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诺氟沙星插层镁铝水滑石新型药物-无机复合材料的超分子结构、热稳定性和缓释性能 被引量:38
1
作者 倪哲明 夏盛杰 +3 位作者 王力耕 邢方方 潘国祥 胡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14-1219,共6页
采用共沉淀和离子交换方法将抗生素类药物诺氟沙星(Nor)插入到Mg-Al-LDHs层间,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药物-无机复合材料.借助XRD,FTIR,UV-Vis,TG-DTA和ICP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or-阴离子可取代层间的NO3-,组装得到晶体结构良好... 采用共沉淀和离子交换方法将抗生素类药物诺氟沙星(Nor)插入到Mg-Al-LDHs层间,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药物-无机复合材料.借助XRD,FTIR,UV-Vis,TG-DTA和ICP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or-阴离子可取代层间的NO3-,组装得到晶体结构良好的Nor-LDHs.XRD表征得到Nor-LDHs的层间距为1·29~1·33nm,并与根据PM3半经验分子轨道法优化计算得到的Nor-三维尺寸进行比较,推测客体Nor-是沿短轴方向以单层垂直交替的方式排布于层间,与主体层板通过氢键与静电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该超分子结构诺氟沙星-水滑石复合材料与诺氟沙星相比,其热稳定性、耐酸性及缓释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缓释实验数据符合Bhaskar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滑石 诺氟沙星 药物-无机复合材料 热稳定性 缓释
下载PDF
金红石相TiO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6
2
作者 甘永平 秦怀鹏 +3 位作者 黄辉 陶新永 方俊武 张文魁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3-410,共8页
以鳞片石墨为原料,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异丙醇钛为钛源经一步水热法制备得到金红石相TiO_2-石墨烯复合材料(rGO-TiO_2),考察了氧化石墨烯用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透射电镜... 以鳞片石墨为原料,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以异丙醇钛为钛源经一步水热法制备得到金红石相TiO_2-石墨烯复合材料(rGO-TiO_2),考察了氧化石墨烯用量对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拉曼光谱,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PL)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TiO_2为针簇状结构的金红石相,与石墨烯能够均匀复合;与纯金红石相TiO_2相比,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紫外光F对罗丹明B以及可见光下对甲基橙光降解效果.当氧化石墨烯浓度为0.5 mg·mL^(-1)时,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rGO-TiO_2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TiO2 石墨烯 水热法 光催化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化学交联聚乙烯醇改性纤维素碱性阴离子交换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玲玲 丁蕾 +2 位作者 徐莉 乔锦丽 盛嘉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65-2670,共6页
高稳定性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已成为碱性固体电解质膜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聚乙烯醇化学交联改性制备出了季铵化羟乙基乙氧基纤维素碱性阴离子交换膜(PVA/QHECE).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热重(TG)分析、交流(AC)阻抗... 高稳定性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已成为碱性固体电解质膜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聚乙烯醇化学交联改性制备出了季铵化羟乙基乙氧基纤维素碱性阴离子交换膜(PVA/QHECE).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热重(TG)分析、交流(AC)阻抗等方法考察了复合膜的分子结构、热稳定性、耐碱稳定性及离子电导率等性能.详尽考察了交联时间、交联剂含量、聚合物组成对成膜力学强度、含水率以及OH^-电导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交联时间的增加,膜的溶胀率降低,力学强度随之增强,而离子电导率随膜含水率的降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室温下OH^-的电导率在3.26×10^(-4)-4.44×10^(-4)S·cm^(-1)范围内变化.热重分析结果显示:掺入42.9%的QHECE时,膜的热分解温度达260℃.此外,将PVA/QHECE膜在6 mol·L^(-4) KOH浓碱溶液中80℃浸渍处理168 h,膜的电导率从4.90×10^(-4)S·cm^(-1)提高到9.68×10^(-4)S·cm^(-1),而膜的外观和力学强度以及含水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一结果表明该膜具有很好的耐碱化学稳定性,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碱性燃料电池用离子交换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 聚乙烯醇 季铵化羟乙基乙氧基纤维素 共混化学交联 OH-电导率 耐碱稳定性
下载PDF
谷氨酸柱撑Zn/Al水滑石超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及缓释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根庭 张峰 +2 位作者 李丹 王力耕 倪哲明 《硅酸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546-1550,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实现了谷氨酸柱撑水滑石层状材料的Zn/Al氢氧化物插层组装,得到结构完整且晶相单一的超分子结构。使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及热重-差热分析表征了超分子层状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谷氨酸成功地插入水滑石层间... 采用共沉淀法实现了谷氨酸柱撑水滑石层状材料的Zn/Al氢氧化物插层组装,得到结构完整且晶相单一的超分子结构。使用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及热重-差热分析表征了超分子层状材料的结构。结果表明:谷氨酸成功地插入水滑石层间.得到的材料层状结构完好,层间距从0.86nm增至1.32nm,谷氨酸的分解温度由247~249℃升高到了334℃。此外,结合表征结果建立了谷氨酸柱撑水滑石层状材料的超分子结构模型,并研究了谷氨酸插层水滑石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滑石 谷氨酸 柱撑 超分子结构 缓释
