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影视的文化定位与伦理选择
1
作者 孙燕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160,共7页
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 影视文化不是商业、消费和娱乐的代名词。用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影视,它虽然免不了带有商业性、娱乐性和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回归影视作为文化的价值立场和审美传统,回归日常生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文本的探寻,是中国影视走出当下困境的希望所在。展望中国影视的未来发展,从本土到全球,从民族到世界,已是大势所趋。如何由“中国影视”走向“世界影视”成为中国影视亟待解决的时代命题。坚持包容和多元,回归爱和人性,不仅是中国影视全球化的伦理目标,也是“世界影视”的应有之义。当中国影视开始关注人,关注真实的生命情感,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困境时,其世界性自然也就蕴含其中。这不再是具体技法的变化,而是对于世界主义的人文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影视 世界主义 人文主义 文化定位 伦理选择
下载PDF
基于GEM模型的横店影视集群产业竞争力研究
2
作者 章霖轩 《未来传播》 CSSCI 2023年第5期123-133,共11页
横店是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块重要“飞地”。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横店影视产业集群如何发挥优势、补强不足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助力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GEM模型构建影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 横店是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块重要“飞地”。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横店影视产业集群如何发挥优势、补强不足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助力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基于GEM模型构建影视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对横店的竞争力指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其GEM得分为387分,表明横店影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超过国内平均水平,但并不具备突出的竞争优势。对具体评价因子进行分析发现,横店影视产业集群现阶段的发展局限主要体现在产业变革受困地理区位劣势、产业升级受迫专业人才短板、产业延伸受制核心环节缺失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店 影视产业 集群竞争力 GEM模型
下载PDF
家园神话与诗意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3
作者 余月秋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5期115-122,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清新、唯美、浪漫的美学风格。其诗意想象与家园神话的生成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是对照城市经验而建构出来的想象物。怀旧与乡愁是乡村乌托邦建构的情感结构。自然风光、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电影的空间叙事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清新、唯美、浪漫的美学风格。其诗意想象与家园神话的生成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之上,是对照城市经验而建构出来的想象物。怀旧与乡愁是乡村乌托邦建构的情感结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以及道德人伦是乡村电影诗意想象的重要媒介,使乡村成为诗意栖居的理想家园,形成了中国电影独具民族特色的诗意空间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电影 诗意空间 怀旧 乡愁 家园神话
下载PDF
基于渲染引擎的VR眼动追踪数据可视化研究
4
作者 焦垚楠 《现代电影技术》 2024年第12期36-41,共6页
传统眼动追踪技术主要用于平面影像的认知研究。电影媒介在数字时代逐步从银幕扩展至更多元的空间,虚拟现实(VR)眼动追踪技术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与此同时,借助实时渲染引擎对VR眼动追踪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变得极为必要。本... 传统眼动追踪技术主要用于平面影像的认知研究。电影媒介在数字时代逐步从银幕扩展至更多元的空间,虚拟现实(VR)眼动追踪技术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与此同时,借助实时渲染引擎对VR眼动追踪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变得极为必要。本文介绍了眼动追踪技术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用及VR眼动追踪技术可视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虚幻引擎的VR眼动追踪数据三维可视化方案,并以多银幕影院场景为例,详细介绍了其实现方法和效果,以期为电影研究和未来影像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眼动追踪 实时渲染引擎 数据可视化 电影媒介
下载PDF
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旭光 范志忠 +16 位作者 尹鸿 张卫 周斌 陈犀禾 汪天云 厉震林 杨俊蕾 刘智海 姚争 张邦卫 李晋林 卢炜 张宇清 叶宁 刘志江 黄平 张艺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11,共9页
《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于2023年6月12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趋势、问题、未来、教育进行研讨。中国电影在2023年表现出类型多... 《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于2023年6月12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趋势、问题、未来、教育进行研讨。中国电影在2023年表现出类型多元发展、产业侧供给优化、系列生产意识明显等特征,中国电视剧在2023年表现出网台互动、垂类题材不断深化、剧场模式明显的特征。中国产业与评论之间的关系、青年受众的审美变化、电影人该如何合作共存、电影教育如何改革是此次会议研讨的核心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视剧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 影视发展 审美变化 会议研讨 多元发展 青年受众
下载PDF
“动画中国学派”如何可持续发展
6
作者 倪祥保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0,98,共8页
