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兰花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测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登奇 孙亚天 +1 位作者 黄建颖 宋亦超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6-1271,共6页
为探究西兰花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具体含量,以西兰花叶为原材料,对西兰花叶中萝卜硫素、总酚、总黄酮、总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兰花废弃叶中萝卜硫素含量为92.50μg·g^-1DW,总酚含量为3.15 mg·g^-1... 为探究西兰花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具体含量,以西兰花叶为原材料,对西兰花叶中萝卜硫素、总酚、总黄酮、总蛋白质的含量和组成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兰花废弃叶中萝卜硫素含量为92.50μg·g^-1DW,总酚含量为3.15 mg·g^-1DW,总黄酮含量为2.48 mg·g^-1DW,总蛋白质含量为89.38 mg·g^-1 DW,蛋白质组成中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所占比例最大。本研究明确了西兰花叶片中4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具体含量,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西兰花废弃物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叶 生物活性成分 萝卜硫素 总酚 总黄酮 总蛋白
下载PDF
柠檬酸和乙酸对致腐假单胞菌的抗生物被膜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姜春新 王雅莹 +3 位作者 洪小利 李春柳 张蕾 朱军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7,共8页
为探究有机酸对食品中致腐假单胞菌抗生物被膜活性,本试验测定了柠檬酸(CA)和乙酸(AA)对荧光及隆德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生物被膜抑制能力,通过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和显微镜观察等分析亚抑菌浓度有机酸处理对2种假单胞菌的... 为探究有机酸对食品中致腐假单胞菌抗生物被膜活性,本试验测定了柠檬酸(CA)和乙酸(AA)对荧光及隆德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生物被膜抑制能力,通过结晶紫法、苯酚-硫酸法和显微镜观察等分析亚抑菌浓度有机酸处理对2种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胞外多糖(EPS)和被膜结构变化及菌体运动性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和AA对荧光假单胞菌的MIC分别为2.1和1.0 mg·mL^(-1)。2种有机酸添加浓度为1/4 MIC、1/2 MIC时能显著降低荧光和隆德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和EPS分泌量,其中,1/2 MIC CA和1/2 MIC AA处理下生物被膜形成分别减少53.00%和52.19%,EPS分泌量分别降低54.43%和57.85%。光学和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发现,假单胞菌在亚抑菌浓度有机酸处理下粘附菌量明显降低,被膜变薄,被膜内死细菌增加,其中荧光假单胞菌成熟被膜为50.0μm,而1/2 MIC AA和1/2 MIC CA处理下仅为9.8和10.2μm,且菌体群集和泳动性变得微弱,尤其是AA处理。假单胞菌的蛋白酶活性在弱有机酸作用下显著下降,其酶活性降低22.21%~34.10%。综上表明,亚抑菌浓度CA和AA具有良好的抗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性,其中AA的抑制作用更强。本研究为有机酸应用于生鲜食品保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乙酸 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蛋白酶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孙亚天 程志先 +2 位作者 李果 黄建颖 李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23-731,共9页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的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选取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体系为试验对象,采用荧光光谱法(FS)、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CS对SPI有荧光猝灭作用,...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的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选取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体系为试验对象,采用荧光光谱法(FS)、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CS对SPI有荧光猝灭作用,且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25℃和35℃下的静态猝灭常数分别为0.45×103L·mol-1和0.26×103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8和1.27;CS与SPI相互作用过程中焓变值(ΔH)<0、焓变值(ΔS)<0,说明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此外,CS的加入均未改变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峰位,表明CS未改变SPI的分子结构,SPI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周围的微环境没有明显改变。红外光谱研究中SPI的1 653 cm-1和1 532 cm-1吸收峰以及CS的1 587 cm-1吸收峰消失,表明SPI与CS之间还存在静电相互作用力。本研究结果为蛋白质和多糖在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相互作用 光谱法
下载PDF
壳聚糖基碳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及其对过氧化氢的荧光检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满华盛 吕霞敏 黄建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7-1153,共7页
