术后涉及创面重建,主要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本文综述了化脓性汗腺炎的外科治疗原则及各种外科治疗方式,以期为该病的规范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脓性汗腺炎 慢性创面 手术治疗 综述
下载PDF
群体烧伤伴吸入性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预防
5
作者 都勇 陈华清 +1 位作者 卢福长 夏一兰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809-812,共4页
对15例烧伤合并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采取分阶段预见性护理,休克期通过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和基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液体复苏达到预防气道梗阻和肺水肿的目标;稳定期通过分级气道管理实现保持呼吸道通畅目标;康复期通过早期肺康复实现恢... 对15例烧伤合并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采取分阶段预见性护理,休克期通过早期建立人工气道和基于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液体复苏达到预防气道梗阻和肺水肿的目标;稳定期通过分级气道管理实现保持呼吸道通畅目标;康复期通过早期肺康复实现恢复肺部功能、预防肺不张的目标;通过全程实施全方位医院感染与控制管理,达到预防肺部感染的目标。15例患者均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生呼吸道梗阻、肺水肿、肺不张和严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 烧伤 吸入性 并发症 危重病护理
下载PDF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规范及融合与转化
6
作者 谢挺 倪鹏文 +6 位作者 韩春茂 温冰 肖健 王泠 姜玉峰 蒋琪霞 罗蔓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1005,共5页
顺应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中国创面修复学科从萌芽到快速生长,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在现阶段,提高学科发展内涵决定了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创面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创面修复学科必须具备规范、融合与转化的特质。该文对创面修复学科临... 顺应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中国创面修复学科从萌芽到快速生长,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在现阶段,提高学科发展内涵决定了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创面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创面修复学科必须具备规范、融合与转化的特质。该文对创面修复学科临床实践中规范、融合及转化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并对第十三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上有关规范、融合与转化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中得到体现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规范 融合 转化
原文传递
特重度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卢福长 夏一兰 +1 位作者 陈华清 邵华伟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2年第1期83-85,共3页
总结1例特重度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氢氟酸高腐蚀性、高渗透性的特征,急诊明确接触史后协助医生尽早去除创面水疱,实施双途径补钙,以阻断氢氟酸的进一步损害;烧伤早期采取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减缓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密切监测游... 总结1例特重度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护理体会。针对氢氟酸高腐蚀性、高渗透性的特征,急诊明确接触史后协助医生尽早去除创面水疱,实施双途径补钙,以阻断氢氟酸的进一步损害;烧伤早期采取目标导向液体管理,减缓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密切监测游离钙、氟离子水平;结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以促进体内氟离子的排出;同时针对氢氟酸烧伤进行性组织坏死的特性,尽早行创面清创修复手术,并落实围术期创面管理;期间患者出现ICU谵妄予落实集束化管理策略。患者入院第18天病情稳定,转普通病房继续使用翻身床行换药治疗,第32天创面愈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度烧伤 氢氟酸 化学烧伤 急症护理
下载PDF
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都勇 夏一兰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2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重度烧伤患者全身能量消耗增加,代谢率高,机体恢复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适时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该文综述了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的管理要点,包括肠内营养应用时机、途径选择、热量计算、成分选择、输注速度、温... 重度烧伤患者全身能量消耗增加,代谢率高,机体恢复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适时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该文综述了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的管理要点,包括肠内营养应用时机、途径选择、热量计算、成分选择、输注速度、温度的调节和应用翻身床患者肠内营养的注意事项等,旨在为规范重度烧伤患者肠内营养管理、改善患者结局转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肠道营养 营养支持 综述
下载PDF
伤口卫生系列国际专家共识的解读
9
作者 韩春茂 乔亮 +4 位作者 王新刚 何继银 李霖 黄志见 夏正国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337-341,共5页
生物膜概念提出和内涵解读是创面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生物膜和抗生物膜研究为推动难愈创面治疗提供了新方向。2020年推出的第一份伤口卫生国际专家共识提出了基于生物膜的创面治疗的清洗、清创、重塑和敷料更换四步法框架方案。2... 生物膜概念提出和内涵解读是创面管理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生物膜和抗生物膜研究为推动难愈创面治疗提供了新方向。2020年推出的第一份伤口卫生国际专家共识提出了基于生物膜的创面治疗的清洗、清创、重塑和敷料更换四步法框架方案。2022年第二份伤口卫生国际专家共识更新了伤口卫生概念,补充并定义了难愈创面概念,构建了伤口卫生和创面管理的评估-管理-监测三阶段框架,并将其认定为临床抗生物膜创面治疗的保守方案。本文就共识文件的背景信息、相关研究和国内现状展开思考和解读,以供同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 难愈创面 生物膜 伤口卫生 基于生物膜的创面治疗
下载PDF
