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发-鼻-指(趾)综合征-1基因在乳腺发育及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鲍轶 钟征翔 +2 位作者 崔戈 郭丽 王兆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124,共4页
GATA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和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化高度相关,其中GATA-3基因被认为是调节乳腺癌肿瘤发生最关键的转录因子之一。最近,一个新的GATA家庭成员——毛发-鼻-指(趾)综合征-1(TRPS-1)基因被发现在乳腺癌中有... GATA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与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和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化高度相关,其中GATA-3基因被认为是调节乳腺癌肿瘤发生最关键的转录因子之一。最近,一个新的GATA家庭成员——毛发-鼻-指(趾)综合征-1(TRPS-1)基因被发现在乳腺癌中有着广泛表达。研究表明,ER+乳腺癌患者的TRPS-1表达明显高于ER-乳腺癌患者,其表达与GATA-3、ER、孕激素(PR)显著相关,可能参与了调节乳腺上皮细胞分化的过程。miR-221/222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TRPS-1,下调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E-cadherin水平,诱导乳腺导管细胞向间充质前体转化(EMT)。此外还有证据表明,TRPS-1在肾间质细胞、柱状软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等组织中均参与间充质前体细胞分化,支持诱导间质细胞向上皮细胞转化的过程(MET)。本文总结了GATA转录因子TRPS-1在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及其基因和蛋白质表达与乳腺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发-鼻-指(趾)综合征1 间质细胞向上皮细胞转化的过程 乳腺癌 导管上皮细胞
下载PDF
同时性多原发肺腺癌组织编码转录因子ERG基因相同位点突变1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鲍轶 莫娟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974,共4页
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ETS)相关基因(ETS-related gene,ERG)是一种细胞生长调控基因,其与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基因(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 2,TMPRSS2)融合并重新排列,在前列腺癌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1-2]。最... E26转录因子(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ETS)相关基因(ETS-related gene,ERG)是一种细胞生长调控基因,其与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基因(transmembrane serine protease 2,TMPRSS2)融合并重新排列,在前列腺癌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1-2]。最近的一项研究尝试采用大分子多肽靶向ERG,通过破坏其功能,用于治疗前列腺癌[3],但较少见ERG在肺癌组织中表达和突变的报道。本研究报道了1例术后确诊的同时性多原发肺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SMPLC)患者,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315个基因组合(panel)进行分析,发现在双侧肺癌组织中ERG相同位点存在高突变频率,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 多原发性 ETS相关基因 突变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下载PDF
循环肿瘤DNA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余柳莹 鲍轶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期161-164,共4页
作为液体活检的一部分,ct DNA检测因其实时动态、无创、可重复性等优势,已经被广泛研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越来越高发,而ctDNA在协助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复发预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在实现结直肠癌的精准化治疗方... 作为液体活检的一部分,ct DNA检测因其实时动态、无创、可重复性等优势,已经被广泛研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结直肠癌越来越高发,而ctDNA在协助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复发预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在实现结直肠癌的精准化治疗方面有巨大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活检 循环肿瘤DNA 结直肠癌 诊断
下载PDF
缺血缺氧条件下丁苯酞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形成血管的体外实验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毅 官俏兵 +2 位作者 郭丽 张晓玲 韩晨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4-469,共6页
