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隋红升 扬怡人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3-65,69,共4页
对《飘》的研究多从小说南北内战的历史背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人物的性格分析,以及南北方的文化冲突等等几个方面。更多的人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看待。家园意识是贯穿于全文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也使小说的... 对《飘》的研究多从小说南北内战的历史背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人物的性格分析,以及南北方的文化冲突等等几个方面。更多的人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看待。家园意识是贯穿于全文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也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完整统一。家园意识也是维系斯卡雷特与美国南方传统的纽带。正是强烈的家园意识使斯卡雷特不断获得力量,坚定地在乱世中生存和奋斗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意识 塔园 叙事结构
下载PDF
高校应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性化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怡人 隋红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1-63,共3页
本文从教师的"传道"职能谈起,返观大学的职能,由此聚焦人文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剖析人们对教师以及大学职能的错误认识,指出量化评估体系的偏狭之处,并结合现今人文教育疲软现状,提出改进建议,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 本文从教师的"传道"职能谈起,返观大学的职能,由此聚焦人文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剖析人们对教师以及大学职能的错误认识,指出量化评估体系的偏狭之处,并结合现今人文教育疲软现状,提出改进建议,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大学职能 教师价值 评估体系
下载PDF
“源于诗”与“属于诗”——赋学批评的政治内涵和诗学维度之发覆 被引量:4
3
作者 孙福轩 周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165,共13页
在中国古代赋学话语中,"源于诗"是一个经典性的赋源表达,从班固的《两都赋序》一直延续至清代末年,历代赋论者无不如此。亘古不变的叙述凸显出的是赋的讽谏和颂美情怀,焦虑的是赋的政治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诉求,大多非关赋文... 在中国古代赋学话语中,"源于诗"是一个经典性的赋源表达,从班固的《两都赋序》一直延续至清代末年,历代赋论者无不如此。亘古不变的叙述凸显出的是赋的讽谏和颂美情怀,焦虑的是赋的政治地位和国家意识形态诉求,大多非关赋文体的起源。而魏晋以来的体性之辨,尤其是元明两代,赋论者多认定赋"属于诗",瞩目于赋的"诗"性面相,则开启了赋学批评由政治内涵向诗学话语的嬗转。除却唐宋以来的辨体批评这一重要的内在驱动力,元明两代崇骚重情的时代氛围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源说 赋体论 赋学批评 政治内涵 诗性维度
原文传递
文本互读建构神学--克鲁尼比较神学思想探析
4
作者 富瑜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习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 弗朗西斯·克鲁尼是20世纪后期美国天主教比较神学的重要代表。他提出通过向非基督宗教传统学习重构基督教神学并身体力行多年从事耶印比较神学,成为宗教间对话的先行者和20世纪比较神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宗教多元性与现代性共存的今天,他所倡导的比较神学在国际宗教学界越来越引人注目。他的比较神学文本互读理论既是对传统基督教神学的重新解读,也是梵二会议后基督教神学家与非基督宗教展开文本型内部对话的实践成果。对克鲁尼比较神学思想的分析为汉语学界提供宗教间对话和经典文本互读的有效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鲁尼 比较神学 文本互读 经文辨读 构建神学
原文传递
行动瑜伽与无为——《薄伽梵歌》与《道德经》的行动思想对比
5
作者 富瑜 《原道》 CSSCI 2016年第1期222-233,共12页
同为轴心时代经典,《薄伽梵歌》倡导行动瑜伽,实现个体与至上者的不二联结,从而获得个体解脱,维护宇宙秩序;《道德经》则倡导无为而治,个体回归道本。前者指导积极战斗,履行社会责任的生活方式;后者却提倡守虚静,处事偏好守柔、守弱。... 同为轴心时代经典,《薄伽梵歌》倡导行动瑜伽,实现个体与至上者的不二联结,从而获得个体解脱,维护宇宙秩序;《道德经》则倡导无为而治,个体回归道本。前者指导积极战斗,履行社会责任的生活方式;后者却提倡守虚静,处事偏好守柔、守弱。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两个文本的行动思想,特别是从行动瑜伽和无为的性质、行为过程、前提条件,行动者和至上者的关系等方面说明虽然两种传统的行动思想路径不同,达到的功效却相似。两者至少在伦理学和救赎意义上不存在直接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瑜伽 无为 自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