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在烧伤外科住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邵华伟 有传刚 +1 位作者 李琼 吴鹏程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3年第8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探讨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在烧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外科规培的74名住院医师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名学员予以传统教学... 目的探讨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在烧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外科规培的74名住院医师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教学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7名学员予以传统教学,观察组37名学员予以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进行培训。评估两组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及医患沟通技能。采用SPSS 22.0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观察组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优于对照组(t=3.01、3.47、3.49、3.32、2.54;P=0.004、0.001、0.001、0.001、0.013)。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两组学员的医患沟通技能评价量表(Set Elicit Give Understand End,SEGU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3.23、2.99、2.07、3.62、3.00、7.89;P=0.002、0.004、0.042、0.001、0.004、<0.001)。结论Miller金字塔理论结合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在烧伤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可提高学员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改善其医患沟通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ller金字塔理论 巴林特小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患沟通技能
原文传递
3D生物打印技术在真皮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徐鹏钦 韩春茂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十分常见。真皮组织的损伤修复很大程度决定了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及瘢痕形成情况。3D生物打印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实现生物材料和活性细胞等成分的精确分布,从而构建复杂、立体的结构,为真皮组织的再生修... 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十分常见。真皮组织的损伤修复很大程度决定了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效果及瘢痕形成情况。3D生物打印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实现生物材料和活性细胞等成分的精确分布,从而构建复杂、立体的结构,为真皮组织的再生修复提供支持。由于打印技术、生物墨水及种子细胞等方面的限制,目前3D生物打印技术应用于皮肤再生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随着3D生物打印工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物墨水的开发及打印技术的优化,高分辨3D打印将能定制出更为精细的功能化皮肤模型,甚至包含皮肤附属器官,为真皮的再生修复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生物打印 真皮 创面修复 皮肤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及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汝斌 黄曼 +2 位作者 胡行 张嵘 韩春茂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6-952,共7页
目的分析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同时探讨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6月13日—9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 目的分析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同时探讨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6月13日—9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3例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64±5)岁,烧伤总面积(86±14)%体表总面积。统计入院时,患者的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修订Baux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记录患者入院后≤7 d、8~20 d、21~30 d并发症及病原微生物感染来源分布情况,统计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并比较微生物培养法与mNGS检测效能的差异。统计患者入院后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分布总体情况并比较微生物培养法与mNGS检测效能差异。对数据行McNemar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入院时,患者ABSI评分、修订Baux评分、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分别为(12.6±2.4)、(91±22)、(26±4)和(10.3±2.3)分。入院后≤7 d,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吸入性损伤、脓毒症休克和低蛋白血症;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主要为创面、血流和肺部。入院后8~20 d,患者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最高,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病原微生物感染来源仍然以创面、肺部和血流为主,其中创面和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入院后21~30 d,患者仅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且发生率低,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仅存在较低的血流感染,创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5),肺部和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入院后≤7 d,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真菌中仅含念珠菌。入院后8~20 d,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新检出了镰刀菌。入院后21~30 d,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革兰阴性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随呈时间依赖性增高趋势,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念珠菌、霉菌、镰刀菌均有检出。