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化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锡刚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47-148,共2页
文章旨在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以《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通过阐 述“探究式学习”教学的操作过程,提出其设计原则。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教学设计原则 自主学习 问题意识
下载PDF
古典诗词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探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欧惠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6年第3期86-88,共3页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所选入的七首词都是词作中的精品。本人以为本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课内互动,还有课外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碰撞...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词七首》所选入的七首词都是词作中的精品。本人以为本课的教学比较适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学生不但能在课内互动,还有课外互动,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具体安排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育教学目标 实践准备 人教版 古典诗词 首词 操作说明 课堂任务 师生角色 传统教学观念
下载PDF
圆锥曲线中的数学美探究
3
作者 刘海云 《数学教学通讯(教师阅读)》 2008年第10期31-32,共2页
数学新课标明确强调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因此教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美并进行数学美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圆锥曲线教学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利用数学美的对称性、简单性、统一性和奇异性能巧妙地解决圆锥曲线的有关... 数学新课标明确强调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因此教学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美并进行数学美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圆锥曲线教学是高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利用数学美的对称性、简单性、统一性和奇异性能巧妙地解决圆锥曲线的有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类 统一类 奇异类 对称类 简单类
下载PDF
多媒体辅助中学数学教学课例——棱台的概念和性质
4
作者 欧阳宇 娄亚敏 《网络科技时代(信息技术教育)》 2002年第3期58-59,共2页
[教学设想] 棱台的概念和性质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学过的棱柱、棱锥知识的基础上的,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角度他们已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建构棱台的有关知识。另外,棱台一节图形多而且复杂,如果现场画图会浪费很多时间,借助Po... [教学设想] 棱台的概念和性质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学过的棱柱、棱锥知识的基础上的,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角度他们已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来建构棱台的有关知识。另外,棱台一节图形多而且复杂,如果现场画图会浪费很多时间,借助PowerPoint和几何画板进行电脑辅助教学,不仅节约教学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目的] 学生应掌握棱台的概念和性质,正棱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并通过教学以增强他们的类比、化归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正棱台的概念、性质;棱台的性质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学数学 教学课例 棱台 概念 性质
下载PDF
呼唤充满“语文精神”的语文课堂
5
作者 缪涯静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6期141-142,共2页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已很难找到一种语文精神,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将给语文教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文章从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材的特...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已很难找到一种语文精神,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将给语文教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文章从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发,从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育目标、语文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呼唤充满语文精神的语文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精神 课堂讨论模式 大课堂活动模式
下载PDF
往事重拾,满纸愧疚--简析《亡人逸事》中孙犁对妻子的感情
6
作者 夏红莲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2015年第5期61-63,共3页
《亡人逸事》是作家多篇怀人之作中唯一写给亡妻的作品,完成于妻子过世十二年之后。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情感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缠绵,但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妻子的随文章渐行渐深的愧疚之情。
关键词 妻子 逸事 感情 孙犁
下载PDF
找课件不求人
7
作者 董曙明 《物理教师(高中版)》 2006年第9期53-54,共2页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网络资源 素材资源 合理利用 下载 中学 物理教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