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汽车空调膨胀阀噪声分析及其优化措施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友礼 《汽车与新动力》 2023年第3期73-75,共3页
通过对汽车空调系统的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VH)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膨胀阀与空调系统匹配的重要性,以及膨胀阀匹配性对空调系统噪声的影响。针对膨胀阀对空调系统相关噪声形成的3种影响因素,即膨胀阀节流过程产生的噪声、冷媒流动的... 通过对汽车空调系统的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VH)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膨胀阀与空调系统匹配的重要性,以及膨胀阀匹配性对空调系统噪声的影响。针对膨胀阀对空调系统相关噪声形成的3种影响因素,即膨胀阀节流过程产生的噪声、冷媒流动的噪声、振动产生的噪声,分析其各自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另外,简单分析了膨胀阀迟滞对系统噪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调系统 噪声 膨胀阀 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
下载PDF
带喷射器的低温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
2
作者 傅兵 张良 +2 位作者 叶方平 焦兴蓉 杨玉麒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4-130,共7页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 针对低蒸发温度下跨临界CO_(2)制冷系统实验研究较少的现状,设计搭建了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实验台,在蒸发温度为-33~-29℃,气冷器出口温度为30~40℃,高压压力为8.20~9.70 MPa的实验工况下研究制冷系统的性能变化,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热力学计算结果变化趋势一致,喷射器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性能,其对制冷系统COP的最大提升率可达29.37%;在实验工况下,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最优高压压力为8.80 MPa,对应的最优COP为1.63;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制冷量和COP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冷器出口温度对制冷系统的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气冷器出口温度从30℃升至40℃,制冷系统的COP降低61.4%。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两级压缩制冷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两级压缩 喷射器 低蒸发温度 CO_(2) 制冷性能
下载PDF
风冷螺杆空压机测试系统及环境参数对性能影响研究
3
作者 周浩然 张良 +1 位作者 杨玉麒 叶方平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3,共8页
针对大型风冷螺杆空压机散热量大,会使周围环境温湿度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局部排风的空压机性能测试系统,并探究环境参数变化对空压机容积流量和比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环境温度均匀性能达到0.5℃以内,空压机进气口温度... 针对大型风冷螺杆空压机散热量大,会使周围环境温湿度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局部排风的空压机性能测试系统,并探究环境参数变化对空压机容积流量和比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试环境温度均匀性能达到0.5℃以内,空压机进气口温度波动度在±0.3℃以内,确保了测试环境的稳定性;空压机的容积流量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耦合影响,空压机处于低环境湿度时,相对湿度影响更大,处于高环境湿度时,则相反;空压机的比功率随着测试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更大;在测试范围内,环境相对湿度为50%,温度为20℃时,空压机性能最好。研究结果可为根据实际运行环境选定空压机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压机 测试系统 容积流量 比功率
下载PDF
R134a水平微细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丁杨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姜林林 鄂晓雪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96,共7页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 本文对R134a在水平微细管内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段选用了内径为1 mm、2 mm、3 mm共3种不同的水平光滑不锈钢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5-30℃,热流密度为2-70 k W/m^2,流量范围为200-1500 kg/(m^2·s)。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干涸前2 mm管较3 mm管换热系数平均增幅为11.6%,1 mm管较2 mm管换热增幅为26.3%,1 mm管径换热系数比3 mm管径平均增大40.8%。随着管径的减小,换热系数在更低的干度开始减小,质量流速和强制对流蒸发作用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变小,热流密度的影响依然显著;塞状流和弹状流区域减小,泡状流和环状流区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134A 微细管 流动沸腾 干涸 换热系数
下载PDF
