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9
1
作者 赵兴 范顺武 +1 位作者 方向前 赵凤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0-913,共4页
目的总结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2~69岁... 目的总结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一期治疗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2月,采用一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脱位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2~69岁。高处坠落伤9例,车祸伤15例。损伤节段:L15例,L210例,L34例,L42例,L1、21例,L3、42例。AO分型:B型6例,C型18例;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11例,C级7例,D级1例。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影像学检查,测定Cobb角。结果术后1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52个月,平均28.4个月。2例术前FrankelA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1例无改善;9例B级患者,5例恢复至C级,2例恢复至D级,2例无改善;7例C级患者,5例恢复至D级,2例恢复至E级;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Cobb角分别为(-11.5±4.6)、(4.2±4.7)和(4.0±4.8)°,术后3d及末次随访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示融合位置良好,无植骨块(钛网)移位、沉降及断钉、断棒和松动等现象。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联合改良前路支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腰椎骨折脱位可一期完成复位、减压、植骨和内固定,最大程度保护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椎旁软组织进一步的损伤,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内固定牢固,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后路联合手术 腰椎 骨折脱位
下载PDF
应用经关节螺钉固定在寰枢关节不稳中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阮建伟 陈剑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59-763,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加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生物力学研究:取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0具,随机分成5组: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实验模型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加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生物力学研究:取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0具,随机分成5组: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实验模型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每组各6具。标本施加±1.5N·m纯力偶矩作为加载的最大力矩,模仿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种生理性运动,测量各种生理性运动的活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值。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临床研究: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应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固定、C1.2棘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外伤性脱位20例。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评估颈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结果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屈伸稳定性、侧弯稳定性和轴向稳定性均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表明:23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46枚;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或舌下神经麻痹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中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全部融合。结论单纯的Magerl螺钉固定失稳的寰枢关节具有足够坚固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上结合棘突间植骨可达到满意的骨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足母]长伸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兴 方向前 +2 位作者 范顺武 徐文斌 陈帅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65-1066,共2页
