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胎儿胆管扩张症产前诊断及出生后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黄益平 唐达星 +3 位作者 钭金法 胡东来 贺晶 王正平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产前超声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5年11月经产前超声筛查疑诊CBD病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孕妇年龄、首次诊断囊肿时孕周、囊肿位置及形态、囊肿大小变化、生后诊断、治疗时机及随... 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产前超声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5年11月经产前超声筛查疑诊CBD病例的临床资料,记录孕妇年龄、首次诊断囊肿时孕周、囊肿位置及形态、囊肿大小变化、生后诊断、治疗时机及随访情况。结果:产前疑诊CBD 60例。产前发现囊肿位于肝内11例,右上腹37例,中上腹12例;囊肿形态近圆形7例,椭圆形53例;产前发现囊肿与胆囊相通10例(10/60),出生后均证实为Ⅰ型(CBD)。产前疑诊CBD的60例中,出生后失访11例,获得完全随访49例,其中选择引产15例。余34例中,8例出生前囊肿自行消退,26例囊肿未消退至出生后,其中2例囊肿自行消退,误诊3例(回肠闭锁1例,胆道闭锁2例)。确诊CBD者21例,其中15例在未出现胆道感染症状下行囊肿切除肝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全部病例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狭窄、反复胆管炎发作、黄疸、肠梗阻等并发症;余6例生后囊肿无变化或呈缩小趋势且临床无症状,家属拒绝手术,一直门诊随访。结论:CBD多于孕中晚期发现,当超声发现囊肿与胆囊相通,诊断准确率较高。胎儿时期诊断可有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产前检查 胆管扩张症 超声
下载PDF
小儿误食异物致消化道穿孔24例救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诸建明 林杰 +5 位作者 黄婷 金艳玲 乔健 李勇 鲍建华 赵军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4-455,共2页
小儿误食异物(foreign body ingestion,FBI)在小儿外科门诊中经常碰到,其中80% ~ 90%可以自行通过胃肠道排出体外,不到1%伴发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主动脉食管瘘等[1-2].鉴于此,结合目前在消化道异物处理上没有一个完善、被广泛... 小儿误食异物(foreign body ingestion,FBI)在小儿外科门诊中经常碰到,其中80% ~ 90%可以自行通过胃肠道排出体外,不到1%伴发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主动脉食管瘘等[1-2].鉴于此,结合目前在消化道异物处理上没有一个完善、被广泛接受而执行的治疗指南[3],本次研究搜集了3个儿童医疗中心消化道异物需要外科干预的24例病例,对异物的类型及滞留部位、就诊时间、诊治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尤其门急诊医生在碰到FBI的患儿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穿孔 异物处理 救治分析 小儿 误食 主动脉食管瘘 儿童医疗中心 严重并发症
原文传递
D-二聚体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胡东来 舒强 +3 位作者 陈青江 陈俊杰 方旋 郭晓东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3-718,共6页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D-二聚体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小儿绞窄性肠梗阻早期预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的小儿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证实绞...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D-二聚体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小儿绞窄性肠梗阻早期预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的小儿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证实绞窄性肠梗阻36例作为实验组,再将绞窄性肠梗阻根据术中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和无肠坏死组。而将非绞窄性肠梗阻2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入院时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史、实验检查等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最佳临界值,计算两个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正似然比、负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结果36例绞窄性肠梗阻的患儿中,经手术证实肠坏死11例,包括肠系膜裂孔疝4例、肠套叠4例、肠扭转2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例;无肠坏死25例,包括嵌顿性腹股沟斜疝8例、肠套叠9例、肠粘连伴肠扭转4例、肠旋转不良2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肠系膜束带压迫1例。绞窄性肠梗阻伴肠坏死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肠坏死组[(1115.55 ±469.39)μg/L比(576.20±195.22)μg/L, t=3.67,P<0.05)];绞窄性肠梗阻伴肠坏死组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肠坏死组[(63.75±20.72)ng/ml比(21.90±10.76)ng/ml, t=6.33, P<0.05)。绞窄性肠梗阻无肠坏死组与非绞窄性肠梗阻组相比,血清D -二聚体[(576.20±195.22)μg/L比(338.07±179.53)μg/L]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21.90±10.76)ng/ml比(13.83±9.09)ng/ml]水平明显较高(均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与非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D-二聚体[(741.00±390.61)μg/L比(388.07± 179.53)μg/L]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34.69±24.17)ng/ml比(13.83±9.09)ng/ml]水平相比明显较高(均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当术前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为551.50 μg/L时,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86、0.86;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最佳临界值为24.01 ng/ml,其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0.90、0.81;将血清D-二聚体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进行平行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0.87,特异性为0.77,正似然比为3.78,负似然比为0.17。结论血清D-二聚体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检测是术前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能判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两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术前早期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D-二聚体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原文传递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表浅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於林军 许嘉川 +2 位作者 苏宝利 熊启星 罗春芬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40-445,共6页
目的 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表浅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婴幼儿表浅血管瘤病例210例,根据家属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176例,等待观察的对照组34例.用无菌纱布蘸取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 目的 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表浅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婴幼儿表浅血管瘤病例210例,根据家属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176例,等待观察的对照组34例.用无菌纱布蘸取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并覆盖于瘤体表面(药液浸透纱布的范围应大于或等于瘤体表面范围),每日用药3-4次,作用时间>20 min,随诊期限为3周、6个月,以清晰图片的方式记录瘤体治疗情况.治疗效果评定分为4级:Ⅰ级,无法控制瘤体生长;Ⅱ级,瘤体生长停滞;Ⅲ级,瘤体较前明显消退;Ⅳ级,瘤体外观完全消失.统计有效率(治疗效果达Ⅲ级以上病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和治愈率(治疗效果达Ⅳ级的病例占总数的百分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分类变量采取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组中有3例患儿瘤体周围出现湿疹样反应,1例患儿出现瘤体溃烂,不良反应发生率占2.3%.3月时随访,治疗组中154例瘤体生长停滞,颜色较前变暗,质地变软,厚度变薄;对照组中仅4例病例瘤体出现消退,18例瘤体较前颜色鲜艳,12例瘤体大小维持原状.6个月随访,治疗组中18例达到Ⅳ级标准,84例达到Ⅲ级,60例达到Ⅱ级,14例瘤体较前变大,为Ⅰ级标准,治疗有效率达58.0%,治愈率为10.2%;对照组中4例达到Ⅲ级标准,13例达到Ⅱ级,17例瘤体继续发展,为Ⅰ级标准,治愈率为0,有效率为11.8%.对照组治愈率及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表浅血管瘤,疗效较为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作为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 婴幼儿血管瘤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