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
1
作者 范捷平 《国际学术动态》 2015年第2期10-12,共3页
2014年4月25~27日,“2014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协办。会议旨在推动瑞士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促进中... 2014年4月25~27日,“2014瑞士当代文学翻译、接受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协办。会议旨在推动瑞士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研究,促进中瑞两国文化交流,提升浙江大学当代瑞士文学研究和浙江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瑞士 翻译 国际学术研讨会 浙江大学 文化交流 研究所 基金会
下载PDF
夜诊铃“误响”之谜——卡夫卡《乡村医生》的传记式解释 被引量:2
2
作者 周何法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105,共5页
《乡村医生》是卡夫卡围绕牺牲正常生活、通过全力写作拯救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生存方案展开的文学想象。医生对男孩治疗的失败表明,在卡夫卡看来这个方案是无法实现的。医生最后抱怨自己悲剧的根源在于为"误响"的夜诊铃... 《乡村医生》是卡夫卡围绕牺牲正常生活、通过全力写作拯救自己、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生存方案展开的文学想象。医生对男孩治疗的失败表明,在卡夫卡看来这个方案是无法实现的。医生最后抱怨自己悲剧的根源在于为"误响"的夜诊铃声所骗,其背后潜藏的是卡夫卡因怀疑自己创作的价值而产生的一种感触:当初以为自己具有写作天赋而听从文学使命的召唤,其实是基于错觉而采取的一个贻害无穷的错误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茨·卡夫卡 乡村医生 传记式解释
下载PDF
欧洲的中国新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
3
作者 刘悦 《国际学术动态》 2018年第4期48-49,共2页
“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Chinese New Immigrants in Europe:Image, Identit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于2017年9月15~17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欧洲的中国移民——形象、认同及社会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Chinese New Immigrants in Europe:Image, Identity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于2017年9月15~17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德国学研究所主办,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刘悦副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国懿博士负责组织。会议邀请中国欧洲移民领域有多年学术积淀、具有较强学术影响潜力的中外青年学者参会,就“欧洲中国新移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参与 移民 中国 欧洲 形象 国际学术研讨会 浙江大学 国际交流
下载PDF
“李约瑟难题”的宗教文化性视角阐释——以康熙皇帝与彼得大帝执政时期的中俄对比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庄玮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317-318,共2页
本文选取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康熙皇帝治下繁盛背后却隐藏危机的清代中国,以同时期彼得大帝统治下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沙皇俄国为参照系,认为彼得大帝在俄国对东正教会的改革也为俄国接受西欧的近代科学技术思想扫清了观念障碍。而康熙... 本文选取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初康熙皇帝治下繁盛背后却隐藏危机的清代中国,以同时期彼得大帝统治下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的沙皇俄国为参照系,认为彼得大帝在俄国对东正教会的改革也为俄国接受西欧的近代科学技术思想扫清了观念障碍。而康熙的治国方略尊崇礼乐为体的儒教,很大程度上并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实用理性精神更多地只注重生产实践技术的运用,而忽略对数理思维等科学精神的追求,从而尝试从宗教文化价值的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康熙皇帝 彼得大帝 清教主义 儒家思想 实用理性 科学政策
下载PDF
文化先行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5
作者 崔鹏飞 《黑河学刊》 2017年第6期45-47,共3页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外交契机与挑战,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对外交往中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文化记忆",探讨如何利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古为今用,并在新的历史时...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外交契机与挑战,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在对外交往中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打造中国话语体系":"文化记忆",探讨如何利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古为今用,并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做到文化先行,带动经济社会交流;"中国故事",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被他者文化理解和接受,讨论采用何种方式与内容,有效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化基因",探讨文化基因理论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要树立中国形象,必须跳出西方话语体系,建立自身的话语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平等地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中国故事 话语体系 文化基因