目的探索体外缺血缺氧条件下丁苯酞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血管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VEGFR2)-Notch1/Dll4信号的相关性.方法对HUVEC传代培养后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干预组(高剂量组... 目的探索体外缺血缺氧条件下丁苯酞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形成血管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VEGFR2)-Notch1/Dll4信号的相关性.方法对HUVEC传代培养后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丁苯酞干预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调整细胞浓度为1×10^5个/ml,每组从均匀的细胞悬液中直接加入1ml(即每组细胞1×105个),模型组和丁苯酞干预组均为缺血缺氧条件下培养的HUVEC,丁苯酞高、低剂量组使用含有终浓度分别为20μmol/L和5μmol/L的丁苯酞培养基进行培养.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成管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受体蛋白VEGFR2、Notch1和配体Dll4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VEGF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VEGFR2、Notch1、Dll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丁苯酞可以提高缺血缺氧条件下HUVEC的存活率,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培养6、12、24、48h过程中,细胞存活率为78.6%±3.0%、59.6%±5.3%、44.6%±4.2%、38.2%±4.3%和88.6%±6.3%、67.5%±5.4%、53.3%±4.2%、46.3%±3.9%,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5.2%±5.8%、53.2%±4.8%、36.2%±7.8%,22.5%±4.1%;t=4.513、6.231、9.322、9.674,P=0.021、0.018、0.026、0.015;t=8.123、11.211、12.312、14.154,P=0.001、0.002、0.001、0.001).细胞迁移实验中丁苯酞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细胞迁移能力分别为52.3%±4.2%和87.5%±5.2%,较模型组(18.5%±3.2%)及对照组(22.3%±4.1%)均明显升高(t=18.324、15.183,P=0.000、0.000;t=22.142、19.341,P=0.000、0.000).蛋白检测中,丁苯酞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VEGFR2、Notch1以及Dll4的相对表达量为1.12±0.17、0.35±0.07、0.42±0.08和1.30±0.15、0.41±0.10、0.48±0.11,相比模型组(0.82±0.05、0.30±0.03、0.32±0.04)明显升高(t=6.120、2.123、4.112,P=0.000、0.020、0.003;t=8.122、3.851、5.130,P=0.000、0.000、0.001).丁苯酞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VEGF、VEGFR2、Notch1和Dll4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43±0.08、0.41±0.05、0.38±0.03、0.36±0.04和0.58±0.05、0.50±0.06、0.41±0.05、0.52±0.06,相比模型组(0.28±0.03、0.34±0.04、0.27±0.03、0.19±0.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2、3.825、4.311、5.211,P=0.000、0.006、0.001、0.000;t=4.225、4.872、5.311、8.220,P=0.000、0.000、0.000、0.000).结论丁苯酞可以在体外缺血缺氧条件下促进HUVEC形成血管,其机制可能与VEGF/VEGFR2-Notch1/Dll4信号的激活有关,这可能是丁苯酞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微循环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原文传递
创伤弧菌经细胞Toll样受体2、4途径导致树突状细胞急性坏死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志刚 吴展 +2 位作者 徐水凌 崔戈 阮玲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63-268,共6页
目的探索创伤弧菌(Vv)感染树突状细胞(DC),经Toll样受体(TLR)2、4途径致DC急性坏死的实验研究。方法建立Vv1.1758株与DC2.4混合培养感染模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率,电子显微镜观察Vv定位与细胞结构变化,实时定量反转... 目的探索创伤弧菌(Vv)感染树突状细胞(DC),经Toll样受体(TLR)2、4途径致DC急性坏死的实验研究。方法建立Vv1.1758株与DC2.4混合培养感染模型,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率,电子显微镜观察Vv定位与细胞结构变化,实时定量反转录PCR测定TLR2、4mRNA表达量,ELISA法检测TNF-α表达量,DNA梯度电泳定性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及坏死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混合培养0.5、1、2、4、6h时的细胞感染率分别为(7.8±0.8)%、(13.9±1.1)%、(34.6±4.9)%、(77.8±10.2)%和(95.8±13.1)%,混合培养2h后的感染率与培养0.5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菌定位于DC2.4细胞内侧,2h核染色质明显活跃,核内出现凋亡小体;4h胞质内出现空泡,染色质聚集,胞膜毁损严重;6h线粒体高度肿胀变形,细胞坏死。TLR2、4mRNA表达于0.5h已达峰值。TNF-α在1h时开始增高(P〈0.05),2h达峰值。DNA梯度电泳2h呈冲刷状坏死,4-5h出现720bp与900bp凋亡带。2、4、6h时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3.1±3.8)%、(7.8±4.7)%和(12.7±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5±0.7)%(均P〈0.05)。细胞坏死率分别为(16.7±12.5)%、(41.6±25.9)%和(75.5±3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0.8)%(均P〈0.05)。结论Vv感染DC可通过TLR2、4表达上调,TNF-α增加导致DNA降解,期间以细胞凋亡与坏死同时并存,但以坏死方式降解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创伤 树突细胞 TOLL样受体2 Toll样受体4 DNA降解 坏死
原文传递
晚期肺癌患者γδT细胞CD27和CD28表达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6
作者 郭丽 莫娟芬 +4 位作者 阮玲娟 王安涛 钟征翔 王兆丰 鲍轶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5期694-696,共3页