在入院后≤7 d和入院后8~20 d,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病原微生物的一致性较高(κ=0.659、0.596);而在入院后21~30 d,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病原微生物的一致性为中度(κ=0.407)。不同时间段,mNGS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验率是基本恒定的,而微生物培养法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入院后,创面、血液、痰液和留置导管中共分离出506株病原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创面标本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血液标本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在痰液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留置导管标本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多见。铜绿假单胞菌在创面和痰液中的检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血液(P<0.05或P<0.01)和留置导管(P<0.01)。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病原微生物总体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κ=0.556),其中血液和留置导管标本的mNGS与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病原微生物结果的一致性为高度(κ=0.631、0.619);而痰液和创面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κ=0.558、0.528)。结论该研究中的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是创面感染和血流感染。随入院时间的延长,患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转为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mNGS检测与微生物培养法相比,表现出更高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宏基因组 爆炸伤 微生物学特征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重组人脑钠肽对高糖诱导下内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金启辉 夏江柳 +2 位作者 鲁闻燕 有传刚 韩春茂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612-1619,共8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钠肽(rhBNP)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高糖诱导HUVECs凋亡模型,给予rhBNP、rhBNP+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或rhBNP+ERK通路抑制剂U0126干预,观察rhBNP对高糖诱导下HUVECs自... 目的:研究重组人脑钠肽(rhBNP)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利用高糖诱导HUVECs凋亡模型,给予rhBNP、rhBNP+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或rhBNP+ERK通路抑制剂U0126干预,观察rhBNP对高糖诱导下HUVECs自噬、凋亡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体外高糖诱导HUVECs,细胞活力被抑制,细胞凋亡增加,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表达水平和LC3-Ⅱ/LC3-Ⅰ比值均显著降低,ERK信号通路活性显著减弱(P<0.05或P<0.01)。1 mg/L rhBNP干预后细胞活力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1),LC3-Ⅱ/LC3-Ⅰ比值提高(P<0.05),beclin-1表达增加(P<0.01),Bax/Bcl-2比值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ERK蛋白水平增加(P<0.05)。加入ERK抑制剂后,beclin-1自噬蛋白表达减弱(P<0.05),提示rhBNP可能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自噬蛋白表达进而调节HUVECs的生物学活性。结论:高糖抑制ERK信号通路,自噬降低,凋亡增加;rhBNP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促进自噬发生,减少细胞凋亡,保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脑钠肽 高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自噬
下载PDF
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选良 朱志康 +4 位作者 沈涛 金方 王新刚 殷骏 韩春茂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8-564,共7页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00例、女35例...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与死亡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烧伤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特重度烧伤患者,其中男100例、女35例,年龄18~84岁。统计所有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与确诊时间、血液标本微生物培养阳性(以下简称血培养阳性)率、病死率以及血培养阳性患者脓毒症发病率、感染病原菌情况(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将所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58例)和非脓毒症组(77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烧伤部位、烧伤类型、烧伤总面积、复合伤情况。根据转归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37例)和存活组(98例),比较2组患者前述根据脓毒症分组的资料以及休克期度过平稳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对前述2组间数据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单因素分析,选取P<0.1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为42.96%(58/135),脓毒症确诊时间为伤后14(7,24)d,血培养阳性率达62.22%(84/135),病死率为27.41%(37/135)。血培养阳性患者脓毒症发病率为69.05%(58/84)。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检出率居前5的病原菌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阴沟肠杆菌,其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比例明显高于血培养阳性的非脓毒症患者(χ^(2)=7.49,P<0.05)。