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灵胶囊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李淼 陈浩 +3 位作者 陈碧红 张定亮 王建嶂 郑波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5期445-446,共2页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治疗伴抑郁症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罗马标准Ⅲ选择6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0例给予乌灵胶囊和培菲康,对照组30例给予培菲康;疗程8周。应用IBS症状变化及抑郁自评量表(...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治疗伴抑郁症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罗马标准Ⅲ选择6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30例给予乌灵胶囊和培菲康,对照组30例给予培菲康;疗程8周。应用IBS症状变化及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研究组中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9.3%和92.6%,对照组分别为30.8%和69.2%,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SDS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第2、4、8周末研究组SDS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乌灵胶囊联用培菲康能快速缓解D-IBS的临床症状、改善抑郁症状,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乌灵胶囊 培菲康 抑郁
下载PDF
急性沙门氏菌胃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浩 林李淼 +1 位作者 夏宣平 王文星 《安徽医药》 CAS 2008年第1期38-39,共2页
目的研究急性沙门氏菌胃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42例随访1年后发展为IBS的急性沙门氏菌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性别、年龄、急性胃肠炎病程、伴随呕吐症状以及发热症状进行分组,研究各组与IBS发病的相关... 目的研究急性沙门氏菌胃肠炎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42例随访1年后发展为IBS的急性沙门氏菌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性别、年龄、急性胃肠炎病程、伴随呕吐症状以及发热症状进行分组,研究各组与IB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42例IBS患者中,以腹泻型(32例)多见;女性(32例)明显多于男性(10例);20~40岁年龄组(33例)明显多于〉40岁组(9例);急性胃肠炎病程1—5d组(30例)明显多于〈1d组(12例);胃肠炎病程中伴呕吐症状组(32例)明显多于无呕吐组(10例)。结论感染后IBS(PI-IBS)以腹泻型多见。女性,20~40岁、急性胃肠炎病程1~5d以及胃肠炎病程中伴呕吐症状均为PI-IBS的易患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沙门氏菌胃肠炎 相关性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短程三联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陈浩 郑君杰 《广西医学》 CAS 2003年第6期912-914,共3页
目的 :研究短程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 :胃镜病理检查证实十二指肠单发溃疡活动期 (A期 )伴 Hp感染的患者分为一周组及维持组 ,均予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周组治疗一周后即停止一切药物治疗 ,维持组则继... 目的 :研究短程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方法 :胃镜病理检查证实十二指肠单发溃疡活动期 (A期 )伴 Hp感染的患者分为一周组及维持组 ,均予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周组治疗一周后即停止一切药物治疗 ,维持组则继续抗酸治疗四周 ,之后停药。两组均于治疗结束后四周及一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 ,了解所有患者溃疡的愈合及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结果 :经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一年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 ,一周组溃疡愈合率 83%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75 % ;维持组溃疡愈合率 94 % ,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80 %。两组愈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经三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结束后一年 ,Hp根除组溃疡愈合率 96 % ,Hp未根除组溃疡愈合率 6 4 %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预防复发 ,关键是根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杆菌 三联治疗 达克普隆胶囊 阿莫西林胶囊 甲硝唑片
下载PDF
无碘油稀释氰基丙烯酸酯在预防性治疗胃静脉曲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樊秀琴 潘霞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评价无碘油稀释氰基丙烯酸酯(NBCM)在内镜预防治疗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0月该院20例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GV)患者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EV),釆用无碘油组织粘合剂NBCM治疗处理。采用生... 目的评价无碘油稀释氰基丙烯酸酯(NBCM)在内镜预防治疗胃静脉曲张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2年10月该院20例门静脉高压症胃静脉曲张(GV)患者伴或不伴食管静脉曲张(EV),釆用无碘油组织粘合剂NBCM治疗处理。采用生理盐水、α-氰基丙烯酸酯和生理盐水夹心法治疗。内镜证实出血停止,治疗0.5 d后患者无呕血及便血等现象,生命体征平稳。记录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出血复发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 20例门静脉高压伴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接受NBCM内镜预防性治疗。18例(90%)患者曾采用内镜套扎(EBL)术治疗EV,其余患者无EV。13例(65%)患者在第1疗程(1期)治疗中GV闭塞,7例(35%)患者在第2疗程(2期)治疗中GV闭塞,平均NBVM用量为(1.37±0.48)ml。6个月随访中,仅1例(5%)患者GV复发,1例患者在第35个月随访中经内镜超声确认GV复发。总体而言,在6~40个月,中数31个月的随访中,GV复发率为10%,出血率为5%。该组病例未发现死亡案例,3例患者(15%)报告存在轻度胃痛,其与患者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全身性栓塞、败血症或胃肠道出血)。结论无碘油NBCM内镜注射是胃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初始预防性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基丙烯酸酯 胃静脉曲张 内镜预防性治疗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的肺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5
作者 施正超 吕夕明 +2 位作者 夏宣平 李荣洲 任宗海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1540-1541,共2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7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27、28、18例)和4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对73例肝硬化患者(其中Child-PughA、B、C级分别为27、28、18例)和4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肝硬化患者并以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三尖瓣反流法检测肺动脉内径及压力。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各组间肺动脉内径依次增宽、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和肺动脉内径及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54,0.5,P〈0.05),ET-1和肺动脉内径以及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51,0.38,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肺血管扩张、肺动脉压力增高,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NO、ET-1参与肝硬化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血液 肺/病理生理学 血液动力学过程 一氧化氮/血液 内皮缩血管肽1/血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