为制备可用于分析过氧化氢(H_(2)O_(2))的荧光传感器,本研究利用壳聚糖与DL-酒石酸为反应前体,水热处理制备了新型氮掺碳量子点(CDs),能够高效、简便地检测食品中的H_(2)O_(2)含量;并采用透射电镜(TE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 为制备可用于分析过氧化氢(H_(2)O_(2))的荧光传感器,本研究利用壳聚糖与DL-酒石酸为反应前体,水热处理制备了新型氮掺碳量子点(CDs),能够高效、简便地检测食品中的H_(2)O_(2)含量;并采用透射电镜(TE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CDs的荧光量子产率约为5.22%,粒径约为20 nm,而且具有石墨烯结构,其表面也含有较丰富的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功能性官能团。此外,Fe^(3+)可以猝灭CDs溶液的荧光,而Fe^(2+)几乎不影响;按照CDs与Fe^(3+)混合后荧光几乎消失时的浓度配比,将Fe^(3+)替换成同等浓度Fe^(2+)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_(2)O_(2),快速混均后测量其在320 nm激发光下的荧光发射图谱,绘制标准曲线,H_(2)O_(2)浓度在0~60μmol·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约为0.9900,检测限约为0.65μmol·L^(-1)。本研究结果为快速检测食品中的H_(2)O_(2)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碳量子点 制备 表征 过氧化氢 荧光检测
下载PDF
壳聚糖浸泡对黑豆芽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郭世豪 杨睿 +2 位作者 修丽丽 黄建颖 毕丽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47-2154,共8页
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浸泡对黑豆芽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测定经浸泡处理的黑豆芽的下胚轴长和鲜重,并利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壳聚糖浸泡处理可增加黑豆芽下胚轴长度和鲜重,并影响其生物活性物质... 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浸泡对黑豆芽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测定经浸泡处理的黑豆芽的下胚轴长和鲜重,并利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壳聚糖浸泡处理可增加黑豆芽下胚轴长度和鲜重,并影响其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当壳聚糖浓度为0.1%、0.4%和0.8%时,壳聚糖对黑豆芽的生长促进效果较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黑豆芽发芽第3天时,0.4%壳聚糖处理组的豆芽下胚轴长、鲜重增加显著;黑豆芽中总抗坏血酸含量增加幅度和植酸含量降低幅度最大,且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其含量分别为63.45、5.08、8.95 mg·g^(-1)。本研究结果为利用壳聚糖生产低成本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豆 壳聚糖 发芽 产量 生物活性物质
下载PDF
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非酶标记免疫传感器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被引量:4
6
作者 马骏爽 窦文超 赵广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6-291,共6页
为构建用于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的非酶标记免疫传感器,本研究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为基板固定的Au NPs作为电化学标记,以免疫磁性纳米微球(IMNPS)为捕获探针。以修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体(Anti-L.monocytogen... 为构建用于快速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的非酶标记免疫传感器,本研究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为基板固定的Au NPs作为电化学标记,以免疫磁性纳米微球(IMNPS)为捕获探针。以修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抗体(Anti-L.monocytogenes)的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金(r GO/Au NPs)作为非酶标记物与富集L.monocytogenes的IMNPS形成夹心结构,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将夹心结构复合物吸附在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表面,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分析。该免疫传感器检测L.monocytogenes的DPV响应信号在10~3 cfu/m L^10~9 cfu/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933x-0.01996,R^2=0.99367,检出限为1.8×10~4 cfu/mL(S/N=3),即在检测3μL的检测样品中54 cfu的L.monocytogenes即可被检出。本研究所制备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成本低,操作简便,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性纳米微球 纳米金 氧化石墨烯 免疫传感器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下载PDF
便携式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快速检测致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燕 窦文超 赵广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80-785,共6页
