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化镓小团簇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斌 凌俐 曹培林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用局域密度泛函近似下的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组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氮化镓小团簇GanNn(n=2~6)的结构和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和已有的报道进行了比较.除Ga2N2外,获得了所有上述团簇的新的最稳定结构.最稳定结构中存在着N2单元或N3单元... 用局域密度泛函近似下的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组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氮化镓小团簇GanNn(n=2~6)的结构和能量进行了计算,并和已有的报道进行了比较.除Ga2N2外,获得了所有上述团簇的新的最稳定结构.最稳定结构中存在着N2单元或N3单元或两者兼有,表明N—N键在GanNn(n=2~6)团簇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上述团簇的HOMO-LUMO能量间隔进行了计算.HOMO-LUMO能量间隔为1.601~2.667eV,表明上述团簇将显示像半导体一样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 小团簇结构 分子动力学计算 微观结构 半导体材料
下载PDF
Si_3N_4/Si表面Ge生长过程的STM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汪雷 唐景昌 +1 位作者 胡艳芳 王学森 《真空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利用STM和LEED分析了Ge在Si3 N4 /Si(111)和Si3 N4 /Si(10 0 )表面生长过程的结构演变。在生长早期 ,Ge在两种衬底表面上都形成高密度的三维纳米团簇 ,这些团簇的大小均在几个纳米范围内 ,并在高温退火时体积增大。当生长继续时 ,Ge的... 利用STM和LEED分析了Ge在Si3 N4 /Si(111)和Si3 N4 /Si(10 0 )表面生长过程的结构演变。在生长早期 ,Ge在两种衬底表面上都形成高密度的三维纳米团簇 ,这些团簇的大小均在几个纳米范围内 ,并在高温退火时体积增大。当生长继续时 ,Ge的晶体小面开始显现。在晶态的Si3 N4 (0 0 0 1) /Si(111)表面 ,Ge的 (111)晶向的小面生长比其他方向优先。最后在大范围内形成以 (111)方向为主的晶面。相反 ,在非晶的Si3 N4 表面 ,即Si3 N4 /Si(10 0 ) ,Ge晶体的高指数侧面生长较顶面快 ,最终形成金字塔形的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扫描隧道显微镜 表面生长过程 气相沉积 薄膜
下载PDF
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组合分子动力学方法及其在半导体团簇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斌 曹培林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6-290,共15页
研究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与之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的性质是当前国际上一个活跃的研究前沿。全势能线性Muffin Tin轨道组合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全势能线性Muffin Tin轨道组合法的原理 ,以... 研究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与之相关的物理和化学的性质是当前国际上一个活跃的研究前沿。全势能线性Muffin Tin轨道组合法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全势能线性Muffin Tin轨道组合法的原理 ,以及本研究小组用此方法在半导体原子团簇结构研究中的部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势能线性Muffin-Tin轨道组合分子动力学方法 稳定结构 半导体原子团族
下载PDF
YbBi··YIG磁光电流传感器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渭忠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4-248,共5页
采用高温助熔剂熔盐生长出了复合掺杂 Yb Bi:YIG磁光石榴石单晶 ,并应用于磁光光纤电流传感器研制 .此单晶的比法拉弟旋转为 - 40 4deg/ cm,磁光优值为 2 5 .8deg/ d B,饱和磁化场为 140 0 Oe,温度系数为 4.2× 10 - 4 K- 1(室温 ,... 采用高温助熔剂熔盐生长出了复合掺杂 Yb Bi:YIG磁光石榴石单晶 ,并应用于磁光光纤电流传感器研制 .此单晶的比法拉弟旋转为 - 40 4deg/ cm,磁光优值为 2 5 .8deg/ d B,饱和磁化场为 140 0 Oe,温度系数为 4.2× 10 - 4 K- 1(室温 ,λ=1.5 5μm ) .与纯 YIG相比具有较好的磁光性能 ,有更高的比法拉弟旋转角和磁光优值以及较小的温度依赖性 .用此单晶作为法拉弟转子材料 ,建立了单光路结构的磁光光纤电流传感器的实验原型 ,测试了它在测量5 0 Hz交变电流时的性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光晶体 法拉弟旋转 光纤传感器 电流传感器
下载PDF
遗传算法在低能电子衍射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5
作者 何江平 唐景昌 唐叔贤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503-50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在低能电子衍射 ( LEED)结构分析中自动搜寻最佳模型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和张量 LEED相结合的联合方法 .这种新方法的特点是能在全部参数变化范围内自动搜寻 ,避免了陷入“局域”优化模型的困难中 .本文给出了这一方法的... 提出了一种在低能电子衍射 ( LEED)结构分析中自动搜寻最佳模型的优化方法——遗传算法和张量 LEED相结合的联合方法 .这种新方法的特点是能在全部参数变化范围内自动搜寻 ,避免了陷入“局域”优化模型的困难中 .本文给出了这一方法的应用实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低能电子衍射 表面结构分析 LEED
下载PDF
铁锰铝铬合金局域结构的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研究
6
作者 陈才金 刘卫丽 +6 位作者 唐景昌 汪雷 徐纯一 何江平 胡晓风 胡天斗 刘涛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6期784-790,共7页
利用同步辐射X光测量了Fe-Mn-Al-Cr合金的MnlsNEXAFS谱,多重散射团簇(MSC)理论分析显示合金基体中的Mn和Fe分别以体心立方和面心立方微晶的形态存在,它们之间的耦合保证了合金是一种稳定的奥氏体钢.
