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学中段作文向“生活开放”教学之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莉 《作文成功之路》 2016年第8期32-33,共2页
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往往看到班级里的学生写文章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写作上有一定的困难,好像都是老师“要我写”才写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的。这样学生写作也就有了奉命而写的感觉了。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 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往往看到班级里的学生写文章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写作上有一定的困难,好像都是老师“要我写”才写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的。这样学生写作也就有了奉命而写的感觉了。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要注重于学生的生活积累”。让生活与习作紧密的联系起来,“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生活这个不竭的源头,学生习作的灵感才能绵延不断地奔涌而来,那么学生心灵、情感的体验,就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一一呈现在自己的笔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 体验 想象 生活开放
下载PDF
小学生实践制作中的异想天开
2
作者 徐卫平 《新课程(教研版)》 2015年第1期121-121,共1页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从"会学"到"会做",把他们头脑中一些好的想法变成眼前优秀的作品,需要从材料和工具上下工夫。从对常见材料和工具的重新认识上做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材料 工具 异想天开
下载PDF
创新课程实施路径,切实以劳塑心——劳动教育系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3
作者 陈亚清 于杏林 +6 位作者 金朝辉 沈晓强 夏法国 郭强 张庆民 李青 刘延美 《教育家》 2023年第14期34-38,共5页
劳动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为劳动课程设置十个任务群,要求其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 劳动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劳动教育是培养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出台,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为劳动课程设置十个任务群,要求其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动手实践 创新课程 实施路径 劳动价值观 劳动素养 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
下载PDF
重视听说读写训练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玉甫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0年第6期52-53,共2页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工具性的落实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关键词 听说读写训练 语言运用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生为本 运用语言 新课程
下载PDF
实现三个转变 深化劳动教育
5
作者 邬桂红 《生活教育》 2021年第6期16-17,共2页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其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进...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其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文章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分析目前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现状,从而得出结论:劳动教育需要适应当前时代的新要求,培养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新时代 人才培养
下载PDF
聚焦语文要素 发展复述能力——《枣核》教学谈
6
作者 施佳林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第6期16-18,共3页
《枣核》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被安排在以复述为主题的单元中,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的方法。为此,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看图猜物知形象、提取信息理文脉、聚焦重点记情节、借示意图... 《枣核》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被安排在以复述为主题的单元中,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的方法。为此,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看图猜物知形象、提取信息理文脉、聚焦重点记情节、借示意图练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定位 情节梳理 分层复述
下载PDF
一“问”激起千层浪——朱国荣“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片段赏析
7
作者 李庆英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2年第12期43-44,共2页
特级教师朱国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通过智慧提问,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旅程中不断走向深刻,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片段一在提问中实现疑与启的统一师:(画一个平行... 特级教师朱国荣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通过智慧提问,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旅程中不断走向深刻,最终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片段一在提问中实现疑与启的统一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大家看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你有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片段 主动探究 邻边 朱老师 探究过程 列式 中心小学 大家看 给你 教学策略
原文传递
在生活中感知数学——许卫兵“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片段赏析
8
作者 李庆英 《江西教育(教学版)(B)》 2015年第1期71-72,共2页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形象具体。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许卫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引导...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形象具体。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许卫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数量间的关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美不胜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 贴近生活 教学片段 赏析 感知 数学特级教师 引导学生
原文传递
也说音乐课堂的“流畅性”
9
作者 沈月锋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1年第1期31-31,共1页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在时间的变化中,按一定的构思出现各个部分直到最后才提供整个形象,而其各个部分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所以在我们欣赏音乐时,往往会因为音乐的整体性而令人倍感愉悦。而出现“卡带’现象导致音乐播放得不流...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在时间的变化中,按一定的构思出现各个部分直到最后才提供整个形象,而其各个部分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所以在我们欣赏音乐时,往往会因为音乐的整体性而令人倍感愉悦。而出现“卡带’现象导致音乐播放得不流畅,这时候常常会使人扫兴,影响心情,原因是没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同样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需要一个个环节顺理成章,音韵流淌,它如同一个“链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也会碰到一些“卡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课堂 流畅性 欣赏音乐 音乐播放 审美需求 教学实施 时间
原文传递
六下《匆匆》(第一课时)教学
10
作者 施佳林 《小学教学设计》 2021年第7期53-54,共2页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3.聚焦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写,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流程】板块一:导入质疑——激兴趣1.出示篇章页...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3.聚焦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3自然段写一写,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教学流程】板块一:导入质疑——激兴趣1.出示篇章页,自由读内容。(1)明人文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文内容 《匆匆》 人文主题 第一课时 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激兴趣 教学目标
原文传递
概念源于自然——朱德江“生活中的负数”教学片段赏析
11
作者 李庆英 《江西教育(管理版)(A)》 2013年第17期39-40,共2页
片段一 创设游戏情境 自然感知"相反"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相反"小游戏,看看我们五(6)班同学的反应怎么样.好不好?(好) 师:起立!(好多学生站起来了,同学们都笑) 师:向后看!(生向前看,也有一些学生向后看) 师:用右手... 片段一 创设游戏情境 自然感知"相反" 师:我们一起来做个"相反"小游戏,看看我们五(6)班同学的反应怎么样.好不好?(好) 师:起立!(好多学生站起来了,同学们都笑) 师:向后看!(生向前看,也有一些学生向后看) 师:用右手摸左耳朵.(生用左手摸右耳朵)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我们五(6)班的同学反应挺快的,知道怎么做相反的动作.相信等会上课时我们的表现会更精彩. 赏析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数和负数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学生初次接触负数概念之前,朱老师让学生做"相反"小游戏,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为学生搭建认识负数的"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片段 海平面 朱老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