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透析近代教育学的分裂 |
李长伟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2
|
论价值理性的迷失及教育对策 |
刘济良
|
《现代教育论丛》
北大核心
|
2002 |
19
|
|
3
|
中国大学自主性的制度环境 |
张金福
|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4
|
重构潜能的三种概念——读谢弗勒的《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 |
刘徽
|
《现代教学》
|
2007 |
0 |
|
5
|
在复杂环境中教育改革需要非线性的语言——解读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三部曲(下) |
刘徽
|
《现代教学》
|
2008 |
0 |
|
6
|
在复杂环境中的教育改革需要非线性的语言——解读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三部曲(上) |
刘徽
|
《现代教学》
|
2008 |
0 |
|
7
|
在复杂环境中教育改革需要非线性的语言——解读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三部曲(中) |
刘微
|
《现代教学》
|
2008 |
0 |
|
8
|
论我国德育价值的历史转换 |
胡斌武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9
|
混沌理论对课堂管理的启示 |
刘徽
|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0
|
教学的基本人文精神:性善 |
胡斌武
|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1
|
让学生们自由发展——读尼尔的《夏山学校》 |
刘徽
|
《现代教学》
|
2007 |
3
|
|
12
|
学校德育理论研究:域、源、流 |
胡斌武
|
《基础教育研究》
|
2005 |
3
|
|
13
|
有意义学习的三要素分析——读凯恩夫妇的《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 |
刘徽
|
《现代教学》
|
2007 |
2
|
|
14
|
论教学隐喻——从五位教师的教学隐喻说起 |
刘徽
|
《教学月刊(中学版)》
|
2008 |
2
|
|
15
|
教学应注重行动现场的双向构建——读舍恩的《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 |
刘徽
|
《现代教学》
|
2007 |
0 |
|
16
|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
胡斌武
|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2
|
|
17
|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再认识——兼论文化传译中的意义变迁 |
孙元涛
|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9
|
|
18
|
中国大学自主性的制度环境与自主性特征 |
张金福
|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19
|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及启示 |
胡斌武
|
《江西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20
|
中国大学自主性的制度环境与自主性特征 |
张金福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