下载PDF
文学仪式和面具的遮蔽功能——兼论异域文学中的“东方形象” 被引量:7
6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3年第1期61-66,共6页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仪式化。文学目的在仪式的述行程式和符号象征中遭到蒙蔽,常用的蒙蔽手段则是大量地使用面具,"中国"和"中国人"作为面具一方面起到文学的陌生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西方文学中的东方观。本文以德语现代文学中的德布林和瓦尔泽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对文学仪式和面具的现代性问题进行揭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 述行 符号 面具
原文传递
文字秩序中的越界尝试——论霍夫曼斯塔尔《时间的胜利》中的感知模式与媒介间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永强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着重考察奥地利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首部芭蕾舞蹈剧脚本《时间的胜利》(1901),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展现该作家早期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诗学反思和对身体表达方式的美学探讨。该作品标记了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中一个... 本文着重考察奥地利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的首部芭蕾舞蹈剧脚本《时间的胜利》(1901),试图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展现该作家早期对舞蹈表演艺术的诗学反思和对身体表达方式的美学探讨。该作品标记了霍夫曼斯塔尔创作中一个重要转折期的开端,他在这个时期内对西方近现代的书写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清算。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转折过程,它一方面扎根于西方教育文化的传统,具有明显的互文性和媒介间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表达出想要摆脱以文字媒介为主导的文化体系的诉求。在1900年前后媒介大变革的历史语境中,该剧作亦可被视作是文学在新型电子媒介的挑战下所做出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身体 舞蹈 感知 图像 幻想
原文传递
论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中的旋律
8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6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感知理论出发,对瑞士当代作家彼得·韦伯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的音乐性叙事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出小说中的"重复"、"旋转"和"翻唱"等文学特征。文本研究得出韦伯小说中的反小说...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感知理论出发,对瑞士当代作家彼得·韦伯小说《没有旋律的年代》的音乐性叙事方式进行了分析,解读出小说中的"重复"、"旋转"和"翻唱"等文学特征。文本研究得出韦伯小说中的反小说倾向的结论,这种对传统小说书写方式的挑战实质上是一种文学认知的创新,旨在建构一种以"听"和"从"为本质的文学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感知 听觉 重复 翻唱 听从
原文传递
文本编织中的历史空间记忆——托马斯·霍利曼的小说《四十朵玫瑰》
9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文学书写具有历史记忆功能,故事叙述与历史记忆相关,文学记忆三大要素即记忆储存、记忆传播和记忆暗示。本文以当代瑞士文学作品《四十朵玫瑰》为例,对家族史文学文本的历史空间记忆、社会文化反思和记忆叙述手法作出分析。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叙述记忆 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德语感叹词概述
10
作者 任春静 《德语学习》 2011年第2期68-73,共6页
引言 感叹词(Interjektion),在德语中也称Empfindungswort,Ausrufewort或Ausdruckswort。顾名思义,感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词,它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不可或缺。但是,由于感叹词在整个语言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书面语中运用也... 引言 感叹词(Interjektion),在德语中也称Empfindungswort,Ausrufewort或Ausdruckswort。顾名思义,感叹词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词,它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不可或缺。但是,由于感叹词在整个语言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小,在书面语中运用也较少,一直以来都极少受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叹词 德语 日常对话 语言体系 语言教学 语言学家 书面语 引言
原文传递
评策兰名诗Fadensonnen的“北岛版”译文
11
作者 石见穿 《德语学习》 2011年第4期54-62,共9页
从译介情况看,保尔·策兰(Paul Celan,1920--1970)已成为在中国广受关注的当代德语诗人。迄今为止,把策兰译介到国内的主要是诗人,其中包括北岛和王家新这样的名家。他们或者毫无德语基础,或者虽有一定德语基础但非德语专业... 从译介情况看,保尔·策兰(Paul Celan,1920--1970)已成为在中国广受关注的当代德语诗人。迄今为止,把策兰译介到国内的主要是诗人,其中包括北岛和王家新这样的名家。他们或者毫无德语基础,或者虽有一定德语基础但非德语专业出身,其译文主要根据英语等其他外语转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译文 北岛 德语专业 王家新 译介 保尔 出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