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解放前已有“永远”作形容词用的例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省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5期60-60,共1页
-
文摘
解放前已有“永远”作形容词用的例子崔山佳“永远”作形容词用,一般都认为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用法。裘荣棠先生在《谈“永远”的形容词用法》(见《汉语学习》1997年第4期)一文中说:“《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都把‘永远’当做副词。但近年来,‘永...
-
关键词
形容词
解放前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八百词》
《圣经》
汉语学习
钱钟书
浙江省
四十年代
语文建设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近代白话小说中已有“SV1OV2得R”句式
- 2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省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2期65-65,共1页
-
文摘
近代白话小说中已有“SV1OV2得R”句式崔山佳现代汉语中下面这种句式很是常见。小张吃饭吃得饱极了。这个人写字写得很小。他抓工作抓得挺紧。范晓先生称以上这种句式为“SV1OV2得R”,也可简化为“SVOV得R”,其中S代表主语,V代表动词,O代表宾语...
-
关键词
白话小说
SV1
《官场现形记》
《老残游记》
句式
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
三个平面
论文提纲
学术研讨会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不加思索”并没有错
- 3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语文知识》
1998年第6期55-56,共2页
-
文摘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语文知识
成语词典
三侠五义
钱钟书
巴金
语文教材
夏衍
月刊
举例
-
分类号
H13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语气词“啊”出现在《红楼梦》前
被引量:4
- 4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0-320,共1页
-
文摘
蒋绍愚先生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说:"语气词‘啊’见于《红楼梦》。"(第241页)例句是:"你们好乐啊!"(第81回)《汉语大字典》"啊(六)a"的注释是:"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赞叹、肯定、斥责、催促等语气。"例句有二,其一也是《红楼梦》:"李贵忙喝道:‘你要死啊!’"(第9回)笔者最近发现,语气词"啊"在《红楼梦》前已有人在运用了,虽然不是很常见,但也已能说明问题了。如:(1)[正末拿钩绳扁担上,云]这风雪越下的大了也。天啊,你也有那住的时节也呵。(元·无名氏《朱太守风雪渔樵记》第2折,见王起主编的《中国戏曲选》上册第44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
关键词
红楼梦
语气词
汉语大字典
近代汉语
研究概况
无名氏
中国戏曲
大学出版社
例句
上册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红楼梦》前已有语气词“吗”
被引量:4
- 5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13-313,共1页
-
文摘
疑问语气词"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最早例句都是《红楼梦》第48回里的。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中的5个例子也全出于《红楼梦》。王先生说:"大致说来,唐代用‘无’,晚唐以后用‘么’,清代以后用‘吗’。《红楼梦》‘么、吗’并用,可能全都读 ma,
-
关键词
红楼梦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疑问语气词
汉语语法史
商务印书馆
白话小说
王力
大学出版社
同上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红楼梦》前已有语气词“吗”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6-396,共1页
-
文摘
疑问语气词"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最早例句都是《红楼梦》第48回。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4月)一书中举了好多"吗"的例子,全出于《红楼梦》。王先生说:"大致说来,唐代用‘无’,晚唐以后用‘么’,清代以后用‘吗’。《红楼梦》‘么、吗’并用,可能全都读 ma,用‘么’字时只不过是仿古罢了。"(第314页)蒋绍愚先生在《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一书中说得更明确:"疑问语气词‘吗’见于《红楼梦》。"(第243页)笔者发现,"吗"在明代就已有人在运用了。在戏曲中就有,如:(1)(净)你老儿象个识字的,这书可曾见吗?(明·王衡《真傀儡杂剧》。
-
关键词
红楼梦
疑问语气词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汉语语法史
近代汉语
研究概况
商务印书馆
王力
大学出版社
-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这里的“我”不妥
- 7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00-400,共1页
-
文摘
1997年3月2日的《语言文字报》上有一篇报道,题为《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此文是以"本报讯"的形式来报道的,也就是说,是用第三人称手法来写的。但在文中,有两处用到"我省"的说法,笔者以为其中一处是欠妥当的。(1)副省长、省语委主任张世英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面向社会,开创我省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2)在谈到我省语言文字工作以后的工作任务时,张世英同志强调指出。
-
关键词
语言文字规范化
语言文字工作
河南省
抓住机遇
面向社会
新局面
第三人称
工作报告
工作会议
工作任务
-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致哀”并没错
- 8
-
-
作者
崔山佳
-
机构
浙江奉化电大工作站
-
出处
《汉字文化》
CSSCI
1998年第1期58-58,共1页
-
文摘
“致哀”并没错崔山佳黄思源先生在《“志哀”与“致哀”》(见《汉字文化盯199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下半旗志哀”中的“志哀”是对的,而“致哀”却是错的。其理由是:“志哀”有“在心里哀悼、铭记”的意思,有一种心理活动,更能表达哀悼者的心情。而如果写作...
-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鸣汽笛
汉字文化
心理活动
哀悼者
工作站
《辞源》
思想感情
《辞海》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