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会阴烧伤比例、烧伤总面积均明显增大(χ^(2)值分别为11.08、17.47,Z=5.68,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总面积≥80%体表总面积(TBSA)、会阴烧伤均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3.15、7.24、3.24,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7~9.29、1.79~29.34、1.21~8.68,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合并吸入性损伤比例、会阴烧伤比例、合并脓毒症比例(χ^(2)值分别为6.55、11.64、22.26,P值均<0.05)以及烧伤总面积(Z=4.25,P<0.05)与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比例(P<0.05)均明显增大,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期度过不平稳与合并脓毒症均为特重度烧伤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4.87、3.45,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1~19.57、1.28~9.33,P<0.05)。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脓毒症发病高峰期为伤后2周,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突出。合并吸入性损伤、烧伤总面积≥80%TBSA和会阴烧伤是特重度烧伤患者并发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脓毒症和休克期度过不平稳是特重度烧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总面积 血培养阳性 吸入性损伤 休克期 身体质量指数 烧伤部位 鲍曼不动杆菌 复合伤
原文传递
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脓毒症预后预测指标分析
15
作者 潘选良 朱志康 +4 位作者 沈涛 金方 李小奇 王新刚 韩春茂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35-1240,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成人特重度烧伤并发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脓... 目的探讨成人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成人特重度烧伤并发脓毒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脓毒症确诊时的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钠、血糖、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汇总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估各指标对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各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入选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6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8~84岁。脓毒症确诊时间为伤后14(7,24)d。死亡组29例,生存组31例,病死率为48.3%。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脓毒症确诊时PLT和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PCT和血钠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其余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确诊时的血红蛋白(HR=0.936,95%CI:0.935~0.991,P<0.05)和血钠水平(HR=1.031,95%CI:1.010~1.052,P<0.05)是影响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脓毒症确诊时血红蛋白、血钠、PCT对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分别为0.747、0.811、0.690(均P<0.05);血红蛋白预测预后的临界值为77 g/L,敏感度为69.0%,特异度为74.2%;血钠的临界值为138 mmol/L,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61.3%;PCT的临界值为3.51μg/L,敏感度为65.5%,特异度为74.2%。结论血红蛋白、血钠和PCT可能是成人特重度烧伤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脓毒症 预后 血红蛋白 血钠 降钙素原
原文传递
生物材料递送生长因子调控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翁婷婷 蔡程浩 +1 位作者 韩春茂 王新刚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91-696,共6页
创面修复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高度协调又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而实现生长因子有效递送和功能持续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创面修复是一个由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高度协调又相互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而实现生长因子有效递送和功能持续发挥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显示出巨大潜力,生物材料对生长因子的有效递送也日益受到关注。基于此,该文介绍了相关生长因子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重点讨论了生物材料递送生长因子加速创面愈合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上创面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生物相容性材料 组织工程 皮肤 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解决慢性创面患者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17
作者 韩春茂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5期460-460,共1页
【内容简介】目前,随着创面修复科的兴起,慢性创面的规范诊疗工作正在逐渐深入进行,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长期换药的慢性创面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年龄大、行动不便且经济相对困难。我们建立了叮咚依生平台开展规范的居家创面护理,经过4... 【内容简介】目前,随着创面修复科的兴起,慢性创面的规范诊疗工作正在逐渐深入进行,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长期换药的慢性创面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年龄大、行动不便且经济相对困难。我们建立了叮咚依生平台开展规范的居家创面护理,经过4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伤口居家护理服务次数500余次,护士上门平均单程8.1 km,最大单程2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创面 创面护理 医疗服务 创面修复 规范诊疗 最后一公里 内容简介 居家护理服务
原文传递