目的明确[足母]长伸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10具新鲜成人标本,男6具,女4具;年龄41-73岁,平均53-2岁。取左小腿标本9具,右小腿标本10具,共获得19具小腿标本。解剖标本,确认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深面的[足... 目的明确[足母]长伸肌神经支配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10具新鲜成人标本,男6具,女4具;年龄41-73岁,平均53-2岁。取左小腿标本9具,右小腿标本10具,共获得19具小腿标本。解剖标本,确认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深面的[足母]长伸肌,并沿腓深神经解剖[足母]长伸肌的神经肌支,观察神经肌支的位置、数量。测量神经肌支长度(nerve length,NL)、神经肌支起点与腓骨头尖部的距离(nerve—fibula head length,NFL)以及腓骨长度(fibula length,FL)。应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神经肌支内神经束的数量。结果19具小腿标本共发现23支[足母]长伸肌的神经肌支,其中15具肢体由单支神经肌支支配,4具肢体由双支神经肌支支配,1具标本的左、右侧肢体均由双支神经肌支支配。所有神经肌支均起源于腓深神经。神经肌支由腓侧进入蹲长伸肌14支,由前方进入3支,由胫侧进入6支。19具标本小腿长度为34.5—40.6cm,平均(37.0±1.9)cm;神经肌支起点与腓骨头尖部的距离为75.4~97.2mm,平均(89.0±5.2)mm;神经肌支长度为33.6-57.4mm,平均(48.5±5.0)mm;神经肌支起点与腓骨头尖部的距离/腓骨长度为0.211-0.280,平均0.245±0.020。前方进入坶长伸肌的神经肌支长度最短。单神经肌支支配的15具标本的神经肌支中,12支有两个神经束、3支仅有一个神经束;而在双神经肌支支配的4具标本的8个神经肌支中,除1支有两个神经束外,其余7支均仅有一个神经束。结论[足母]长伸肌神经肌支的特殊解剖学特征可能是其出现孤立性损伤和损伤以后预后不佳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解剖学 腓神经 创伤 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诊治(附11例报告) 被引量:7
4
作者 许汉荣 范顺武 张剑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年第2期153-154,156,共3页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由Marmor^[1]于1970年首次描述,被认为是Salter—harrisaⅡ型和Ⅲ型的复合性损伤,一般发生于胫骨远端骨骺逐渐闭合期的青少年,若不能准确诊断,确切复位,容易并发骨骺早闭和成角畸形。本次研究共收治青少...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由Marmor^[1]于1970年首次描述,被认为是Salter—harrisaⅡ型和Ⅲ型的复合性损伤,一般发生于胫骨远端骨骺逐渐闭合期的青少年,若不能准确诊断,确切复位,容易并发骨骺早闭和成角畸形。本次研究共收治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11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 青少年 诊治 SALTER 骨骺早闭 复合性损伤 成角畸形
下载PDF
创伤后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剑 马建军 赵兴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79,共3页
创伤后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subacute posttraumatic ascending myelopathy,SPAM)是指脊髓损伤后1-3周内出现的脊髓损害症状平面上升的现象。1969年,Frankel首先报告8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3周内出现损害症状平面上升并发展的现象... 创伤后亚急性上行性脊髓损伤(subacute posttraumatic ascending myelopathy,SPAM)是指脊髓损伤后1-3周内出现的脊髓损害症状平面上升的现象。1969年,Frankel首先报告8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3周内出现损害症状平面上升并发展的现象,将其定义为S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患者 亚急性 创伤后 发病机制 损伤病因 FRANKEL 脊髓损害 症状
原文传递
术前标记在预防骨科错误部位手术中的应用及体会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兴 朱红芳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共3页
与其他手术风险相比,错误部位手术(wrong site surgery,WSS)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不仅可能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手术医师也常须面临法律诉讼[1].骨科手术尤其是四肢手术,由于涉及解剖部位较多且左右对称,容易混淆手术... 与其他手术风险相比,错误部位手术(wrong site surgery,WSS)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其后果往往非常严重,不仅可能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手术医师也常须面临法律诉讼[1].骨科手术尤其是四肢手术,由于涉及解剖部位较多且左右对称,容易混淆手术部位和手术操作,因此较其他临床科室更容易发生WSS.2003年3月开始,我们应用国际卫生组织认证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on Acerediration of Heahhcare Organizations,JCAHO)关于患者安全的相关知识[2,3],制定了骨科手术患者术前手术部位标记及信息确认的安全流程,并在1908例择期四肢手术的患者中应用,期间未发生WSS.现将我们的操作流程及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16
7
作者 范顺武 方向前 赵兴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21,共7页
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型内固定器械与植骨材料的研发,脊柱融合手术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其治疗的疾病由最初的由感染、结核、侧凸和肿瘤等引起的脊柱不稳和畸形,扩展到当前的各类脊椎退行性疾病。据统计,从1996至2... 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型内固定器械与植骨材料的研发,脊柱融合手术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其治疗的疾病由最初的由感染、结核、侧凸和肿瘤等引起的脊柱不稳和畸形,扩展到当前的各类脊椎退行性疾病。据统计,从1996至2001年,腰椎融合术的数量每年以77%的速度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后路椎间融合 脊柱融合手术 退行性疾病 内固定器械 外科理论 植骨材料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腰椎融合器后移的重要因素——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建锋 周志杰 +1 位作者 赵凤东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914-920,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和临床处理策略,尤其是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与术后融合器后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和临床处理策略,尤其是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与术后融合器后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术后出现融合器后移至椎管的7例患者的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45~74岁,平均(53.6±10.2)岁。