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悬浮法制备有机颜料微胶囊中的粒径调控 被引量:15
1
作者 戚栋明 陈智杰 +3 位作者 赵晓丽 徐杰 申兴丛 杨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8-1123,共6页
为调控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在分析微悬浮聚合过程粒径变化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微悬浮聚合工艺(均质化剪切速率、搅拌速率)和配方(有机颜料、分散剂含量)对颜料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发现当搅拌速率为250r.min-1时,单体液滴的融... 为调控有机颜料微胶囊的粒径及其分布,在分析微悬浮聚合过程粒径变化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微悬浮聚合工艺(均质化剪切速率、搅拌速率)和配方(有机颜料、分散剂含量)对颜料微胶囊粒径的影响。发现当搅拌速率为250r.min-1时,单体液滴的融合和乳胶粒的粘并现象均较少,聚合体系可较稳定地保持均质化单体液滴的尺寸。分散剂磷酸三钙TCP用量对体系稳定性影响明显,但其粒径调控能力有限。均质化强度对微胶囊粒径影响明显,具有较好的调控能力,而颜料含量对微胶囊粒径的影响较少。因而通过聚合工艺和配方的综合调节,可制得一系列颜料含量高、粒径分布窄、粒径可调范围较大的'石榴状'有机颜料微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料微胶囊 微悬浮聚合 粒径调控
下载PDF
超声均质微悬浮聚合制备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 被引量:9
2
作者 戚栋明 赵晓丽 +1 位作者 陈智杰 吴明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44-751,共8页
以苯乙烯St为代表性单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以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以亚硝酸钠NaNO2为水相阻聚剂,通过基于超声均质化的微悬浮聚合制得了一系列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对亚微米级单体液滴的均质化产生及后续聚合过程中分散相尺... 以苯乙烯St为代表性单体,以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以十六烷HD为助稳定剂,以亚硝酸钠NaNO2为水相阻聚剂,通过基于超声均质化的微悬浮聚合制得了一系列亚微米级聚苯乙烯胶粒。对亚微米级单体液滴的均质化产生及后续聚合过程中分散相尺寸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发现超声均质化和高分子分散剂的结合有利于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稳定微悬浮液滴,而吸附于液滴表面的高分子分散剂、油相内的助稳定剂及水相中的阻聚剂的协同作用能使聚合过程较好地保持分散相原有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因而通过改变超声均质强度,可较容易地在0.5~3.5μm范围内自由调节胶粒的平均粒径。相对于常规的剪切均质微悬浮聚合,超声均质微悬浮聚合可更好地填补(细)乳液聚合与悬浮聚合在粒径分布范围上的间隙,有望高效、高容量地微胶囊化包裹亚微米级目标内容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悬浮聚合 超声均质化 聚乙烯醇 粒径
下载PDF
颜料颗粒的分散状态聚丙烯酸酯/铜酞菁蓝复合乳胶膜中颜料颗粒的分散状态 被引量:6
3
作者 戚栋明 徐杰 +3 位作者 陈智杰 杨雷 吴明华 郭文登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76-1883,共8页
功能颗粒存在下,水性胶乳在织物、纸张、皮革等目标基质表面的焙烘成膜是众多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个固化成型过程。通常认为功能颗粒在乳胶膜内初级粒子形式的均匀稳定分散可赋予涂层最佳的功能性和黏结牢度[1]。但目前常见的、
关键词 乳胶膜 成膜机制 分散性 有机颜料
下载PDF
季铵盐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HBP-QAC改性蚕丝织物的研制及用真菌色素染色的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红艳 余志成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1,共5页
用端氨基为季铵盐的超支化聚合物HBP-QAC对蚕丝织物接枝改性,以利于改善蚕丝织物使用真菌色素染料染色的性能。以染色K/S值为考核指标,进行HBP-QAC对蚕丝织物改性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得到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剂HBP-QAC用量... 用端氨基为季铵盐的超支化聚合物HBP-QAC对蚕丝织物接枝改性,以利于改善蚕丝织物使用真菌色素染料染色的性能。以染色K/S值为考核指标,进行HBP-QAC对蚕丝织物改性工艺条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得到较佳的改性工艺条件为:改性剂HBP-QAC用量8 g/L,碳酸钠用量1.5 g/L,改性温度50℃,改性时间40 min。蚕丝织物在此工艺条件下用HBP-QAC进行改性后,可以明显提高其用银杏叶内生真菌分泌的红色素染色的K/S值,且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日晒色牢度提高至3级,耐摩擦色牢度提高至4-5级。利用动态光散射纳米粒度仪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改性后蚕丝织物表面的Zeta电位由-7.18提高到19.98,由于蚕丝织物表面的正电荷增加,使其与真菌色素染料之间的离子键作用力增强,所以染色K/S值及色牢度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物改性剂 季铵盐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 蚕丝织物 染色 真菌色素 K/S值 色牢度
