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WC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气体扩散电极上的氧还原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淳安 黄赟 +2 位作者 朱英红 陈赵扬 林文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33-2639,共7页
以喷雾干燥处理的偏钨酸铵为前驱体,采用CO/CO2为还原碳化气氛,利用程序升温气固反应法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空心球状WC粉体,并分别以WC和Vulcan XC-72R碳粉为载体,采用液相沉积还原法制备了Pt/WC及Pt/C催化剂。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所... 以喷雾干燥处理的偏钨酸铵为前驱体,采用CO/CO2为还原碳化气氛,利用程序升温气固反应法制备了分散性良好的空心球状WC粉体,并分别以WC和Vulcan XC-72R碳粉为载体,采用液相沉积还原法制备了Pt/WC及Pt/C催化剂。XRD和SEM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催化剂中Pt/WC的Pt粒子粒径要大于Pt/C。酸性条件下氧电极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Pt/WC的氧还原催化性能要优于Pt/C,这主要表现在同一电位下较高的电流密度及还原起始电位正移约28 mV。讨论了Pt/WC催化性能提高的可能原因及催化机理,并对控制条件下Pt/WC氧气扩散电极的交流阻抗谱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Pt/WC 氧气扩散电极 氧还原 交流阻抗
下载PDF
茶叶与产地环境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夏魏 刘志 +4 位作者 邵圣枝 聂晶 李祖光 袁玉伟 Karyne M.Rogers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3-581,共9页
为探究茶叶与茶园土壤、灌溉水源等产地环境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特征及其相关性,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联用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山东日照和崂山的茶叶、栽培土壤及灌溉水源中4种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 为探究茶叶与茶园土壤、灌溉水源等产地环境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特征及其相关性,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联用仪(EA-IR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山东日照和崂山的茶叶、栽培土壤及灌溉水源中4种稳定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δD和δ^18O)和23种矿物元素含量(Na、Mg、Al、K、Ca和Sr等)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地区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具有区域性特征,通过对茶叶中4种稳定同位素与栽培土壤(δ^13C和δ^15N)、灌溉水源(δD和δ^18O)分别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与栽培土壤中的δ^15N相关性最大,R^2为0.450 7,其次分别为栽培土壤中的δ^13C(R^2=0.289 5)、灌溉水源中的δ^18O(R^2=0.156 2)和δD(R^2=0.021 4);同时,利用热图技术对茶叶与栽培土壤、灌溉水源中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元素进行差异性及多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茶叶与栽培土壤中δ^13C呈较强负相关,而与灌溉水源中δ18O则无明显相关性。同时茶叶与栽培土壤中矿物元素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而茶叶中Cd、Li、Co、Sr、Mo与栽培土壤中相应矿物元素相关性较大。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稳定同位素在茶叶与栽培土壤、灌溉水源间的分馏情况以及与矿物元素的相关性,对研究农产品与环境因素间同位素分馏和元素累积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稳定同位素 矿物元素 分馏机理 环境响应机制
下载PDF
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夏魏 李祖光 +3 位作者 杨华 吉小凤 汪建妹 钱鸣蓉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0,共6页
随机选择32周龄、体质量1.6 kg的蛋鸡80羽进行试验,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59 mg·L^(-1)(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和79.5 mg·L^(-1)的磺胺间甲氧嘧啶,连续用药5 d,分别作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停药后收集鸡蛋样品。鸡蛋样品采用Qu ECh ER... 随机选择32周龄、体质量1.6 kg的蛋鸡80羽进行试验,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59 mg·L^(-1)(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和79.5 mg·L^(-1)的磺胺间甲氧嘧啶,连续用药5 d,分别作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停药后收集鸡蛋样品。鸡蛋样品采用Qu ECh ERS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鸡蛋样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残留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发现,高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20、24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2 497.3、220.1、38.9、6.0、1.3、0.5、0.1μg·kg^(-1),低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694.3、45.2、15.5、1.5、0.1μg·kg^(-1)。磺胺间甲氧嘧啶在鸡蛋中的消除速率为0.4~0.6μg·kg^(-1)·d^(-1)。高、低剂量组分别在停药后第5天和第3天鸡蛋中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如采用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建议休药期控制在5 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磺胺间甲氧嘧啶 消除 休药期
