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1例子宫肌瘤剜除术后妊娠情况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钟富琴 周美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1-92,共2页
目的 对要求生育能力的子宫肌瘤患者 ,观察实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妊娠情况。方法 粘膜下肌瘤经阴道剜除 ,浆膜下及壁间肌瘤经腹行剜除术。结果  4 1例行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全部随访 ,结果 33例妊娠 ,其中 2 9例已分娩 ,4例在妊娠中 ,8... 目的 对要求生育能力的子宫肌瘤患者 ,观察实行子宫肌瘤剜除术的妊娠情况。方法 粘膜下肌瘤经阴道剜除 ,浆膜下及壁间肌瘤经腹行剜除术。结果  4 1例行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全部随访 ,结果 33例妊娠 ,其中 2 9例已分娩 ,4例在妊娠中 ,8例未孕 ,仍在治疗。结论 对于需要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宫肌瘤患者 ,肌瘤剜除术适应症可适当放宽 ,并建议及早手术 ,以降低因子宫肌瘤造成的不孕及流产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肌瘤剜除术 妊娠
下载PDF
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临床研究及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旭艳 周美茜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17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分娩结局的临床关系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3年6月我科167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按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二组:A组(<2h)、B组(>2h)。比较第二产程时间对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与分娩结局的临床关系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03年6月我科167例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按第二产程时间分为二组:A组(<2h)、B组(>2h)。比较第二产程时间对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产后尿潴留,产褥病率的影响。结果:A组与B组在分娩方式,产后2h出血量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第二产程时间延长可明显增加阴道助产率及产后2h出血量。对造成第二产程时间延长的潜在因素进行对症处理及加强护理,可降低难产率,减少分娩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产程时间 分娩方式 产后出血 产后尿潴留 产褥病 护理
下载PDF
聚维酮碘用于尖锐湿疣激光治疗后32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金萍萍 《浙江临床医学》 2001年第3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激光治疗 药物治疗 聚维酮碘
下载PDF
妇科超声腹腔镜联合检查对鉴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类型的意义
4
作者 钟富琴 王远行 +1 位作者 马雪莲 仝进毅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0期1610-1611,共2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1860年Rokitansky首先报道,直到1921年,由Sampson定名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0%-15%),且有年轻化趋势。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没有癌变的危险,但还是会发生远处转移、种植等恶性行为,造成妇女... 子宫内膜异位症1860年Rokitansky首先报道,直到1921年,由Sampson定名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10%-15%),且有年轻化趋势。尽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没有癌变的危险,但还是会发生远处转移、种植等恶性行为,造成妇女身体健康的严重损害。本文对9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检查方法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腔镜 鉴别 查对 超声 妇科 年轻化趋势 远处转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与开腹手术对比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钟富琴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6期795-795,共1页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 手术对比 腹腔镜 开腹 妇女生殖系统 保留生育功能 再次手术 良性肿瘤
下载PDF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 被引量:42
6
作者 黄美英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22-1724,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浙江省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2月~2010年12月120例足月妊娠临产时出现胎儿窘迫的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别采用剖宫产及阴道助产术产钳法进行分娩,比较两种处... 目的:探讨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浙江省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2月~2010年12月120例足月妊娠临产时出现胎儿窘迫的病例按照随机原则,分别采用剖宫产及阴道助产术产钳法进行分娩,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母婴结局。结果:剖宫产组与阴道产钳组影响胎儿窘迫的脐带因素、胎盘因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发生率分别为46.03%(29/63)、35.09%(20/57),11.11%(7/63)、15.78%(9/57),9.52%(6/63)、8.77%(5/57),4.76%(3/63)、5.26%(3/57),两组脐带因素、胎盘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心监护NST两种方式下的新生儿、胎儿窘迫症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80.95%(51/63)、87.72%(50/57),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胎儿窘迫主要发生于临产过程中,应根据孕妇产程进展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抢救新生儿,降低新生儿窒息,在严密监护条件下,阴道助产术可以减少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助产术 剖宫产 足月妊娠 胎儿窘迫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远行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4年第17期2695-2696,共2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5例和剖腹手术组73例。