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何家坬石窟再研究——兼论北宋沿边党项熟户佛教信仰特点
1
作者 袁頔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309-324,共16页
延安何家坬石窟开凿于宋夏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中,其功德主主体为北宋沿边党项熟户。通过判定中央佛坛上主尊的具体身份,能够厘清窟室整体结构与宗教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还原洞窟所承担的实际功能、管窥功德主的营建心理。最后,由于何家... 延安何家坬石窟开凿于宋夏战争的特殊历史背景之中,其功德主主体为北宋沿边党项熟户。通过判定中央佛坛上主尊的具体身份,能够厘清窟室整体结构与宗教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还原洞窟所承担的实际功能、管窥功德主的营建心理。最后,由于何家坬石窟营建者的特殊民族属性,该窟可作为分析北宋时期陕北沿边党项族群佛教信仰特点的绝佳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家坬石窟 窟室主尊 实际功能 信仰特点
下载PDF
新题材、功能性与造像观——试论佛教版画对敦煌西夏石窟影响的几个方面 被引量:2
2
作者 袁頔 褚丽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6-24,共9页
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创作颇为重视对佛教版画图像的应用,在多元民族文化融汇的宏观背景下,营建者积极引入以版画为传播载体的新题材与新样式,绘制出一批格局新颖且契合窟室功能性、实践性的壁画作品。再结合西夏王国的历史、政治状况... 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创作颇为重视对佛教版画图像的应用,在多元民族文化融汇的宏观背景下,营建者积极引入以版画为传播载体的新题材与新样式,绘制出一批格局新颖且契合窟室功能性、实践性的壁画作品。再结合西夏王国的历史、政治状况分析可知,版画艺术施加于敦煌石窟中的烙印实是西夏官方佛教在该地区扎根发展的图像证据。而瓜、沙二地对版画元素吸收利用的程度不同,更深切地反映出官民各阶层之信仰方式与造像观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版画 敦煌西夏石窟 新题材 窟室功能 造像观念
下载PDF
密续、法脉与世俗——白居寺道果殿空间配置意涵
3
作者 张雨晴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5,156,157,共14页
西藏江孜县白居寺的二层道果殿修建于1424年至1425年之间,其绘塑配置体现出密续神秘性、法脉严肃性、世俗权威性的统一。白居寺道果殿中央鲁伊巴传规的泥塑胜乐曼荼罗,分为“外座”和“内座”,具有个人小我与宇宙大我合一之意涵,更具佛... 西藏江孜县白居寺的二层道果殿修建于1424年至1425年之间,其绘塑配置体现出密续神秘性、法脉严肃性、世俗权威性的统一。白居寺道果殿中央鲁伊巴传规的泥塑胜乐曼荼罗,分为“外座”和“内座”,具有个人小我与宇宙大我合一之意涵,更具佛法上的教理性和实修中的神秘性。从金刚持菩萨到大乘法王贡嘎扎西的道果传承祖师像清晰地呈现出萨迦派道果传承的法脉形象。西、南、北壁的《八十六成就者》壁画意指“生起次第”的修行观法,是一个“即身成佛”而“兼修色法、心法”的过程。《八思巴传记图》以五处题记记录三场梦境场景,主体是《八思巴与忽必烈对坐图》,以对坐形式描绘二人形象。《萨迦班钦调伏外道图》表现萨迦班智达与外道辩论、调伏外道措切的场景。圣哇底像出现在《八思巴传记图》中,成为萨迦班智达与印度外道辩法的一个代表性标识,与对面的《萨迦班钦调伏外道图》相互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白居寺 八思巴传记图 八十六成就者 道果传承祖师像
下载PDF
古格故城白殿绘塑内容及图像程序重构——基于意大利藏学家朱塞佩·图齐及印度李·戈塔米的考察记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瑞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14-22,共9页
古格故城白殿是古格王国晚期的一座皇家佛殿,它作为古格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殿内精美绘塑艺术反映了古格佛教复兴期至高无上的人文精神。目前殿内造像绝大多数已毁,部分壁画亦因早年殿顶漏水浸蚀剥落。本文基于意大利藏... 古格故城白殿是古格王国晚期的一座皇家佛殿,它作为古格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殿内精美绘塑艺术反映了古格佛教复兴期至高无上的人文精神。目前殿内造像绝大多数已毁,部分壁画亦因早年殿顶漏水浸蚀剥落。本文基于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和印度李·戈塔米于1933年和1948年的考察照片,并结合殿内现存绘塑,就该殿绘塑内容、图像程序及教法传承等做了复原和追溯。白殿的绘塑内容继承了古格王赤·南喀旺布平措德贝桑布于15世纪中晚期主持重建的托林寺红殿的图像程序,其主体图像内容呈现了15世纪后在格鲁派为主导的古格政教话语体系下,早期雄踞于此的萨迦派(俄尔派)教法传承仍在该区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格王国 扎不让 托林寺
下载PDF
榆林窟第2窟正壁普贤行愿图像定名考——兼论榆林窟第2窟营建背景 被引量:3
5
作者 袁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根据图像对比,榆林窟第2窟正壁说法图并南北两端故事画所依粉本为西夏《普贤行愿品》卷首版画,二者结合应定名“普贤行愿经变相”,由此正壁形成文殊、普贤共存的格局以彰显佛之尊格并体现五台山信仰。同时,整窟建构出文殊为中心的神圣空... 根据图像对比,榆林窟第2窟正壁说法图并南北两端故事画所依粉本为西夏《普贤行愿品》卷首版画,二者结合应定名“普贤行愿经变相”,由此正壁形成文殊、普贤共存的格局以彰显佛之尊格并体现五台山信仰。同时,整窟建构出文殊为中心的神圣空间,不仅满足信众参拜圣像的需求,还强调了西夏佛王治世背景与官方佛教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版画 普贤行愿品 文殊信仰 皇家背景
