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型”概念新释 被引量:31
1
作者 杨丽娟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1-117,共7页
“原型”一词古已有之 ,其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中有不同的解释。文学理论内部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在文学批评呈现综合性文化批评态势的今天 ,对“原型”一词的本质内涵进行重新阐释是十分必要的。综观“原型”一词所获得过的种种阐释可以发... “原型”一词古已有之 ,其内涵在不同的理论中有不同的解释。文学理论内部的阐释也不尽相同。在文学批评呈现综合性文化批评态势的今天 ,对“原型”一词的本质内涵进行重新阐释是十分必要的。综观“原型”一词所获得过的种种阐释可以发现 ,无限共时性、恒久历时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 ,“原型”本质上是人类早年经历中所蕴含着的后世一切文化的基因。赋予“原型”这样一种新的阐释 ,对于区分“原型”与“象征”、“意象”、“模式”、“神话母题”和“仪式”这些相关概念 ,以及原型批评和神话批评 ,乃至世界文化圈的划分都大有裨益 ,“原型”批评的独特价值亦可更切实地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 原始意象 集体无意识 文化基因
下载PDF
文人的书香情结——“神仙考验”母题与“红袖添香”意象别解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正 《浙江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书香 ,实际上凝结着书与读者的精神血缘关系。“神仙考验”试的是门徒的“慧根” ,实质上试的就是“师徒”之间的缘分。有了缘分 ,也就有精神交往的通道 ,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而文人读书时渴望“红袖添香” ,不仅是通常意义上... 书香 ,实际上凝结着书与读者的精神血缘关系。“神仙考验”试的是门徒的“慧根” ,实质上试的就是“师徒”之间的缘分。有了缘分 ,也就有精神交往的通道 ,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而文人读书时渴望“红袖添香” ,不仅是通常意义上的“享受艳福” ,而且是为了托付精神 ,就是在理想世界里期待自己的精神趣味终能被某一“知己”读解。文人希望自己是原书作者的有缘人和知音 ,能够承传前人的精神传统 ;文人又希望自己的作品得以精神流芳 ,希望有后人成为自己的有缘人和知音 ,使文化的精神链得以绵延。纵向的历时性的精神链延伸 ,一旦在横向的共时性的“红颜知己”身上得到确证 ,就增添了“书香”源远流长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因而也增添了文人的读书、写作的激情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考验” “红袖添香” 书香情结 精神传承 李白
下载PDF
如何步步蓄势、犯而有别?——略谈《三顾茅庐》的写作技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建利 《写作》 2015年第12期18-20,共3页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是三国故事里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民间几乎童叟皆知。而作为竭诚求贤的典范,刘备受到后世的交口称誉。曹操曾称誉刘备为盖世英雄,然而这位刘皇叔在政治上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二十多年里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自己无立锥...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是三国故事里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在民间几乎童叟皆知。而作为竭诚求贤的典范,刘备受到后世的交口称誉。曹操曾称誉刘备为盖世英雄,然而这位刘皇叔在政治上却一直郁郁不得志。二十多年里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自己无立锥之地。究其原因,就是左右不得其人。时值群雄争霸天下的动荡年代,如想成就霸业,就必须多方罗致奇才,招贤纳士为己所用。尤其对处在事业低潮的刘备更是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势 郁郁不得志 刘备三顾茅庐 无立锥之地 三国故事 盖世英雄 皇叔 司马徽 诸葛均 将寡兵微
下载PDF
妙题的美学特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建利 《写作》 2003年第2期16-18,共3页
有道是,文章好写题难标。作为受众接触的初始信息,标题的作用小觑不得。题目冠于文首,如网之纲领,刀之锋刃,既提挈全文,又凝聚文意,予人以暗示和联想。大凡佳作都有“入情”(刘勰)“得意”(庄子)的题目,恰如美女簪花,相得益彰。一个别... 有道是,文章好写题难标。作为受众接触的初始信息,标题的作用小觑不得。题目冠于文首,如网之纲领,刀之锋刃,既提挈全文,又凝聚文意,予人以暗示和联想。大凡佳作都有“入情”(刘勰)“得意”(庄子)的题目,恰如美女簪花,相得益彰。一个别具匠心的题目使文章通体生辉,令读者一瞥难忘,无疑有利作品的流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特质 文章 标题 简约美 装饰美
下载PDF
文人与史家的完美结合——论唐代古文家传记主体意识的增强
5
作者 叶娇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64-68,共5页