下载PDF
碳化钨/碳化二钨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国华 陈丹 +2 位作者 郑翔 谢伟淼 程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077-2083,共7页
以偏钨酸铵为钨源,铁黄(FeOOH)为载体,将表面包覆法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碳化钨(WC)/碳化二钨(W2C)纳米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等手段对不同阶段样品... 以偏钨酸铵为钨源,铁黄(FeOOH)为载体,将表面包覆法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碳化钨(WC)/碳化二钨(W2C)纳米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等手段对不同阶段样品的晶相、形貌、微结构和化学组成等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负载体经煅烧后,载体及包裹层的物相均发生了变化,形貌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经盐酸处理及还原碳化后,样品由WC和W2C纳米颗粒组成,并构成了以W2C为壳,以WC为核的典型核壳结构;结合表征结果对核壳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采用三电极体系循环伏安法测试了样品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颗粒状碳化钨和介孔空心球状碳化钨相比,样品的电催化活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W2C与WC构成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后,其电化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提升,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是提高碳化钨催化材料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碳化二钨 纳米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电催化活性
下载PDF
纳米Pb(PbO)/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H_2SO_4电解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6
6
作者 高云芳 宋云龙 +1 位作者 任冬雷 王艳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通过对活性炭依次进行Pb(II)吸附、PbO沉积、还原分解等处理,制备了nano—Pb(PbO)/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XRD、EDS、S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物相及微观结构表征,结果发现,纳米级Pb、PbO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活性炭表面。将该复合材料制... 通过对活性炭依次进行Pb(II)吸附、PbO沉积、还原分解等处理,制备了nano—Pb(PbO)/活性炭复合材料。采用XRD、EDS、S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物相及微观结构表征,结果发现,纳米级Pb、PbO颗粒均匀地分布在活性炭表面。将该复合材料制备成电极,置于H2S04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结果表明,nano—eb(PbO)/活性炭具有较高的析氢过电位、良好的导电性,并能提供一定的氧化还原电流,且非法拉第比容量损失较小。在铅酸电池负极铅膏中添加5wt%的nano.eb(PbO)/活性炭制备成相应铅炭超级电池,在电池放电至60%荷电状态(SOC)时进行高倍率循环实验,结果发现,其循环寿命相比于普通铅酸蓄电池提高了4~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Nano—Pb 复合材料 析氢 超级电池
下载PDF
化学机械法制备叶蜡石基复合钛白粉体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严俊 董楠 +2 位作者 方伟 邵佳明 盛嘉伟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19,共3页
以叶腊石微粉为基核材料、金红石型钛白粉为包覆基质,利用内核化学表面改性与机械研磨的协同效应,实现叶腊石/钛白粉的核壳包覆结构,进而得到新型的复合钛白粉体。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能量分析光谱(EDX)﹑白度及遮盖力测试结果表明... 以叶腊石微粉为基核材料、金红石型钛白粉为包覆基质,利用内核化学表面改性与机械研磨的协同效应,实现叶腊石/钛白粉的核壳包覆结构,进而得到新型的复合钛白粉体。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能量分析光谱(EDX)﹑白度及遮盖力测试结果表明:钛白粉与叶腊石基质达到较好的包覆,复合粉体可实现颜料级钛白粉的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腊石 酸洗 化学机械法 核壳结构 复合钛白粉
下载PDF
PA6/PP复合材料吸水性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孙莉 钟明强 徐斌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95-97,101,共4页
尼龙6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由于自身的吸水性而限制了其应用。本工作采用多单体接枝增容聚合物共混新技术,利用烯烃类聚合物自身的润滑性、以及耐吸水性,通过与尼龙6复合来改善尼龙6的吸水性和摩擦磨损性能。将自制的PP-g-(MAH-co-St),PP-g... 尼龙6具有良好的耐磨性,由于自身的吸水性而限制了其应用。本工作采用多单体接枝增容聚合物共混新技术,利用烯烃类聚合物自身的润滑性、以及耐吸水性,通过与尼龙6复合来改善尼龙6的吸水性和摩擦磨损性能。将自制的PP-g-(MAH-co-St),PP-g-(GMA-co-St)和PP-g-(MMA-co-St)三种相容剂添加到PA6/PP共混物中,熔融挤出造粒,注塑成型,制得PA6/PP为80/20的不同相容剂增容的聚合物共混物。研究了不同相容剂对PA6/PP共混合金吸水性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的三种相容剂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PA6/PP共混材料的吸水性。其中,PP-g-(GMA-co-St))对PA6/PP共混体系增容、耐水性及耐磨性改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龙6 聚丙烯 共混 吸水性 摩擦磨损