三维生物打印抗菌型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荣华 张珍珍 +6 位作者 徐鹏钦 夏斯展 翁婷婷 朱志康 王新刚 有传刚 韩春茂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目的探讨三维生物打印负载纳米银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纳米银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和含不同终质量分数GelMA... 目的探讨三维生物打印负载纳米银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纳米银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的形态、粒径、分布和含不同终质量分数GelMA的含银GelMA水凝胶的孔隙结构,并计算孔径大小。处理1、3、7、14 d,采用质谱仪检测含终质量分数15%GelMA和终质量浓度10 mg/L纳米银的水凝胶的纳米银释放浓度。培养24 h,检测含终质量浓度0(无纳米银)、25、50、100 mg/L纳米银的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健康5岁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和该院整形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健康23岁女性抽脂手术后废弃脂肪,采用酶解法分别提取成纤维细胞(Fb)和脂肪干细胞(ASC)。将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含相应终质量浓度纳米银溶液的2 mg/L纳米银组、5 mg/L纳米银组、10 mg/L纳米银组、25 mg/L纳米银组、50 mg/L纳米银组,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Fb增殖活性。将Fb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1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5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10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于培养1、3、7 d,同前检测Fb增殖活性。将ASC与GelMA水凝胶混合种植,分为三维生物打印组和非打印组,于培养1、3、7 d,同前检测ASC增殖活性并行活/死细胞荧光染色观察ASC生长情况。以上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于18只雄性4~6周龄SD大鼠背部各制作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别设为单纯水凝胶组、水凝胶/纳米银组、水凝胶支架/纳米银组、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并移植相应支架。分别于伤后4、7、14、21 d,行大体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6);于伤后7、14 d,对创面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样本数为6);于伤后21 d,对创面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排列情况(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校正、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纳米银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均呈圆形,散在分布,粒径均匀。含不同终质量分数GelMA的含银GelMA水凝胶都呈现大小不一且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含终质量分数10%GelMA的含银GelMA水凝胶的孔径明显大于含终质量分数15%和20%GelMA的含银GelMA水凝胶(P值均<0.05)。处理1、3、7 d,含银GelMA水凝胶的体外纳米银释放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处理14 d,其体外纳米银释放浓度迅速增加。培养24 h,含0、25、50、100 mg/L纳米银的GelMA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0、0、0.7、2.1 mm和0、1.4、3.2、3.3 mm。培养48 h,2 mg/L纳米银组、5 mg/L纳米银组Fb的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10 mg/L纳米银组、25 mg/L纳米银组、50 mg/L纳米银组Fb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相比,培养1 d,5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10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Fb的增殖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培养3 d,5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Fb的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10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Fb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培养7 d,100 mg/L含银GelMA水凝胶组Fb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培养1 d,三维生物打印组的ASC增殖活性与非打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3、7 d,三维生物打印组的ASC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非打印组(t值分别为21.50、12.95,P<0.05)。培养1 d,三维生物打印组死亡ASC数略多于非打印组。培养3、5 d,三维生物打印组和非打印组中的绝大多数ASC为活细胞。伤后4 d,单纯水凝胶组和水凝胶/纳米银组大鼠创面渗液较多,水凝胶支架/纳米银组和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大鼠创面干燥且未见明显感染迹象。伤后7 d,单纯水凝胶组和水凝胶/纳米银组大鼠创面仍有少量渗液,水凝胶支架/纳米银组和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大鼠创面干燥结痂。伤后14 d,4组大鼠创面上的水凝胶均脱落。伤后21 d,仅单纯水凝胶组仍有少量创面未愈合。伤后4、7 d,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伤后14 d,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水凝胶/纳米银组和单纯水凝胶组(P值均<0.05)。伤后21 d,单纯水凝胶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P<0.05)。伤后7 d,4组大鼠创面上的水凝胶均保持在位;伤后14 d,单纯水凝胶组大鼠的水凝胶已与创面脱离,而其余3组仍有部分水凝胶存在于创面新生组织中。伤后21 d,单纯水凝胶组大鼠创面胶原排列无序,而水凝胶/纳米银组、水凝胶支架/纳米银组、水凝胶支架/纳米银/ASC组大鼠创面胶原排列相对有序。结论含银GelMA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其三维生物打印的双层结构能更好地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新生组织相融合并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打印 组织工程 水凝胶类 纳米银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致命性氢氟酸烧伤六例分析
19
作者 毛书雷 张建芬 +6 位作者 张元海 吴军梅 叶春江 王荣娟 徐晨辉 王新刚 倪良方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0-63,共4页
