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蒋绍忠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39-141,145,共4页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浙江省普陀医院感染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6例予以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86例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浙江省普陀医院感染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6例予以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8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同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3.95%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1.40%(P〈0.05);对照组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转换率及ALT复常率低于研究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37、IL-6、IL-18、IL-12水平较低,治疗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水平较高,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治疗后血清HA、PCⅢ、Ⅳ-C及LN水平较低(P〈0.05)。结论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IL-6、IL-18、IL-12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长效干扰素针剂 核苷类药物 IL-37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结核丸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及IFN-γ、IL-17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斌 《新中医》 CAS 2020年第11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结核丸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 (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观察结核丸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痰菌阴转及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 (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结核丸。治疗后2、5、6个月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率、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以及血清IFN-γ、IL-17水平,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5个月,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临床症状有效率、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IFN-γ、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FN-γ水平升高、IL-17水平降低,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1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丸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满意,能够促进痰菌阴转及病灶吸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能够改善患者血清IFN-γ、IL-17水平,临床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结核丸 痰菌阴转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25-羟基维生素D_(3)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斌 丁明 于姜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11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25-羟基维生素D_(3)[25(OH)VD_(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普陀医院97例H...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HBLC)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HSP70)、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sPD-1)、25-羟基维生素D_(3)[25(OH)VD_(3)]的表达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浙江普陀医院97例HBLC合并T2DM患者(HBLC合并T2DM组)、105例单纯HBLC患者(HBLC组)和118例单纯T2DM患者(T2DM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血清HSP70、sPD-1和25(OH)VD_(3)水平,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并根据HBLC合并T2DM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预后分为预后不良(28例)和预后良好(69例),比较两者HSP70、sPD-1、25(OH)VD_(3)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SP70、sPD-1和25(OH)VD_(3)对HBLC合并T2DM患者预后的评估效能。结果HBLC合并T2DM组HSP70和sPD-1明显高于HBLC组和T2DM组[(4.28±1.19)μg/L比(2.27±0.76)和(2.40±0.84)μg/L、(7.86±2.45)ng/L比(4.23±1.62)和(3.85±1.27)ng/L],25(OH)VD_(3)明显低于HBLC组和T2DM组[(13.62±3.96)μg/L比(18.63±6.11)和(17.45±4.3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LC组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HSP70和sPD-1与ALT、AST、FBG、HbAlc呈正相关(P<0.01),25(OH)VD_(3)与ALT、AST、FBG、HbAlc呈负相关(P<0.01)。在HBLC合并T2DM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HSP70、sPD-1和Child-Pugh分级B级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6.03±1.63)μg/L比(3.57±1.02)μg/L、(9.86±1.59)ng/L比(7.05±2.62)ng/L和71.43%(20/28)比30.43%(21/69)],25(OH)VD_(3)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9.26±3.02)μg/L比(15.39±5.8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SP70、sPD-1和25(OH)VD_(3)联合预测HBLC合并T2DM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9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和79.71%。结论HBLC合并T2DM患者血清HSP70、sPD-1明显升高,25(OH)VD_(3)明显降低,并与肝功能、血糖存在良好线性关系,早期联合检测HSP70、sPD-1和25(OH)VD_(3)可为临床对症治疗、预后评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糖尿病 2型 热休克蛋白质类 25-羟基维生素D_(3)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蛋白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