为探索基于便携式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对致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可行性,本研究选择和制备了适用于该检测系统,并具有对目标菌严格选择性的培养基,优化培养物中葡萄糖(Glc)初始浓度、培养检测时间、p H... 为探索基于便携式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对致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可行性,本研究选择和制备了适用于该检测系统,并具有对目标菌严格选择性的培养基,优化培养物中葡萄糖(Glc)初始浓度、培养检测时间、p H值和温度等参数,依据培养前后培养物中Glc含量差值的变化直接对新鲜牛乳样品中的目标菌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对6 h培养物进行检测时,即可获得Glc消耗量与培养物中S.aureus浓度的对应线性关系,实现对菌液浓度为103cfu/m L^107cfu/m L培养物的初步快速检测,最低检出限为2.6×102cfu/m L;对不能获得判别结果的培养物需要继续培养至24 h时再测定,即可实现对菌液浓度为101cfu/m L^102cfu/m L培养物的检测;对照国标方法确定标准曲线并进行验证试验;特异性和抗干扰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抗其他细菌污染干扰的特性。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直接检测牛的新鲜乳样,具有简便、经济、快速及灵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我国中、小型奶牛场和基层兽医站提供了一种初步快速检测致奶牛乳腺炎S.aureus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 奶牛乳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壳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复合物乳化性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邱苗 李果 +1 位作者 王向阳 黄建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4-961,共8页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的研究乳化性质,本试验以牛血清白蛋白(BSA)-水溶性壳聚糖(WCS)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电位粒径分析、乳液储藏稳定性观察等方法研究在微观环境下蛋白质与多...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的研究乳化性质,本试验以牛血清白蛋白(BSA)-水溶性壳聚糖(WCS)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电位粒径分析、乳液储藏稳定性观察等方法研究在微观环境下蛋白质与多糖的相互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探究两者对水包油型乳液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糖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随着p H值和BSA/WCS复合比的变化而不同,混合溶液的紫外吸收峰和荧光发射峰发生偏移,且当复合比小于1∶2时发生荧光淬灭。混合溶液的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测定结果表明,BSA与WCS之间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且该复合物的电荷性质、尺寸大小具有pH值和复合比依赖性。研究混合溶液乳化性发现,当pH值为3. 0、4. 0、复合比为4∶1~1∶1时,形成的乳液液滴粒径较小,性质稳定;当pH值大于5. 0时,乳液液滴粒径大,出现相分离、乳液高度不稳定现象。本研究为设计具有可预测稳定性或刺激响应性的乳液配方及新型功能特性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壳聚糖 相互作用 乳液
下载PDF
吡啶壳聚糖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孙志敏 陈群超 +1 位作者 黄建颖 李昂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5-303,共9页
为研究吡啶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将吡啶小分子基团经化学接枝合成吡啶壳聚糖,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测定其取代度、水溶性、毒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吡啶成功接枝至壳聚糖,得到水... 为研究吡啶壳聚糖的抗氧化活性,将吡啶小分子基团经化学接枝合成吡啶壳聚糖,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测定其取代度、水溶性、毒性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吡啶成功接枝至壳聚糖,得到水溶性较好、取代度为0.66的吡啶壳聚糖,属实际无毒;以水溶性壳聚糖为对照,吡啶壳聚糖对·OH、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均有提高;在β-胡萝卜素漂白体系中,吡啶壳聚糖的IC50为0.9 mg·m L-1,当其浓度为1.8 mg·m L-1时,对亚油酸氧化的抑制率为60.7%,优于对照组(27.5%)。本研究为壳聚糖在食品添加剂、自由基清除剂等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清除能力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复合物的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云波 程志先 黄建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1179,共9页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法、电位分析、粒径分析、黏度测定及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两者间的复合物形成状态、机理以及复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3.0... 为探究蛋白质与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壳聚糖(CS)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法、电位分析、粒径分析、黏度测定及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两者间的复合物形成状态、机理以及复合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结果表明,当pH值为3.0时,不同复合比对SPI-CS复合溶液的浊度影响不大;当CS浓度大于SPI浓度且SPI/CS复合比为1∶30时,复合溶液的粒径分布出现明显的两个峰,电位值变化不大,且两者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力微弱,几乎无热量变化。