于术后第3天行腰椎正位、侧位X线片及CT扫描重建检查,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分析7例患者融合器后移的发生原因、临床特点和处理策略。结果7例融合器后移均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15-67d)。每例均在术后第3天腰椎CT扫描矢状位重建图像中发现减压侧融合间隙上终板的后部损伤,该损伤致使后方椎间隙增大。融合器后移与间隙上终板后部损伤密切相关,同时还可能合并了术前终板形态、减压前未行对侧间隙预撑开、钉棒系统加压不足等因素。7例患者无明显腰腿痛症状或仅诉轻微腰痛症状,予以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等保守治疗。随访12个月后未见临床症状或融合器后移程度明显加重。结论终板损伤导致的融合节段椎间隙后方高度增大是发生融合器后移的关键因素,而梨形终板形态可能叠加了这种风险;减压侧行椎间融合操作前未行对侧椎间隙预撑开、椎间撑开器的旋转、试模及融合器的撞击可能是造成终板后部损伤的原因,因此预防术中融合间隙终板的医原性损伤可能是杜绝融合器后移发生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骨密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术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赵兴 周坷 +4 位作者 马彦 方向前 赵凤东 徐文斌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探讨接受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PLIF术治疗的69例退行性腰椎... 目的探讨接受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与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PLIF术治疗的69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根据腰椎BMD,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T≥-1.0)33例[男16例,女17例;年龄(56.5+9.0)岁;L.,滑脱20例,ks。滑脱13例]和骨量减少组(T〈-1.0)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60.5~7.8)岁;L4,,滑脱21例,LS。滑脱15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手术前、后腰腿痛情况;应用Roland—Morris(RM)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对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术中出血量、~AS改善、RM改善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骨量与性别、年龄、椎弓根螺钉松动、融合器沉降、融合率及病变节段的相关性。结果骨量正常组患者术后VAS和RM评分分别为(2.42~0.83)分和(4.06~1.34)分,骨量减少组VAS和RM评分分别为(2.61~1.02)分和(4.61±2.39)分,与各自术前VAS和R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平均出血量(415.5~105.8)ml,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528.3~128.7)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9.7~44-3)min,骨量减少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76.4~42.6)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量正常组的VAS和RM改善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出血量与BMD呈负相关(r=-0.407,P=0.001),BMD越低,手术出血量越多。而BMD与手术时间、VAS改善、RM改善、融合器沉降、不融合、螺钉松动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接受PLIF术治疗时,BMD与出血量呈负相关,BMD越低,手术出血量越多;其他手术指标和并发症与BMD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胸腰段椎体椎基静脉孔的CT影像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兴 赵凤东 +1 位作者 方向前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4,共7页
目的获取健康成人胸腰段椎体(T12-L3)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BF)的基本结构参数、形态特征等初步资料,为进一步研究BF与临床相关疾病提供基本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6例健康成人胸腰段椎体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对每个... 目的获取健康成人胸腰段椎体(T12-L3)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BF)的基本结构参数、形态特征等初步资料,为进一步研究BF与临床相关疾病提供基本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对36例健康成人胸腰段椎体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对每个节段单独进行正中矢状位和横断位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BF宽(BFW)、深(BFD)、高(BFH)的绝对值和相对值(BFWr、BFDr、BFHr);测量BF距椎体左右边缘和上下终板的距离。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的BF表现为三角形或梯形;6%BF内部出现骨性间隔。相同测量节段的BFW、BFD和BFH最大值接近或超过同一测量平面椎体宽、深和高的1/3,平均宽、深和高接近或超过同一测量平面椎体的25%。在T12和L3,BF距椎体两端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更靠近于上终板(P〈0.05)。在不同测量节段,BFW、BFH、BFWr、BFHr的均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FD和BFDr在k更大。性别与BF各测量参数无相关性,年龄与L1 BFHr和L2 BFHr相关,而体重指数与L1BFH、L2BFw、L3BFH、L3BFHr相关。结论本研究检测的椎体后缘均存在BF。BF最常见的形态结构为三角形或梯形,它更靠近上终板。在不同个体,BF的物理参数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成像 三维
