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峡部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郝毅 赵大正 +3 位作者 郑海潮 任国良 杨文勋 蓝晓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562-565,共4页
目的 对腰椎峡部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提高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融合率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3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L 1~ L 5,共 150个干燥腰椎骨的腰椎峡部、腰椎后外侧植骨床面积和模拟植骨块体积等进行测量。结果 腰椎... 目的 对腰椎峡部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提高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融合率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3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 L 1~ L 5,共 150个干燥腰椎骨的腰椎峡部、腰椎后外侧植骨床面积和模拟植骨块体积等进行测量。结果 腰椎峡部上缘长度从 L 1[(7.34± 1.15)mm]到 L 5[(10.31± 1.89)mm]逐渐增大;腰椎峡部下缘长度从 L 1[(6.63± 1.24)mm]到 L 5 [(4.73± 1.21)mm]逐渐缩小; L 1峡部上缘最薄 [(1.85± 0.64)mm];腰椎峡部下缘厚度从 L 1[(6.57± 1.24)mm]到 L 5[(7.57± 1.16)mm]逐渐增大。腰椎峡部与椎弓根形成的内偏角角度从 L 1(113.9°± 13.3° )到 L 5(119.1°± 13.5° )逐渐增大;尾偏角角度从 L 1(101.2°± 9.5° )到 L 5 (117.6°± 13.4° )逐渐增大。腰椎峡部上缘长度、腰椎峡部下缘厚度与腰椎节段呈正相关;腰椎峡部下缘长度与腰椎节段呈负相关;腰椎后外侧植骨床面积与植骨块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使滑脱的腰椎成功复位、提高腰椎滑脱症后外侧植骨融合率的关键在于 :采用坚强、稳定的内固定系统,足量的植骨床面积和植骨块体积,保证植骨块与植骨床紧密接触,以及足够的卧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 脊柱融合术 解剖学 参考标准
原文传递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郝毅 郑海潮 +3 位作者 任国良 杨文勋 蓝晓军 赵大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3-95,共3页
目的 为减少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posteriorinterosseousnerveofforearm ,PINOF)的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 ,并探讨手术安全性。 方法 在 30具 (6 0例 )成人尸体上 ,通过肘关节外侧切口 ,在桡骨近端后外侧或外侧面 ,放置 1块 4cm长的微型... 目的 为减少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posteriorinterosseousnerveofforearm ,PINOF)的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 ,并探讨手术安全性。 方法 在 30具 (6 0例 )成人尸体上 ,通过肘关节外侧切口 ,在桡骨近端后外侧或外侧面 ,放置 1块 4cm长的微型钢板。对PINOF的起点和该神经与微型钢板的关系等进行观测。 结果 PINOF起点距桡骨头上缘的距离为 (1.1± 1.8)mm。桡侧腕长伸肌肌支发出点距桡骨头上缘的距离为 (6 .2± 1.9)mm。 5 6例 (93% )PINOF至微型钢板的距离为(5 .0± 1.1)mm ,4例 (7% )PINOF通过微型钢板远端的上方进入旋后肌。前臂旋前位时 ,PINOF离开该切口 ,向内侧移动的距离为 (10 .0± 1.3)mm。应用改良式预弯微型钢板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 11例 ,伴发外伤性和术中牵拉造成PINOF损伤各 1例。 11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 2 5个月 ,2例PINOF损伤完全恢复 ,平均恢复时间 2 .8个月。 结论 采用肘关节外侧切口时 ,在桡骨近端的外侧面或后外侧面 ,距离桡骨头上缘 3.5cm的范围内 ,是放置微型钢板的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解剖学 临床应用 桡骨头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成人桡骨近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郝毅 杨泉森 +6 位作者 郑海潮 任国良 杨文勋 蓝晓军 赵正旭 朱加德 赵大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82-485,共4页
目的为临床采用改良式预弯微型钢板治疗成人粉碎性桡骨头骨折提供桡骨近端的解剖依据,并探讨其疗效。方法在32副成人干燥桡尺骨标本上,对桡骨近端、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之间的动态关系等,进行观测。1988年1月~1998年3月,采用... 目的为临床采用改良式预弯微型钢板治疗成人粉碎性桡骨头骨折提供桡骨近端的解剖依据,并探讨其疗效。方法在32副成人干燥桡尺骨标本上,对桡骨近端、桡骨头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之间的动态关系等,进行观测。1988年1月~1998年3月,采用改良式预弯微型钢板治疗粉碎性桡骨头骨折11例,按照Mason标准分型,桡骨头Ⅲ型骨折9例,Ⅳ型骨折2例。结果桡骨近端长度平均为41.6mm。桡骨颈干角为164°。在前臂中立位、最大旋前位和最大旋后位时,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的接触弧度和非接触弧度分别平均为69°,108°,45°和138°。全部病例随访1年8个月~3年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8.5个月。按照Broberg和Morrey标准进行综合评定,优6例,良4例,可1例。结论改良式预弯微型钢板治疗粉碎性桡骨头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 骨折 内固定术 解剖学 参考标准 成人
原文传递
胫前动脉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郝毅 章明 +1 位作者 杨文勋 赵大正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712-715,共4页
目的为减少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 ATA)的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探讨手术安全区。方法在30具(60侧)成人整尸上对ATA、骨间膜孔等进行观测。结果ATA与腘动脉的分叉点到骨间膜孔前侧... 目的为减少胫前动脉(anterior tibial  artery, ATA)的损伤提供解剖学资料,探讨手术安全区。方法在30具(60侧)成人整尸上对ATA、骨间膜孔等进行观测。结果ATA与腘动脉的分叉点到骨间膜孔前侧缘距离为(15.7± 1.6)mm。ATA第一段与腘动脉夹角的角度为135.5°±4.0°。ATA经过骨间膜孔时第一段与第一段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22.4°± 9.0°。骨间膜孔呈卵圆形,纵径为(17.1±0. 2) mm,横径为( 8. 9 ± 0. 2) mm。在骨间膜孔 ATA的上缘与腓骨头顶点距离为( 51. 2 ± 5. 4) mm。骨间膜孔 ATA上缘与胫骨外侧髁上关节面外缘的距离为(62. 1±4. 0) mm。 ATA与胫骨前缘的交叉点到内外踝连线中点的距离为(5.1± 0. 3) cm。本组共有 36例度开放性胫骨骨折病例,其中 4例一期截肢,32例用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愈合率81%,平均愈合时间10.5个月,感染率25%。结论胫骨近段的前、中 1/3,中段的前 1/3和远段的后 1/3是股骨穿钉的安全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前动脉 安全 解剖学 ATA 胫骨穿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