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走向民间”的再反思--以《九月寓言》和《心灵史》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松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作常态,并使当代文学延续了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但在走向民间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价值判断的迷失,过分依恋民间文化而丧失个体立场,注重人性解放却拒斥现代文明等问题。走向民间的精神探求与文学实践还远未结束,对这些问题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精神资源 个体立场 《九月寓言》 《心灵史》
下载PDF
考课制三题 被引量:1
2
作者 余全介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55,共6页
曹魏明帝时期,刘劭、傅嘏、杜恕及崔林都曾论及考课制度,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杜恕的观点是当时历史现实的折射。刘劭对制度的重视与他的思想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
关键词 考课制 刘劭 杜恕 结党
下载PDF
王昭君名与字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闵泽平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1期157-161,共5页
关于王昭君的名与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根据史籍中的有关记载和汉朝的文化环境进行分析,我们认为,王昭君应字昭君而名不详。“嫱”不是女官,也不是昭君的名或字,而只是泛指美丽的女子;昭君不是她的封号,不是其名而是其字。
关键词 王昭君 女官 封号
下载PDF
三国孙吴张温案考论
4
作者 余全介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75,100,共6页
孙吴时期的张温因为结党而遭到孙权禁锢,废黜终身。骆统为张温所作的申理,并没有能够否定孙权所定的结党之罪。选曹尚书暨艳自杀,是因为酷烈而遭到严惩。暨艳与张温所犯不同,本不应合案。张温的浮华乃是结党的同义词,孙权废黜他乃是东... 孙吴时期的张温因为结党而遭到孙权禁锢,废黜终身。骆统为张温所作的申理,并没有能够否定孙权所定的结党之罪。选曹尚书暨艳自杀,是因为酷烈而遭到严惩。暨艳与张温所犯不同,本不应合案。张温的浮华乃是结党的同义词,孙权废黜他乃是东汉党锢的延续。孙权对结党问题始终清醒明察,这是张温禁锢终身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 孙吴 结党 张温 浮华 禁锢
下载PDF
古代散文的批评方法与途径——以韩愈《送董邵南序》为核心
5
作者 闵泽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2-106,共5页
传统的散文批评,过分迷恋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过分关注于文章"眼目"、"过脉"等文法的探讨,对批评者自身的感受有所忽视,这可能就会使古代散文由于缺乏当代的观照而遭受冷落。有关韩愈《送董邵南序》主旨的种种分... 传统的散文批评,过分迷恋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挖掘,过分关注于文章"眼目"、"过脉"等文法的探讨,对批评者自身的感受有所忽视,这可能就会使古代散文由于缺乏当代的观照而遭受冷落。有关韩愈《送董邵南序》主旨的种种分析,既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散文批评手段的丰富性,又让我们认识到了全面梳理与总结这些批评方法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董邵南序》 挽留说 婉讽说 含蓄说 批评途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