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无机酸,不仅对局部组织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还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吸收进入机体,引起全身性中毒反应.全身性氢氟酸中毒表现为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以及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时或正确处理,... 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无机酸,不仅对局部组织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还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吸收进入机体,引起全身性中毒反应.全身性氢氟酸中毒表现为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以及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如不及时或正确处理,常导致死亡[1].氢氟酸烧伤大多与患者从事的职业有关,多数情况下为散发,但若发生大量泄露,则受伤人员不仅在事故现场,还波及周边,甚至可能造成成批人员伤亡[2-3].由于氢氟酸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且是化学烧伤的常见致伤物质,某些地区氢氟酸烧伤发生率已经跃居化学性烧伤的第一位,也是导致化学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氟酸烧伤 化学性烧伤 化学烧伤 中毒反应 中毒死亡 低钙血症 事故现场 低镁血症
原文传递
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情况的多中心回顾及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段德庆 陈永 +6 位作者 邓鸿敖 胡时强 毛远桂 刘德伍 韩春茂 徐庆连 张红艳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7-1056,共10页
目的回顾多中心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输血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2年6月3家医院烧伤中心收治的4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例、浙江大学... 目的回顾多中心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输血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2年6月3家医院烧伤中心收治的4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79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4例。统计患者住院期间输注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致伤原因、伤后入院时间、入院类型、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其他创伤情况、合并肺水肿情况;入院24 h内血乳酸、血肌酐、总胆红素、白蛋白值;合并血流、创面、肺部、尿路感染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切削痂植皮手术(以下简称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出现血红蛋白<70 g/L情况、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情况、行机械通气情况、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住院天数及预后。再收集患者在伤后14 d内行602次手术的单次手术切削痂和取皮面积、单次手术时长、单次手术失血量、手术部位、止血带和创面移植物使用情况。对数据行Mann-WhitneyU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患者红细胞输注量和血浆输注量以及单次手术失血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在整个住院期间,有437例(96.0%)患者进行了输血治疗,分别有435例(95.6%)、410例(90.1%)、73例(16.0%)患者输注了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18~92岁。不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其他创伤情况、合并肺水肿情况、合并血流感染情况、合并创面感染情况、合并肺部感染情况、合并尿路感染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出现血红蛋白<70 g/L情况、入住ICU情况、行机械通气情况、行CRRT情况下的患者血浆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6、-4.67、-2.11、-6.13、-9.56、-4.93、-8.08、-4.78、-9.12、-6.55、-9.37、-11.46、-7.17,P<0.05);且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乳酸值、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入院24 h内白蛋白值、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均与血浆输注量相关(r值分别为0.39、0.51、0.14、0.28、-0.13、0.47、0.56,P<0.05)。不同性别、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其他创伤情况、合并肺水肿情况、合并血流感染情况、合并创面感染情况、合并肺部感染情况、合并尿路感染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出现血红蛋白<70 g/L情况、入住ICU情况、行机械通气情况、行CRRT情况下的患者红细胞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00、-4.34、-3.10、-4.22、-8.24、-7.66、-8.62、-4.75、-7.42、-9.36、-6.12、-8.31、-6.64,P<0.05);且患者的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乳酸值、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入院24 h内总胆红素值、入院24 h内白蛋白值、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均与红细胞输注量相关(r值分别为0.12、0.22、0.49、0.09、0.18、0.13、-0.15、0.69、0.77,P<0.05)。合并基础疾病、Ⅲ度烧伤面积、合并肺水肿、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合并脓毒症、行CRRT、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浆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9、0.16、0.12、0.07、0.11、0.15、0.31、0.26,P<0.05)。女性、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合并脓毒症、出现血红蛋白<70 g/L、行CRRT、总手术失血量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0、0.12、0.10、0.11、0.05、0.19、0.54,P<0.05)。不同手术部位、创面移植物下的患者单次手术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4、-2.27,P<0.05);患者的切削痂和取皮面积、手术时长均与单次手术失血量相关(r值分别为0.40、0.21,P<0.05)。切削痂和取皮面积、手术时长及使用活性创面移植物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单次手术失血量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1、0.16、0.12,P<0.05)。结论女性、合并基础疾病、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合并肺水肿、出现血红蛋白<70 g/L、合并脓毒症、行CRRT、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是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切削痂和取皮面积、手术时长及活性创面移植物通过影响单次手术失血量,间接影响患者的输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输血 失血 手术 影响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