唐代古文家在史传写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作家主体意识。这在当时史学兴盛,正统史家极力主张消退作家主体意识的时代出现,愈显难能可贵。并且古文家这种较之前人极大增强的传记主体意识,敢于评史论传的风气,也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 唐代古文家在史传写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作家主体意识。这在当时史学兴盛,正统史家极力主张消退作家主体意识的时代出现,愈显难能可贵。并且古文家这种较之前人极大增强的传记主体意识,敢于评史论传的风气,也对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相对贫乏的传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史家 古文家 主体意识 史传 柳宗元 刘勰 李翱 唐代
下载PDF
漂泊在“之间”的歌者——《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评析
6
作者 李兴阳 田文强 《写作》 2004年第4期36-37,共2页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 李诗德是一位年青的老诗人,自八十年代初迷恋诗歌创作,至今已二十余年。即使是在诗歌命运低迷的日子,诗德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一写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于是就有了《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这样优秀的诗作,就有了负载优秀诗作的《漏网之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一种深秋的纪念》 李诗德 诗歌 漂泊精神 意象
下载PDF
具象复呈 情貌无遗——描写技法一瞥
7
作者 郭建利 《写作》 2003年第5期26-28,共3页
描写技法不胜枚举,以下择其二三言之。1.白描与工笔。白描指以最省俭的文字,追获最优化的描写效果。不假雕琢,不尚修饰,不事铺写,惟以简练的笔触传神写照。
关键词 描写技法 白描 工笔 文学创作 写作方法
下载PDF
民国《新闻报》所载《红楼梦》稀见史料论札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天星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0-339,共20页
民国期间,《新闻报》共刊载《红楼梦》研究资料37篇(则),其中34篇(则)未被诸家《红楼梦》研究资料著录,也未被研究者称引,这34篇(则)为《红楼梦》研究资料之佚文,属稀见史料,可以丰富《红楼梦》研究文献。就批评方式言,民国《新闻报》... 民国期间,《新闻报》共刊载《红楼梦》研究资料37篇(则),其中34篇(则)未被诸家《红楼梦》研究资料著录,也未被研究者称引,这34篇(则)为《红楼梦》研究资料之佚文,属稀见史料,可以丰富《红楼梦》研究文献。就批评方式言,民国《新闻报》所载《红楼梦》资料的主要批评方式是小说话,作者基本为报人作家。民国《新闻报》所载《红楼梦》资料的内容涉及《红楼梦》索隐、电影、影响、翻译、戏剧等方面,可以拓展我们对当时《红楼梦》研究、传播的认识,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 红楼梦 稀见史料 小说话 价值
原文传递
泰不华诗歌创作初论 被引量:2
9
作者 何方形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172-176,共5页
泰不华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较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情感倾向真实感人,在送别诗、山水诗、题画诗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成就,审美手法也较为多样,时生俊彩,表现出较大的创造能力,在元诗史中应有诗人的一席之地。通... 泰不华是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较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存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情感倾向真实感人,在送别诗、山水诗、题画诗等诸多领域都有所成就,审美手法也较为多样,时生俊彩,表现出较大的创造能力,在元诗史中应有诗人的一席之地。通过对泰不华这一现象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更真切地找寻到南、北文化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化踪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不华 民族文化 山水诗 审美创造 融化踪迹
原文传递
《土地》:学理与形象的交错融汇
10
作者 张艺声 阎国忠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7-143,共7页
本文以文艺理论为契机、长篇小说为载体,切入巴人有关“对演”工程的实施、人学理念的造型与人文史观的意蕴等三个向度,阐述巴人学理与《土地》形象的交错融汇这一母题。作者怀着深切的缅怀之情与深沉的学术之理,通过《土地》的理性... 本文以文艺理论为契机、长篇小说为载体,切入巴人有关“对演”工程的实施、人学理念的造型与人文史观的意蕴等三个向度,阐述巴人学理与《土地》形象的交错融汇这一母题。作者怀着深切的缅怀之情与深沉的学术之理,通过《土地》的理性解读,对彼时中国文化思想作出深刻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文艺理论 长篇小说 “对演”工程 人学理念 人文史观 巴人学理 文化思想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