下载PDF
聚硅氧烷/钛溶胶光催化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玉洁 曹俊 +1 位作者 申兴丛 戚栋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4-801,共8页
在锐钛型钛溶胶颗粒或粉体TiO2存在下,进行端乙烯基硅油与含氢硅油的原位硅氢加成反应,制得聚硅氧烷/TiO2复合膜,实现TiO2在立体交联膜中的分散及与聚硅氧烷基体的有效复合.通过红外分析、电镜观察、拉伸实验和紫外-可见光透过测试,对... 在锐钛型钛溶胶颗粒或粉体TiO2存在下,进行端乙烯基硅油与含氢硅油的原位硅氢加成反应,制得聚硅氧烷/TiO2复合膜,实现TiO2在立体交联膜中的分散及与聚硅氧烷基体的有效复合.通过红外分析、电镜观察、拉伸实验和紫外-可见光透过测试,对聚硅氧烷的组成和交联结构、复合膜的形态结构及其拉伸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发现原料硅油的扩链处理和SiO2的补强作用有助于提高反应的过程稳定性及复合膜的拉伸性能.亲水性的粉体TiO2在成膜过程中易发生进一步的大规模团聚,这在膜表面构筑微纳结构的同时会劣化膜材的力学、光学性能.溶胶-凝胶法自制钛溶胶颗粒表面残留有部分未脱除的有机基团,这使其具有一定的亲油性和较好的有机相容性,因而钛溶胶颗粒可在有机介质和聚硅氧烷膜中达到初级粒子形式的均匀稳定分散.上述形态结构,可使相应复合膜具有更佳的拉伸性能和紫外屏蔽/可见光透过性能,并有望在保持复合膜高耐老化性的同时具有高效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钛溶胶 复合膜 硅氢加成反应
原文传递
聚硅氧烷/钛溶胶光催化复合膜的光催化降解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戚栋明 曹俊 +1 位作者 高玉洁 曹志海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以锐钛型的钛溶胶和粉体Ti O2为光催化材料,以聚硅氧烷(PDMS)和聚丙烯酸酯(PA)为黏合剂,制得相应的光催化复合膜.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电镜观察等手段比较2种Ti O2颗粒的晶型及其在有机介质和复合膜中的分散状态,通过光学显... 以锐钛型的钛溶胶和粉体Ti O2为光催化材料,以聚硅氧烷(PDMS)和聚丙烯酸酯(PA)为黏合剂,制得相应的光催化复合膜.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电镜观察等手段比较2种Ti O2颗粒的晶型及其在有机介质和复合膜中的分散状态,通过光学显微观察、载体降解失重评估、染液吸光度测定等方式考察Ti O2对两类黏合剂和酸性品红6B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作用.发现溶胶-凝胶法可制得结晶程度较高的锐钛型钛溶胶,且所制颗粒晶粒更小、与有机介质和黏合剂的相容性更好,在复合膜中分散更均匀,因而更易光催化降解接近复合膜的染料分子,但同时也更易老化降解以低键能C—C键为主链的常规碳链黏合剂.而聚硅氧烷以高键能的Si—O键为主链,其抵御光催化所产高能自由基的氧化-还原作用的能力更强,是一种理想的光催化有机载体.通过聚硅氧烷与钛溶胶的有效复合,可在保证复合膜稳定性的同时赋予其更强的光催化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钛溶胶 复合膜 光催化
原文传递
纳米SiO_2表面基团在MMA原位本体聚合中的阻缓聚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戚栋明 黄朋 +2 位作者 陈智杰 吴明华 曹志海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20,共8页
分别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MS)为活性和惰性硅烷的代表,对SiO2进行不同锚固密度的表面修饰,并以改性SiO2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分散液为原料,通过原位本体聚合制得一系列SiO2含量不同的高... 分别以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和辛基三甲氧基硅烷(OTMS)为活性和惰性硅烷的代表,对SiO2进行不同锚固密度的表面修饰,并以改性SiO2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单体分散液为原料,通过原位本体聚合制得一系列SiO2含量不同的高分散性SiO2/PMMA复合材料.考察SiO2表面基团活性程度和SiO2含量对聚合反应动力学、基体聚合物分子量以及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探究修饰状态不同SiO2在本体自由基聚合中的作用机制.发现SiO2表面硅羟基及其锚固MPS的活性双键会对聚合反应起阻缓聚作用,进而会显著降低基体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复合材料的硬度.而惰性硅烷OTMS对SiO2表面的锚固则会消耗SiO2表面硅羟基、并屏蔽其影响,因而随着OTMS锚固密度的提高,基体分子量和复合材料硬度均会随之提高,特别是当表面修饰达到饱和状态时,SiO2的阻缓聚作用已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2 表面改性 分子量 阻缓聚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