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社会组织民俗研究课题与方法浅议 被引量:3
1
作者 彭伟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3期92-100,共9页
以社会,即某个人类集团本身作为学术观照对象的研究在中国民俗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在日本民俗学中,民俗学独有的社会研究是以传承母体论的方式展开的,并由此实现了从柳田方法论向区域民俗学的转向。日本民俗学从创立伊始就确立了历史取... 以社会,即某个人类集团本身作为学术观照对象的研究在中国民俗学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在日本民俗学中,民俗学独有的社会研究是以传承母体论的方式展开的,并由此实现了从柳田方法论向区域民俗学的转向。日本民俗学从创立伊始就确立了历史取向,传承母体论也是在此取向下设置的研究框架,继承和完成了历史民俗学的方法论建构。中国民俗学创立之时,顾颉刚的方法也具有相似的学术取向,但未得到有效继承。柳田以来的历史民俗学,无论在视角上还是方法上,与社会史都有相当高度的一致性。可以说,历史民俗学就是作为新的历史学的社会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的民俗 历史民俗学 社会史
下载PDF
从具象到抽象,从市井到民族--民俗元素在黄飞鸿电影中的记忆建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彭伟文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7,共11页
黄飞鸿电影系列中的民俗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动而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的文化认同。1950与6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围绕着市井武师黄飞鸿有大量具体而精确的民俗描写,体现了制作者和... 黄飞鸿电影系列中的民俗元素,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变动而经历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变化,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的文化认同。1950与60年代的早期作品中,围绕着市井武师黄飞鸿有大量具体而精确的民俗描写,体现了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文化默契;1970年代,随着香港文化的形成,建立在广东文化基础上的民俗从黄飞鸿电影中消失;1990年代后制作的黄飞鸿电影则将民俗抽象化,消解了黄飞鸿与乡土的文化联系,使其实现了从市井武师到民族英雄的转化,完成了记忆的重新建构,又在电影的影响下反过来建构新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飞鸿电影 民俗元素 民俗主义 记忆建构
原文传递
一座移民村落对传统的再生与利用——以广州市沙坑村及其龙狮团为中心 被引量:5
3
作者 彭伟文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5-146,共12页
沙坑村的醒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醒狮的代表,是沙坑村从佛山市郊外迁移到广州市番禺区现址时带来,并在移居地复活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复活,村支书周镇隆的个人意志和人脉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这一传统的再生和利用,作为移... 沙坑村的醒狮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醒狮的代表,是沙坑村从佛山市郊外迁移到广州市番禺区现址时带来,并在移居地复活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复活,村支书周镇隆的个人意志和人脉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这一传统的再生和利用,作为移民村落的沙坑村也实现了对本地社会的融入,获得文化上的认可。在沙坑村对传统的成功再生和利用背后,是广东醒狮发源和传承的中心区域粤语方言区的城乡一体特征,以及醒狮传统在都市和农村之间的共用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村落 传统 再生与利用 城乡一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