微细管内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姜林林 柳建华 +3 位作者 叶方平 张良 丁杨 吴昊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8-63,共6页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 针对CO2作为制冷剂在微细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与理论研究,采用红外成像观测与换热系数实验研究定量与定性的分析了热流密度:2-35 k W/m^2,饱和温度:-10-15℃工况时,内径为1 mm、2 mm圆管内的换热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热流密度的增加强化了微细通道内工质核态沸腾换热,使换热系数得到显著提高;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非单调变化,饱和温度较高时,越接近CO2临界温度其换热系数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增加,当饱和温度在低温工况时换热系数则随其降低而增加,换热过程中发生干涸干度随饱和温度升高而单调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通道 换热系数 热流密度 饱和温度 干涸
下载PDF
Rossini型气体热量计电校正实验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刚 吴军 +2 位作者 叶方平 潘江 张洪军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3-88,共6页
Rossini型气体热量计是目前测量准确度最高的气体热值测定装置,在研制过程中,量热容器的当量热容是实验装置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电校正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其当量热容。为保证电校正实验与燃烧实验的一致性,实验中要做到电加热功率与燃... Rossini型气体热量计是目前测量准确度最高的气体热值测定装置,在研制过程中,量热容器的当量热容是实验装置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电校正方法能够准确地测量其当量热容。为保证电校正实验与燃烧实验的一致性,实验中要做到电加热功率与燃烧功率完全相同,之后通过测量燃烧器周围吸热介质的温升分析得到量热容器的当量热容。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加热功率与燃烧功率一致的情况下,两种实验中燃烧器周围吸热介质的温升曲线完全吻合,测得量热容器的当量热容为19 023 J/K,当量热容测量不确定度为28 J/K,其相对不确定度为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ssini型 气体热量计 当量热容 电校正
下载PDF
热力膨胀阀与蒸发器匹配研究
7
作者 叶方平 郭国武 王传军 《华东科技(综合)》 2019年第10期316-317,共2页
对于热力膨胀阀与空调系统的匹配,热力膨胀阀保证自身性能,根据系统的性能及要求,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膨胀阀,从而保证系统在经济、稳定的状态下运行,提高空调系统节能及环保水平。所以本文的另一重点就是根据实际经验,对热力膨胀阀与空... 对于热力膨胀阀与空调系统的匹配,热力膨胀阀保证自身性能,根据系统的性能及要求,开发出与之相匹配的膨胀阀,从而保证系统在经济、稳定的状态下运行,提高空调系统节能及环保水平。所以本文的另一重点就是根据实际经验,对热力膨胀阀与空调系统的匹配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匹配过程进行了分析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阀 汽车空调 匹配
下载PDF
热力膨胀阀动力头氩焊工艺革新
8
作者 武春颖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第34期56-57,共2页
Point本文从热力膨胀阀发展的历程出发,描述了目前国内外热力膨胀阀的动力头焊接发展现状,并就热力膨胀阀的动力头焊接的一些特点、技术指标和要求、类型以及汽车热力膨胀阀的动力头焊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汽车空调主要有压缩... Point本文从热力膨胀阀发展的历程出发,描述了目前国内外热力膨胀阀的动力头焊接发展现状,并就热力膨胀阀的动力头焊接的一些特点、技术指标和要求、类型以及汽车热力膨胀阀的动力头焊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汽车空调主要有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四大部件和其它一些附件组成,在四大部件中热力膨胀阀体积最小,但地位重要,负责把制冷剂从冷凝压力降至蒸发压力,并按比例对制冷剂流量加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头 热力膨胀阀 附件组 冷凝压力 汽车空调 蒸发压力 工艺革新 产品质量水平 技术指标 整体质量
原文传递
细微通道内低温CO_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良 柳建华 +1 位作者 叶方平 丁杨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2-266,341-342,共5页
用CO2作为制冷剂,对内径为0.6和1.5 mm的细微通道内的低温流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定量分析了实验测试工况下低温流体流经管路时不同工况参数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参考文献[7]中提出的流动沸腾换热模型具有较高的预... 用CO2作为制冷剂,对内径为0.6和1.5 mm的细微通道内的低温流体流动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定量分析了实验测试工况下低温流体流经管路时不同工况参数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参考文献[7]中提出的流动沸腾换热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且将误差控制在30%的范围时,流体发生干涸前的换热系数理论预测精度比(实验数据与模型数据之比)可达79.8%,平均偏差可达21.8%;流体发生干涸后的换热系数理论预测精度比为18.4%,平均偏差为5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换热系数 干涸 流动沸腾换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