当pH值为6.0时,SPI-CS复合溶液浊度值升高,并在SPI/CS复合比为1∶10时CS达到饱和,此时复合溶液的电位值由原来的负值变为正值,两者间由于静电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使得平均粒径分布明显增大;等温滴定量热法研究结果表明,SPI和CS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放热反应(ΔH<0)。本研究为蛋白质和多糖在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复合物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快速检测鸡白痢沙门氏菌4种免疫传感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骏爽 王丹 +2 位作者 窦文超 陈妍 赵广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19-724,共6页
为改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因电极修饰均一性和牢固性难以掌控等导致重现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问题,本研究以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为检测对象,选用丝网印刷电极(SPCE)为支持电极;通过电沉积方法修饰不同材料,包括氧化石墨烯(GO)、纳米金(... 为改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因电极修饰均一性和牢固性难以掌控等导致重现性和准确性较差的问题,本研究以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为检测对象,选用丝网印刷电极(SPCE)为支持电极;通过电沉积方法修饰不同材料,包括氧化石墨烯(GO)、纳米金(AuNPs)、离子液体(ILs),按不同组合修饰电极;进而结合酶标抗体制成快速检测致病菌的4种免疫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检测电化学响应信号;分别进行电极均一性、牢固性、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对比试验,综合检测结果进行择优筛选。结果表明,AuNPs和ILs对免疫传感器的各项性能特别是重现性和准确性的改善作用明显,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本研究可成为开发快速检测其它致病菌免疫传染器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鸡白痢沙门氏菌 氧化石墨烯 纳米金 离子液体
下载PDF
预处理加工对西兰花茎叶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世豪 吕霞敏 黄建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7-1355,共9页
为研究热烫、冻融、超声3种预处理方式对西兰花茎叶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试验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仪对不同预处理加工后的西兰花茎叶制成的西兰花茎叶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西兰花茎叶汁的主要异味成分为己醛... 为研究热烫、冻融、超声3种预处理方式对西兰花茎叶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本试验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仪对不同预处理加工后的西兰花茎叶制成的西兰花茎叶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西兰花茎叶汁的主要异味成分为己醛、庚醛、壬醛、(E)-2-己烯醛、(E,E)-2,4-庚二烯醛、1-戊醇、1-辛醇、1-己醇、(E)-3-己烯-1-醇、甲硫醇、2-乙基噻吩、硫氰酸甲酯、二甲基二硫醚、β-紫罗酮、6-甲基-5-庚烯-2-酮。与超声预处理相比,热烫和冻融处理可以较好地降低西兰花茎叶汁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与未进行预处理的对照组相比,热烫处理的西兰花茎叶汁中虽然检出了甲硫醇和二甲基二硫醚,但醛类含量减少,酯类含量增加,此外,与冻融处理相比,热烫硫化物含量更低。本研究为西兰花茎叶的果蔬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兰花茎叶 西兰花茎叶汁 挥发性成分 风味
下载PDF
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GM)即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血浆凝固酶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浩然 窦文超 赵广英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12-1919,共8页
建立基于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ersonal glucose meter,PGM)的血浆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S.aureus)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方法,将定量和血浆凝固酶试验合并为一步完成,达到快速、简便、... 建立基于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personal glucose meter,PGM)的血浆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S.aureus)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方法,将定量和血浆凝固酶试验合并为一步完成,达到快速、简便、经济和准确的目的,便于推广应用。通过优化配方得到一种专用于PGM检测的Baird Parker-BHI-Glu混合培养基,并建立一套标准的检测方法;同时从自然界中分离纯化多株野生S.aureus;用加标回收法验证该方法与国标法在定量和血浆凝固酶试验上的符合程度,确定其可行性。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设计优化了PGM即时检测血浆凝固酶阳性S.aureus的专用培养基,建立了检测标准方法,并制作了标准曲线,检测限为5.9×10^0CFU/mL,加标样品检出率及血浆凝固酶阳性样品检出率分别为100.00%和96.55%,检测时间不超过24h,为实际应用与商品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用葡萄糖传感器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浆凝固酶 即时检测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