下载PDF
西藏阿里帕尔嘎尔布石窟残K1窟内几则上师题记考释 被引量:1
6
作者 袁頔 仁青才让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4-103,F0002,F0003,共12页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帕尔嘎尔布石窟兴建于古格时期,是古格佛教历史与艺术的珍贵遗存。据现场调查资料显示,该窟群中编号为残K1的窟室里尚留存数铺上师图像,且附有包含所绘上师姓名与事迹等关键信息的题记。通过对题记的识读,能够...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帕尔嘎尔布石窟兴建于古格时期,是古格佛教历史与艺术的珍贵遗存。据现场调查资料显示,该窟群中编号为残K1的窟室里尚留存数铺上师图像,且附有包含所绘上师姓名与事迹等关键信息的题记。通过对题记的识读,能够发现他们的身份为大悲观音法门传承者拉堆玛波父子及门徒。再结合诸种藏文史料的相关记载,可以较为清晰地梳理出拉堆玛波等人的活动轨迹,并在此基础上管窥古格政权积极对外交往的举措及其佛教事业发展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尔嘎尔布石窟 上师题记 身份考证 古格佛教
下载PDF
从高原华服到以衣现礼:西藏西部壁画中宣舞服制与历史意蕴
7
作者 任赟娟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23-29,共7页
古格宫廷礼乐宣舞的表演场景被绘制在古格故城红、白殿等最为庄严的佛殿之中,在西藏西部诸多壁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深入解读相关图像可为史载稀缺的古格王国社会和高原丝路研究提供重要信息。除古格故城遗址之外,相关图像另在达巴遗址以... 古格宫廷礼乐宣舞的表演场景被绘制在古格故城红、白殿等最为庄严的佛殿之中,在西藏西部诸多壁画题材中独树一帜,深入解读相关图像可为史载稀缺的古格王国社会和高原丝路研究提供重要信息。除古格故城遗址之外,相关图像另在达巴遗址以及拉达克地区的当嘎寺和宛喇寺中均有发现。宣舞服饰吸收融合了本土、中原以及中亚等多元文化因子,涉及首服、身衣、足服与佩饰等西藏西部古代贵族礼服构成,其服用场景折射出古格王国礼制宏阔以及古代阿里三围多元文化交融之盛况。本文根据壁画材料,运用图像学方法溯古源今,力图揭示壁画中宣舞服制及其以衣现礼的历史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服 “高原丝绸之路” 阿里三围 宫廷礼乐
下载PDF
布达拉宫观音信仰与空间营建——以《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为中心
8
作者 张文怡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1,212,共14页
西藏绘画艺术发展至清代不仅绘画风格趋于成熟,而且在画面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与历史题材相关的场景,布达拉宫中仍保存有此类历史题材壁画,有助于我们考察当时西藏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交流情况。文章选取壁画《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 西藏绘画艺术发展至清代不仅绘画风格趋于成熟,而且在画面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与历史题材相关的场景,布达拉宫中仍保存有此类历史题材壁画,有助于我们考察当时西藏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交流情况。文章选取壁画《清代布达拉宫红宫修砌图》为研究对象,此组壁画绘于红宫司西平措大殿(■)外侧二回廊,再现了布达拉宫红宫修建工程中多民族协作的场景。壁画之所示,色彩鲜艳,层次繁复。其间宫殿虽分部合筑,然层层套接,有重要的建筑史、艺术史及文化交流史研究价值。文章从壁画解读入手,结合藏文典籍《南瞻部洲唯一庄严目录》(■)所载之史实,在分析壁画所示主题内容的基础上,讨论该处壁画创作艺术所反映的早期观音信仰的文化传承。最后基于对文本与图像的分析,探求清代西藏历史题材壁画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拉宫 红宫修砌图 观音信仰 西藏壁画
原文传递
西藏钦则画派中的古物元素——以贡嘎曲德寺《如意藤》壁画为例
9
作者 张雨晴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52,212,共12页
在西藏传统画派中,钦则画派的壁画作品保存有大量古物类型的图像知识,从古代乐器、佛衣服饰到座椅器具,诸多古物元素在贡嘎曲德寺(■),尤其是《如意藤》(■)壁画中大量涌现,具备极强的写实特征,这些图像资料也成为研究西藏传统画派之风... 在西藏传统画派中,钦则画派的壁画作品保存有大量古物类型的图像知识,从古代乐器、佛衣服饰到座椅器具,诸多古物元素在贡嘎曲德寺(■),尤其是《如意藤》(■)壁画中大量涌现,具备极强的写实特征,这些图像资料也成为研究西藏传统画派之风格界定的重要依据。对西藏传统画派之风格面貌的界定和区分,可以从绘画面貌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古物图像的角度进行研究。文章以贡嘎曲德寺《如意藤》壁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壁画中出现的古印度维纳琴,古伊朗四弦曲项琵琶,内地“钩纽式”袈裟、宝石圈椅、家具背龛以及蒙古钹笠帽、罟罟冠、后檐帽与伊斯兰式建筑等古物图像的分析,探讨钦则画派在艺术创作中对古物图像的借鉴及其文化互鉴的过程,由此展开对钦则画派艺术面貌界定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则画派 贡嘎曲德寺 《如意藤》壁画 古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