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乃标 杨磊磊 +2 位作者 毕铁男 兰跃福 周申康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炎性肠梗阻与年龄(P=0.023)、手术方式(P=0.00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炎性肠梗阻与年龄(P=0.023)、手术方式(P=0.008)、腹部手术史(P=0.002)、肠道准备情况(P<0.001)、术中防粘连剂使用(P=0.006)、手术时间(P=0.042)有关;开腹手术(P=0.024)、有腹部手术史(P=0.034)及术前未行肠道准备(P=0.006)是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腹手术、有腹部手术史及术前未行肠道准备是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并发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杨磊磊 戴岳楚 +4 位作者 董米连 杨秀英 叶甫波 廖伟 梅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大肠癌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磊磊 戴岳楚 +4 位作者 董米连 朱敏 林雪飞 廖伟 梅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方法:取60例大肠癌(T3或T4,且CT示肿瘤直径>2.0 cm)的新鲜肿瘤组织,随机分为黏膜层取材组与浆膜层取材租,分别采用组织块法、机械分离法、... 目的:探讨大肠癌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方法:取60例大肠癌(T3或T4,且CT示肿瘤直径>2.0 cm)的新鲜肿瘤组织,随机分为黏膜层取材组与浆膜层取材租,分别采用组织块法、机械分离法、胰酶消化法、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对不同方法及培养条件进行比较并加以改进。结果:黏膜层取材组优于浆膜层取材组(P<0.05),胶原酶消化法优于胰酶消化法(P<0.05),胰酶消化法优于机械分离法(P<0.05),胶原酶消化法是最优的人类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细胞培养成功率达到66.7%。结论:通过黏膜层取材的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建立较为合理、高效、稳定的短期大肠癌细胞原代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细胞 原代培养 鉴定 黏膜层 胶原酶消化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