关键词 铁锰铝铬合金 X射线吸收谱 精细结构 局域结构
下载PDF
低能电子衍射表面结构分析中引入全局优化算法——遗传算法的研究
7
作者 何江平 唐景昌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78-684,共7页
将遗传算法 (GAs)应用到低能电子衍射 (LEED)表面结构分析方法中 ,编制了GAs LEED结构自动搜寻的计算程序 ,并以Pt( 111) p( 2× 2 )O吸附系统为例 。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低能电子衍射 表面结构 自动搜寻
下载PDF
高剂量As离子注入对高阻Si电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朱贺 张兵坡 +3 位作者 王淼 胡古今 戴宁 吴惠桢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20-326,共7页
为了实现低电阻率厚度为纳米级的红外探测器电极材料,通过离子注入的方法将高浓度的As掺入高阻单晶硅,并经过快速退火处理,获得了厚度~200 nm、电阻率为10-4?·cm的Si:As电极层.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注入的样品表面依然... 为了实现低电阻率厚度为纳米级的红外探测器电极材料,通过离子注入的方法将高浓度的As掺入高阻单晶硅,并经过快速退火处理,获得了厚度~200 nm、电阻率为10-4?·cm的Si:As电极层.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离子注入的样品表面依然较平整,表面均方根粗糙度仅为0.5 nm.使用聚焦离子束设备(FIB)制备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样品,高浓度的As掺入虽然会损伤Si晶格、引入大量的缺陷,但是HRTEM观察表明合适的退火工艺能够使得完整晶格得到恢复,而且霍尔效应和扩展电阻的测量分析表明,用离子注入方法制备的Si:As层载流子浓度达到2.5×1020cm-3、电子迁移率高于40 cm2/V·s,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适合用作各种Si基光电器件的背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电极材料 离子注入 低电阻率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阻挡杂质带甚长波红外探测器 被引量:1
9
作者 潘昌翊 牟浩 +5 位作者 张祎 殷子薇 姚尧 邓惠勇 吴惠桢 戴宁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7,共15页
阻挡杂质带(Blocked Impurity Band,BIB)探测器是从杂质带光电导(Impurity Band Conduction,IBC)探测器发展而来,利用杂质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可以探测光子能量远小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低能光子.BIB探测器的探测波长主要由衬底和掺杂杂质决... 阻挡杂质带(Blocked Impurity Band,BIB)探测器是从杂质带光电导(Impurity Band Conduction,IBC)探测器发展而来,利用杂质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可以探测光子能量远小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低能光子.BIB探测器的探测波长主要由衬底和掺杂杂质决定,可以覆盖5–300μm波段范围.得益于探测波长长、探测率高和抗辐射性好等优点,BIB探测器自问世以来就一直被大量研究,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型天文基红外探测平台上.目前,Si基BIB探测器发展迅速,但是Ge基和GaAs基BIB探测器的发展相对缓慢.BIB探测器对于推动天文和相关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在BIB探测器上的科研投入巨大.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我国科研人员急切盼望国产BIB探测器可以早日投入使用.本文主要针对BIB探测器物理模型、制备方法、测试手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方面展开讨论,探究BIB探测器的主要工作机制以及器件研发的关键技术,帮助相关研究人员快速了解BIB探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挡杂质带 BIB 红外探测 天文探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