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γδT细胞CD27和CD28的表达,并与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其分化表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和其中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17例积液标本。选取健康对照组22例,按照... 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及胸腔积液中γδT细胞CD27和CD28的表达,并与健康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其分化表型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和其中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17例积液标本。选取健康对照组22例,按照年龄分30岁以下青年组和50岁以上中老年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标本γδT细胞表面CD27和CD28分子的表达。比较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晚期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以及肺癌患者外周血与胸腔积液间的CD27及CD28在γδT细胞上的表达差异。结果健康人组中,中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γδT细胞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中老年组的CD27/CD28双阳性细胞占γδ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双阴性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1)。晚期肺癌患者的外周血与同年龄组的健康人相比,γδ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1),其中CD27/CD28双阳性细胞占γδT细胞比例与健康人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晚期肺癌患者的双阴性细胞比例显著性升高(P<0.01)。晚期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的γδT细胞上4种CD27和CD28分化表型比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肺癌患者γδT细胞及其上的CD27和CD28的分化表型可反映其免疫功能,可为肺癌治疗及估计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恶性胸腔积液 ΓΔT细胞 CD27 CD28
原文传递
髓样抑制细胞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分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莫娟芬 鲍轶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2-662,共1页
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及复发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样抑制性细胞(MDSCs)[1]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抑制细胞,在肿瘤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2].我们通过对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单核型MDSCs (M-MDSCs)的研究,探讨M-MDSCs... 结肠癌的侵袭、转移及复发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微环境中的髓样抑制性细胞(MDSCs)[1]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抑制细胞,在肿瘤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2].我们通过对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单核型MDSCs (M-MDSCs)的研究,探讨M-MDSCs在结肠癌中的免疫抑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 结肠癌 髓样 免疫抑制功能 肿瘤微环境 分化 肿瘤逃逸 抑制性
原文传递
T细胞耗竭、失能和衰老状态及其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鲍轶 莫娟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7-560,共4页
在慢性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状态下,效应性T细胞发生耗竭、失能和衰老等改变。与正常效应性T细胞不同,这些T细胞失去正常免疫应答功能,导致免疫逃逸的发生。了解这些不同状态T细胞的表型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单独或联合针对这些T细胞为靶点... 在慢性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状态下,效应性T细胞发生耗竭、失能和衰老等改变。与正常效应性T细胞不同,这些T细胞失去正常免疫应答功能,导致免疫逃逸的发生。了解这些不同状态T细胞的表型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单独或联合针对这些T细胞为靶点的免疫治疗研究,为临床慢性感染和肿瘤治疗带来新的思路。本文就T细胞耗竭、T细胞失能、T细胞衰老及其不同功能状态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免疫治疗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9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9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杨毅 韩晨阳 +1 位作者 郭丽 官俏兵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索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9的比例及其细胞因子IL-9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72例,将其按照Hoehn-Yahr(H-Y)分期方法进行分期,其中1期21例、2期1... 目的探索在帕金森病患者中辅助性T细胞亚群Th9的比例及其细胞因子IL-9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72例,将其按照Hoehn-Yahr(H-Y)分期方法进行分期,其中1期21例、2期19例、3期18例,4期11例,5期3例。收集同期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帕金森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Th9亚群的比例,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外周血清中IL-9的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Th9细胞的比例(1.27%±0.34%)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0.61%±0.11%,t=8.530,P〈0.05),且受试者的H-Y分期越高,Th9的比例越高,提示Th9的比例和帕金森病的H-Y分期有关。IL-9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也存在高表达[(16.04±2.94)pg/ml],与健康志愿者[(7.53±0.70)p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781,P〈0.05)。