下载PDF
茶树不同叶位碳氮氢氧稳定同位素分布及变化特征
4
作者 夏魏 聂晶 +4 位作者 李鑫 李春霖 邵圣枝 李祖光 袁玉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83-2189,共7页
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的传统稳定同位素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对不同叶位叶片的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氢同位素(δ(2)^H)和氧同位素(δ... 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的传统稳定同位素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龙井43#品种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仪(EA-IRMS)对不同叶位叶片的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氢同位素(δ(2)^H)和氧同位素(δ(18)^O)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叶位自上向下递增,叶片中δ(13)^C、δ(15)^N和δ(2)^H显著贫化,而δ(18)^O呈现相对较弱的贫化,且第2~第5叶位叶片的同位素比值最高(21.0‰~25.0‰),相邻叶位的同位素分馏系数差异不大。此外,随着采样时间的变化和环境气候影响,前三叶位叶片的δ(13)^C和δ(15)^N总体呈现富集特征,而δ(2)^H和δ(18)^O出现先贫化后富集的变化特征。本研究结果为探究茶树不同叶位茶叶传统稳定同位素的分布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研究茶叶分馏机制和数据库构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稳定同位素 叶位 分馏系数
下载PDF
超疏水铜表面上微米花结构对冷凝自迁移的影响
5
作者 赵颖 冯杰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9-51,共3页
通过化学刻蚀和氟化处理得到纳米片上无微米花和有微米花结构的超疏水表面。在冷凝方面无微米花超疏水表面的稳定性要好于有微米花超疏水表面。自迁移实验结果表明微米花有负面效应,影响自迁移频率。
关键词 微米花 自迁移 冷凝目迁移
下载PDF
臭氧及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效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存旺 许珊珊 +1 位作者 项丰云 章小芳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年第9期94-99,共6页
文章研究了臭氧及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AOPs-O3)在不同pH条件下降解甲基对硫磷(MP)的效能。结果表明,在pH 3~10的条件下(反应过程控制pH),单独臭氧化5min即可完全降解MP,但不同pH下化学耗氧量(COD)和有机磷的释放率差异明显。在pH为3.3,... 文章研究了臭氧及臭氧类高级氧化技术(AOPs-O3)在不同pH条件下降解甲基对硫磷(MP)的效能。结果表明,在pH 3~10的条件下(反应过程控制pH),单独臭氧化5min即可完全降解MP,但不同pH下化学耗氧量(COD)和有机磷的释放率差异明显。在pH为3.3,7.5和9.4的条件下单独臭氧30min后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5.17%,89.64%和93.10%,有机磷的释放率分别为16.33%,95.00%和99.99%。考虑酸性条件下可以规避碳酸盐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高浓度废水),利用O3/H2O2/Ti(IV)在pH 3.3条件下处理MP溶液,COD去除率和有机磷释放率分别达到89.64%和81.57%。相对法计算求得MP与O3和羟基自由基(·OH)的速率常数分别为31.98L·(mol·s)-1和7.488×109 L·(mol·s)-1。活性污泥法的测试结果表明,MP经O3/Ti(IV)/H2O2(pH=3.3)和O3(pH=9.4)可提升含MP废水的可生化性,但与培养液体系相比仍具有一定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甲基对硫磷 有机磷 速率常数 溶解氧
下载PDF
改性球形氧化铝/褶皱结构石墨烯导热硅橡胶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葛舟 石煜锋 +3 位作者 葛润锜 吕晓静 张诚 葛鹰 《工程塑料应用》 CAS 2024年第6期8-13,26,共7页
面对5G时代,高功率化、集成化设备器件的热管理已成为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热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导热界面材料的柔软性、绝缘性、导热性及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以二维片状石墨烯(GNP)和不同粒径的球形氧化铝(Al_(2)O_(3))为导热... 面对5G时代,高功率化、集成化设备器件的热管理已成为影响性能的关键因素,热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导热界面材料的柔软性、绝缘性、导热性及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以二维片状石墨烯(GNP)和不同粒径的球形氧化铝(Al_(2)O_(3))为导热填料,对其进行改性以改善填料在硅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性,增强界面间结合,减少界面热阻。然后采用热压原位固化工艺,利用球形Al_(2)O_(3)将各向异性的GNP形成褶皱结构,制备了改性球形Al_(2)O_(3)/褶皱结构石墨烯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探讨了导热填料的含量、复合材料样品厚度等对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样品厚度为0.8 mm,GNP质量分数为8%,Al_(2)O_(3)质量分数为50%时,复合材料面内热导率可达12.058 W/(m·K),面外热导率可达5.097 W/(m·K)。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柔性,添加GNP和Al_(2)O_(3)后,断裂伸长率均超过120%,最高可达171.68%。另外,在GNP质量分数为5%,Al_(2)O_(3)质量分数为50%时,当调节复合材料厚度为2 mm时,其击穿电压能够达到3.5 kV,满足一定的绝缘性能要求;此时面内热导率为1.979 W/(m·K),面外热导率为1.231W/(m·K)。与传统共混浇铸制备的硅橡胶片相比,该策略能够形成互联导热网络以获得高导热性能硅橡胶片,在大功率电子器件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界面材料 硅橡胶 石墨烯 氧化铝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