比较两组年龄、术前Hb、血清β-HCG水平,初产妇及行输卵管切除术初产妇例数、腹腔出血量、腹腔出...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剖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45例和剖腹手术组73例。比较两组年龄、术前Hb、血清β-HCG水平,初产妇及行输卵管切除术初产妇例数、腹腔出血量、腹腔出血量超过1000 mL的例数、输卵管妊娠破裂例数以及手术和住院时间。结果118例手术均成功,两组年龄、术前β-HCG水平及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剖腹手术组与腹腔镜组在术前Hb水平( P=0.000)、腹腔出血量及出血量大于1000 mL的例数(P=0.000)、输卵管妊娠破裂的例数(P=0.001)、行输卵管切除术例数(P=0.000)以及住院时间(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异位妊娠患者相对于剖腹手术更具优势。对于腹腔出血量大于1000 mL以上的异位妊娠患者,剖腹手术仍然优于腹腔镜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异位 腹腔镜检查 妇科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人乳头瘤病毒L1壳蛋白、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和人乳头瘤病毒分型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远行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0期30-33,共4页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和HPV分型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 260例有性生活史的宫颈病变患者行TCT和HPV分型检测,两者中任何一项阳性或2项均阳性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同...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和HPV分型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 260例有性生活史的宫颈病变患者行TCT和HPV分型检测,两者中任何一项阳性或2项均阳性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同时对TCT异常者行HPV L1壳蛋白的检测.将TCT、HPV分型、HPV L1壳蛋白结果与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CT结果中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细胞内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在病理组织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以上的阳性率分别为19.0%(11/58),63.4%(26/41),84.6%(22/26),7/7,随TCT级别的升高,病理组织学CIN及以上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危型HPV阳性主要见于低度病变,随TCT级别的升高,高危型HPV阳性率逐渐升高,分别为36.2%(21/58),56.1%(23/41),73.1%(19/26),7/7,各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 L1壳蛋白阳性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炎性反应、CIN Ⅰ比例高于HPV L1壳蛋白阴性患者[59.2%(42/71)比39.3% (24/61)、29.6%(21/71)比14.8%(9/61)],病理组织学诊断SCC患者HPV L1壳蛋白表达均阴性.随病理组织学级别升高,HPV L1壳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结论 TCT和HPV分型检测能显著缩小高风险人群,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而HPV L1壳蛋白的检测可为HPV感染的状态及预后提供依据.三个指标联合检测可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肿瘤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原文传递
甲羟孕酮对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马雪莲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30期64-66,共3页
目的 观察甲羟孕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甲羟孕酮组(33例)和炔诺酮组(37例),两组均采用递减法止血,于撤退性出血后第5天采用递增法口服炔... 目的 观察甲羟孕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的疗效.方法 将70例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甲羟孕酮组(33例)和炔诺酮组(37例),两组均采用递减法止血,于撤退性出血后第5天采用递增法口服炔诺酮以调整月经周期和减少月经量,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甲羟孕酮组控制出血时间与完全止血时间明显短于炔诺酮组[(18.54±6.92)h比(24.37±7.17)h、(48.04±9.85)h比(56.42±11.14)h],显效率明显高于炔诺酮组[87.88%(29/33)比64.86%(24/37)],治疗后月经量明显减少率明显高于炔诺酮组[81.82%(27/33)比59.46% (22/37)],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低于炔诺酮组[(6.14±0.89) mm比(8.04±0.95)mm],血红蛋白明显高于炔诺酮组[(83.82±21.46)g/L比(71.45±23.23)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甲羟孕酮治疗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止血较炔诺酮迅速,效率高,治疗后子宫内膜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围绝经期无排卵性功血可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 甲羟孕酮
原文传递
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美英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年第12期53-54,共2页
目的分析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23例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23例死胎中,脐带异常类型为脐带缠绕69例(56.10%),脐带扭转18例(14.63%... 目的分析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解决措施,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方法回顾性总结123例脐带因素导致死胎的临床资料,分析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23例死胎中,脐带异常类型为脐带缠绕69例(56.10%),脐带扭转18例(14.63%),脐带脱垂10例(8.13%),脐带打结8例(6.50%),脐带缩窄8例(6.50%),脐带水肿5例(4.07%),脐带前置血管破裂5例(4.07%);出现胎动异常81例(65.85%),其中胎动消失68例,胎动增多7例,胎动减少6例。结论多种脐带因素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且大部分会出现胎动异常,加强孕期监护可有效地降低死胎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胎儿 死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