下载PDF
NiO/AC非对称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叶晓丹 胡建冠 +2 位作者 杨倩 郑遗凡 黄宛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0-256,共7页
以硫酸镍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出氧化镍纳米颗粒,分别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物理吸附仪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镍的物相、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和... 以硫酸镍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出氧化镍纳米颗粒,分别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A)、物理吸附仪等测试手段对纳米氧化镍的物相、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纳米氧化镍为球形多孔颗粒,直径大约为200 nm。其中在300℃下热处理得到的氧化镍比表面积最大,为132 m2/g,平均孔径为7.3 nm。将其作为正极,活性炭作为负极,组装成非对称电容器,结果表明非对称电容器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25 m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1039 F/g,充放电效率高达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氧化镍 化学沉积 非对称电容器 活性炭
下载PDF
Inconel718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及基于电化学方法的腐蚀评价综述 被引量:12
10
作者 葛锋 王春光 +3 位作者 张玉碧 何璧 李念 王东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2-106,共5页
综述了Inconel718合金抗均匀腐蚀、应力腐蚀、电偶腐蚀、热腐蚀、氢脆等常见耐腐蚀性能,指出了In-conel718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了Inconel718合金具有优良耐腐蚀性能的原因。结合实例介绍了5种主要的电化学方法在评... 综述了Inconel718合金抗均匀腐蚀、应力腐蚀、电偶腐蚀、热腐蚀、氢脆等常见耐腐蚀性能,指出了In-conel718合金耐腐蚀性能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了Inconel718合金具有优良耐腐蚀性能的原因。结合实例介绍了5种主要的电化学方法在评价同类镍基合金耐腐蚀性能方面的应用和原理,总结了不同电化学方法的主要研究目的,提出运用其他表征手段结合电化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思路。最后展望了高温高压湿H2S腐蚀环境下In-conel718合金的腐蚀机理和电化学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NEL718合金 耐腐蚀性能电 化学方法
下载PDF
大通量高效DJ系列塔板的研究以及在乙烯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姚克俭 章渊昶 +1 位作者 王良华 胡松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52-56,共5页
新型高效大通量DJ系列塔板采用矩形悬挂式降液管,处理能力可比一般塔板高30%~50%.通过在受液区增设导流装置、防冲击漏液装置,采用新型固定阀作为鼓泡元件以及在塔板下方复合填料等措施,改善板上液流分布,减少冲击漏液量和雾沫夹带量,... 新型高效大通量DJ系列塔板采用矩形悬挂式降液管,处理能力可比一般塔板高30%~50%.通过在受液区增设导流装置、防冲击漏液装置,采用新型固定阀作为鼓泡元件以及在塔板下方复合填料等措施,改善板上液流分布,减少冲击漏液量和雾沫夹带量,从而大大提高塔板效率,增大操作弹性.DJ系列塔板的效率与浮阀塔板相当,在改造中可一对一代换普通浮阀塔板实现扩能25%以上.DJ塔板在天津乙烯、广州乙烯、抚顺乙烯、独山子乙烯以及兰州乙烯中获得了成功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J塔板 悬挂式降液管 塔板效率 乙烯工业应用
下载PDF
微纳结构超疏水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唐谊平 徐幸 +1 位作者 曹华珍 郑国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1-64,74,共5页
综述了超疏水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聚合物和金属基两类主要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制备具有各种特殊功能性的超疏水材料如定向疏水材料、超双疏材料等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微纳结构 超疏水 制备技术
下载PDF
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唐伟 王旭 蔡晓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21,共3页
概述了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的应用开发背景,从理论上阐述了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及导热理论模型。综述了国内外聚合物基导热复合材料研究开发状况,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聚合物 复合材料 导热机理 理论模型
下载PDF
浙江不同稻区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比较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兴国 许琴芳 +5 位作者 朱金文 刘蕊 王赛荣 刘亚光 陆强 王国荣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2-58,共7页