与Th9类似,H-Y分期越高,帕金森病患者的IL-9表达水平也越高。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外周血中Th9细胞的比例和IL-9的表达明显升高,且与帕金森病H-Y分期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白细胞介素9 辅助性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野黄芩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余柳莹 鲍轶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440-443,共4页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虽然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仍不能很好地控制肿瘤的发展。中药活性成分野黄芩苷目前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近期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其在抗肿瘤方面也能发挥重大作用,是潜在的抗肿瘤药...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虽然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仍不能很好地控制肿瘤的发展。中药活性成分野黄芩苷目前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近期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其在抗肿瘤方面也能发挥重大作用,是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且在不同肿瘤中作用机制不同。综述野黄芩苷在各肿瘤中的抗癌作用机制,为各肿瘤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芩苷 中药活性成分 抗肿瘤作用
原文传递
大鼠血浆中奥莫替尼浓度的检测及其药动学特征
11
作者 杨毅 官俏兵 +1 位作者 郭丽 韩晨阳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奥莫替尼浓度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使用高氯酸沉淀,液相条件:ZORBAX SB-C18(150 mm×4. 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0. 1%三氟乙酸(60∶20∶20),流速为1. 0m L·min...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奥莫替尼浓度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血浆使用高氯酸沉淀,液相条件:ZORBAX SB-C18(150 mm×4. 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水-乙腈-0. 1%三氟乙酸(60∶20∶20),流速为1. 0m L·min-1,检测波长为280 nm。10只SD大鼠经灌胃给药,分别给予50 mg·kg-1的奥莫替尼,在给药后的11个时间点采集大鼠的尾静脉血,测定血浆中奥莫替尼的浓度,使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奥莫替尼在质量浓度0. 1~20 mg·L^(-1)时线性关系良好(r=0. 999 8),定量下限为0. 1 mg·L^(-1),日内和日间RSD均<10%,回收率> 80%。奥莫替尼在大鼠血浆中峰浓度ρmax为(11. 86±3. 4) mg·L^(-1),达峰时间tmax为(3. 3±0. 5) h,AUC0→t为(151±31) mg·h·L^(-1),AUC0→∞为(160±28) mg·h·L^(-1)。结论该方法测定准确可靠,简单快速,适合奥莫替尼的血药浓度测定。奥莫替尼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奥莫替尼 药动学 血药浓度
原文传递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在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对于伊马替尼耐药中的作用
12
作者 韩晨阳 郭丽 +2 位作者 盛泳佳 李文燕 杨毅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26-332,共7页
目的研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K562细胞对于伊马替尼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首剂大剂量冲击和逐步增加剂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伊马替尼耐药的人髓性白血病耐药细胞K562/IMA。Western-Blot和RT-qPCR法检测耐药株中XIAP的表达水平... 目的研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K562细胞对于伊马替尼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首剂大剂量冲击和逐步增加剂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伊马替尼耐药的人髓性白血病耐药细胞K562/IMA。Western-Blot和RT-qPCR法检测耐药株中XIAP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沉默耐药株中XIAP的表达,将细胞分为对照组、siRNA-NC组以及siRNA-XIAP组。XIAP真核表达质粒转染普通K562细胞,构建XIAP过表达的K562细胞株,将细胞株分为对照组、空质粒组和实验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对于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Bcl-2、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TUNEL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水平。结果构建的耐药株对10μmol·L^-1的伊马替尼耐药,在K562/IMA细胞株中XIAP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而XIAP沉默后,相比对照组,siRNA-XIAP组中细胞活力显著下调,凋亡率增高,IC50值下调,且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K562过表达XIAP后,IC50值增高,凋亡率下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结论 XIAP在慢性髓性白血病对伊马替尼耐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表达水平增高可以降低细胞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起到抗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人慢性髓性白血病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敏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