原文传递
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剑 赵凤东 +2 位作者 范顺武 任宏 胡志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2-496,共5页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一年内因颈肩痛而在本院行颈椎MR和常规X线检查的患者共1023例,回顾性分析颈椎MR中所表现的Modic改变在人群、椎间盘节段、年龄、... 目的 探讨颈椎终板Modic改变在颈肩痛病例中的临床分布特点,并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一年内因颈肩痛而在本院行颈椎MR和常规X线检查的患者共1023例,回顾性分析颈椎MR中所表现的Modic改变在人群、椎间盘节段、年龄、颈椎曲度和椎间盘退变分级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3例共计6138个颈椎椎间盘中90例(8.8%),108(1.8%)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发生Modic改变。Ⅰ型32例(3.1%),34个椎间盘(0.6%);Ⅱ型55例(5.4%),71个椎间盘(1.2%)Ⅲ型3例(0.3%),3个椎间盘(0.06%)。按照各个椎间盘节段发病数统计,C2-3 0个、C3-4 10个、C4-5 18个、C5-6 52个、C6-7 23个、C7T1 5个,发病率分别为0%、0.2%、0.4%、1.0%、0.4%、0.1%。Modic改变和椎间盘退变明显相关(P=0.000)。40岁以上是Modic改变发生较多的年龄段(P=0.000)。通过Binary Logistic检验逐步回归法得出回归方程为Y=-15.514+3.047D+0.684C+0.210L+0.152A(Y为Modic改变、A为年龄、三为椎间盘节段、D为椎间盘退变程度、C为Cobb角分组),P=0.000,EXP值,D=21.048,C=1.982,L=1.233,A=1.164。结论 颈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率较腰椎低,其发生和椎间盘退变、椎间盘节段、年龄和颈椎曲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椎间盘退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Ⅱ型最为多见,Ⅰ型次之,Ⅲ型最为少见,多发生于C5-6椎间盘。40岁以上是Modic改变易发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若干未受重视的腰椎管狭窄的MRI表征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兴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05-1409,共5页
目前MRI已广泛应用于腰椎中央管狭窄的诊断。然而,大多临床医师关注的是腰椎管的骨性结构的异常,如椎管面积与前后径,而且门诊患者就诊时往往携带MRI的胶片,由于存在图片缩放比例的问题,很难通过测量胶片进行定量测量诊断。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MRI 表征 定量测量 骨性结构 临床医师 椎管面积 门诊患者
原文传递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并发腹侧大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兴 范顺武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06-909,共4页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是当前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除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外,还作为椎体间融合手术的一部分而得到广泛应用。手术的并发症包括: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已引起广泛关注。而腹侧血管损伤,如:动静... 后路椎间盘切除术是当前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除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外,还作为椎体间融合手术的一部分而得到广泛应用。手术的并发症包括: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等,已引起广泛关注。而腹侧血管损伤,如:动静脉撕裂、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假性动脉瘤等,由于发生率很低,往往被忽视而导致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侧大血管损伤 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治疗 后路 诊断 椎间盘突出症 融合手术
原文传递
马尾受压大鼠脊髓圆锥神经元凋亡及有关产物表达的变化
14
作者 杨明 万双林 +2 位作者 黄悦 张剑 范顺武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2-414,共3页
数根以上的马尾神经根受损可导致腰骶髓段所支配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造成损害,临床上称为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CES)。其具体的病理机制及诸如鞍区麻痹、下腰痛、膀胱功能障碍、下肢肌无力、麻痹或瘫痪等症状的产生原因仍... 数根以上的马尾神经根受损可导致腰骶髓段所支配的感觉与运动功能造成损害,临床上称为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CES)。其具体的病理机制及诸如鞍区麻痹、下腰痛、膀胱功能障碍、下肢肌无力、麻痹或瘫痪等症状的产生原因仍未完全明了。减压手术,特别是逾期的减压手术的疗效也不甚理想。许多学者通过对马尾神经及其血管的解剖特点予以研究,得出许多关于马尾功能与神经病理学变化的有价值的资料,但不能完全解释CES减压术后预后较周围神经差的事实。本实验通过大鼠的马尾压迫模型,测定马尾受压后脊髓神经元的凋亡细胞、HSP与BDNF mRNA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探寻马尾受压对相应的脊髓节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神经根 神经元凋亡 产物表达 脊髓圆锥 受压 大鼠 膀胱功能障碍 减压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