采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5个稻区(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和湖州)稻田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不同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所采集的88种耳叶水苋生物型中,有96.6%已对苄嘧磺隆产生了抗性,... 采用琼脂法测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5个稻区(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和湖州)稻田耳叶水苋Ammannia arenaria不同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所采集的88种耳叶水苋生物型中,有96.6%已对苄嘧磺隆产生了抗性,其中,低抗(3<抗性指数RI≤10)、中抗(10<RI≤50)和高抗(RI>50)的生物型分别占总数的22.7%、53.4%和20.5%。宁波NB0143-01和绍兴SX077生物型对苄嘧磺隆的RI值分别高达124.4和120.4。5个稻区中,绍兴地区耳叶水苋的抗性水平最高,平均RI值为53.1;宁波次之,平均RI值为35.1;湖州、杭州和嘉兴地区的抗性水平相对较低,平均RI值分别为24.1、19.9和18.7。表明稻田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程度较高,且在宁绍平原和杭嘉湖平原稻区已普遍出现抗性。其中在宁绍平原苄嘧磺隆对耳叶水苋的选择压较大,长期连续用药可能是该地区抗性水平高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原因。这是有关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抗性种群分布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耳叶水苋 苄嘧磺隆 抗药性
下载PDF
二氧化钛与碳化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仙超 陈丹 +1 位作者 施斌斌 李国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63-2871,共9页
以市售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载体,六氯化钨为钨源,将浸渍法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制备了核壳结构碳化钨(WC)/TiO2纳米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扫描透射成像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等手段对样品晶相、形貌、微... 以市售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载体,六氯化钨为钨源,将浸渍法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相结合制备了核壳结构碳化钨(WC)/TiO2纳米复合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扫描透射成像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等手段对样品晶相、形貌、微结构和化学组成等特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的晶相由金红石型TiO2、Ti4O7、WC、W2C和WxC构成,钨碳化物负载于钛氧化物外表面,构成比较典型的核壳结构.采用三电极体系和循环伏安法测试了样品在碱性溶液中对甲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相比于纯碳化钨和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电催化活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样品电催化活性的提升与前驱体钨钛摩尔比、还原碳化时间、核壳结构壳层的完整性和晶相组成以及核壳结构中二氧化钛和碳化钨之间的协同效应有关.这说明金红石是能够提升碳化钨电催化氧化活性的载体材料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二氧化钛 纳米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电催化活性
下载PDF
WC/天然沸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催化活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姚国新 施斌斌 +1 位作者 李国华 郑遗凡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7-1322,共6页
以天然沸石为载体,偏钨酸铵为钨源,将机械化学法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结合,制备了碳化钨与天然沸石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首先对天然沸石进行预处理,然后按硅钨摩尔比为2:1配置偏钨酸铵与沸石混合物,经机械球磨得到三氧化钨与沸石复... 以天然沸石为载体,偏钨酸铵为钨源,将机械化学法与原位还原碳化技术结合,制备了碳化钨与天然沸石的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首先对天然沸石进行预处理,然后按硅钨摩尔比为2:1配置偏钨酸铵与沸石混合物,经机械球磨得到三氧化钨与沸石复合前驱体,再将前驱体在管式炉内1173K温度下,在CH4与H2混合气氛中还原碳化即得碳化钨与沸石的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量散射谱(EDS)分别对样品的晶相、形貌、微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主要由一碳化钨、碳化二钨、石英、丝光沸石、斜发沸石等物相组成.其中,一碳化钨晶粒约为30nm,碳化二钨的晶粒约为20nm.应用粉末微电极测试了样品在中性溶液中对对硝基苯酚的电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中性溶液中样品对对硝基苯酚电催化活性优于介孔空心球状碳化钨,样品的电还原催化活性与其WC的质量分数和WC与W2C的质量比相关.碳化钨与沸石构成复合材料后,两者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钨 天然沸石 纳米复合材料 电催化活性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以木质素为碳源的介孔NiO/C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在超级电容器中的运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枫 姚宏斐 +2 位作者 周文菁 杨晋涛 钟明强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1,30,共7页
以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Ni(NO3)2·6H2O为Ni源,低分子量的戊二醛和木质素为碳源,KOH为扩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以无定形碳或者聚合物为骨架的具有高分散性的NiO纳米粒子。通过XRD,TEM和BET表征其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 以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Ni(NO3)2·6H2O为Ni源,低分子量的戊二醛和木质素为碳源,KOH为扩孔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以无定形碳或者聚合物为骨架的具有高分散性的NiO纳米粒子。通过XRD,TEM和BET表征其结构和形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纯的NiO纳米粒子被无定形碳包围,BET比表面积最高为802 m2/g并且具有窄的孔径分布。通过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来表征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电容和在1000次循环中具有很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 A/g到10 A/g的恒流充放电实验中,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保持率为90%。因此,介孔NiO/C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做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木质素 多孔碳 介孔NiOC
下载PDF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 被引量:6
18
作者 阮文祥 王建黎 +2 位作者 计建炳 姚克俭 俞晓梅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4-29,共6页
热致相分离是一种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初始浓度、聚合物分子量、稀释剂、冷却速率、萃取剂、聚合物密度等因素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影响,并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新型微孔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 热致相分离是一种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有效方法。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初始浓度、聚合物分子量、稀释剂、冷却速率、萃取剂、聚合物密度等因素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聚合物微孔材料的影响,并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新型微孔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材料 热致相分离 进展
下载PDF
介孔铁铝/蒙脱土复合材料:解离柱撑制备、结构及催化羟基化性能(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春晖 童东绅 +3 位作者 葛忠华 李杰 罗锡平 李小年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7-624,共8页
利用极稀悬浮液中蒙脱土的解离作用并结合柱化技术过程,制备了介孔结构的铝铁/蒙脱土复合材料(Fe-Al/mmt);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氮等温吸脱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及苯酚催化羟基化反应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 利用极稀悬浮液中蒙脱土的解离作用并结合柱化技术过程,制备了介孔结构的铝铁/蒙脱土复合材料(Fe-Al/mmt);并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氮等温吸脱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及苯酚催化羟基化反应表征了其结构和性能。结果显示,铁铝聚合前驱液中铁/铝比影响复合材料中蒙脱土的解离程度,且仅当低铁/铝比时(即Fe/(Fe+Al)物质的量的比介于0.05-0.3),嵌入解离的蒙脱土片层间的混合铁铝物种呈现能耐温350℃的热稳定性;氮等温吸脱附分析反映出这种解离的蒙脱土堆积结构呈现介孔特征,孔径分布窄,介于2.0-2.3nm;红外分析表明材料表面具有L酸和B酸位,并且L酸位量与嵌入解离的蒙脱土结构中的混合铁铝物种相关;由于结构中混合铁铝物种的存在及相应的Si-O→Fe、Al-O→Fe间的电子跃迁,Fe-Al/mmt材料在紫外区呈现宽泛的能量吸收特征。这些结果说明,由于混合铁铝物种嵌入于解离的蒙脱土片层堆积结构中,形成了“卡片屋”式介孔结构。实验条件下,Fe/(Fe+Al)物质的量的比为0.3的Fe-Al/mmt呈现较佳的催化羟基化性能,苯酚转化率为36.7%,二酚产物选择性32.3%;并且初步表明铝掺杂后,通过铁铝比和表面酸性的调整,材料的部分选择氧化性能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脱土 解离结构 介孔复合材料 柱化剂 苯酚羟基反应
下载PDF
不同官能度单体对丙烯酸酯紫外光固化材料表面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骆燕 王德海 蔡延庆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288,共6页
考察了不同种类单体稀释剂及其用量对紫外光固化涂膜表面能的影响。对固化材料进行表面能测定,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tenuatedtotalreflectance–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ATR-FTIR)表征。结果表明:固化层表... 考察了不同种类单体稀释剂及其用量对紫外光固化涂膜表面能的影响。对固化材料进行表面能测定,用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tenuatedtotalreflectance–Fouriertransforminfraredspectroscopy,ATR-FTIR)表征。结果表明:固化层表面能与组分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几种三官能团单体中,含有9-乙氧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thoxylated(9)trimethylolpropanetriacrylate,9EOTMPTA)的固化膜表面能最大,含丙氧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Propoxylated(3)trimethylolpropanetriacrylate,POTMPTA)的最小。9EOTMPTA分子中所含的醚键较多,而POTMPTA分子中甲基含量较多。ATR-FTIR分析也表明:含有9EOTMTPA的固化膜表面的醚键含量要多于含有POTMPTA的固化膜。固化膜的表面能还与所含单体自身的表面张力成正比关系,单体表面张力越大,其固化膜表面能也越大,反之亦然。随着体系中三官能团单体TMPTA、POTMPTA和9EOTMOTA用量的增加,固化膜的表面能下降。双官能团单体HDDA和TPGDA的加入使固化膜的表面能比只含三官能团单体时的材料表面能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 表面能 极性 官能团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