“动画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获得国际认同的学派,当下深刻认识什么是“动画中国学派”,如何使其可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得国际认同,都是值得学界认真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坚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内涵,努力追求内容和... “动画中国学派”是中国动画百年发展历程中曾经获得国际认同的学派,当下深刻认识什么是“动画中国学派”,如何使其可持续发展并继续获得国际认同,都是值得学界认真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坚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内涵,努力追求内容和形式层面的“中和”之美,特别强调“儿童态审美”创作的使命与目标,是“动画中国学派”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文化自信是“动画中国学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与作品中中国优秀文化审美因素含量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中国学派” “儿童态审美” 文化自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微短剧作为社会症候: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与影像制作的生产加速
7
作者 袁道武 《未来传播》 CSSCI 2024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当下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但从业者普遍存在强烈的职业倦怠感。从这一现象出发,根据不同抽样原则确定采访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对访谈内容的编码分析,梳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状态和微短剧的行业现状。结果表明,一方面,微短剧在资本再生... 当下微短剧发展如火如荼,但从业者普遍存在强烈的职业倦怠感。从这一现象出发,根据不同抽样原则确定采访对象,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以及对访谈内容的编码分析,梳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状态和微短剧的行业现状。结果表明,一方面,微短剧在资本再生产的驱动下不断提速和压缩成本,损害了从业者的健康和职业完成度;而另一方面,从业者作为加速社会中的功绩主体,对职业理想的追寻又形成了“自我剥削”,加之生存压力和审美降级的叠加负载,不可避免地走向职业倦怠。这背后显现出“加速社会”中现代功绩主体“自发性过劳”的社会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从业人员 职业倦怠 制作提速 资本再生产
下载PDF
“美在和谐”视域下当代电视剧电影化发展探析
8
作者 倪祥保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我国电视剧的电影化创作及其研究,其自觉意识从无到有、逐步增强,从20世纪末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下的相对高水平的阶段。以“美在和谐”的观点来看,当代电视剧的电影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更好地实现了影视艺术的融合创新。电视剧在其故... 我国电视剧的电影化创作及其研究,其自觉意识从无到有、逐步增强,从20世纪末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当下的相对高水平的阶段。以“美在和谐”的观点来看,当代电视剧的电影化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更好地实现了影视艺术的融合创新。电视剧在其故事讲述中自觉运用行云流水般的穿插闪回、倒叙或预叙等创作手法,能有效强化故事的情节张力并提升人物形象塑造的效果。当代电视剧在电影化发展中更注重镜头使用、画面构图及细节呈现,以此创造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和厚重历史感的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蕴。而努力创作更富于艺术审美的视听表达,使电视剧声画相融相生从而更好地表达剧中人的“心象”及情绪,已成为当代电视剧电影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电影化 和谐美 影视融合创新 电视剧《繁花》
下载PDF
论影像中的景观空间——以贾樟柯电影为例
9
作者 余月秋 《视听》 2024年第6期7-11,共5页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建构物,印有空间文化实践的标记。贾樟柯以景观这一种视觉载体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影像,在其影像作品中,景观空间既是纪实,也是表征,它既建构纪实性影像美学,又是一种意义的生产,具备某种象征意义。“世界”景观、...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建构物,印有空间文化实践的标记。贾樟柯以景观这一种视觉载体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影像,在其影像作品中,景观空间既是纪实,也是表征,它既建构纪实性影像美学,又是一种意义的生产,具备某种象征意义。“世界”景观、媒介景观、废墟景观构成贾樟柯影像的代表性景观空间,其本质是对“此在”状态的具象化表达,是“此在”在空间中最深刻的显相,人与人的本质在影像中被并列排置,既抵达逼真的纪实,又克制而恰当地批判现实,此间充盈着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景观 媒介景观 废墟景观 空间
下载PDF
宝剑锋从磨砺出:由网络剧反思网络电影产业发展
10
作者 阮南燕 李燕丽 《文化产业研究》 2023年第2期165-177,共13页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影视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的作用举足轻重。网络剧在经历了层级式突破发展后,价值导向愈益正向,审美范式愈加成熟,受众圈层逐层突破,媒体融合模式...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影视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络剧和网络电影的作用举足轻重。网络剧在经历了层级式突破发展后,价值导向愈益正向,审美范式愈加成熟,受众圈层逐层突破,媒体融合模式趋向多元,产业发展日益稳健,真正成为中国影视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反观网络电影的发展,则始终在低谷徘徊。本文以网络剧的发展为参照,分析当下网络电影产业的困囿与不足,探寻网络电影再出发的转型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电影 网络剧 媒体融合 产业转型
下载PDF
“观看”即“创作”:当代日本电影创作主体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也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电影创作究竟是基于一种主观化的体验,还是一种有理有据的方法?关于这一创作主体性的悖论又该如何论述?本文试图聚焦当代日本电影当中涌现的一次次作者电影浪潮现象,分析批评家莲实重彦(Shigehiko Hasumi)的“观看之道”作为一种电影教... 电影创作究竟是基于一种主观化的体验,还是一种有理有据的方法?关于这一创作主体性的悖论又该如何论述?本文试图聚焦当代日本电影当中涌现的一次次作者电影浪潮现象,分析批评家莲实重彦(Shigehiko Hasumi)的“观看之道”作为一种电影教育实践,如何打通观看与创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主客体二元关系,进而推断该方法如何激励与启发一代代日本青年导演走向创作,并塑造其创作主体的路径与脉络的。由此,本文试图赋予观看与创作电影,这一与感官感受直接关联的生命体验,以客观的逻辑与方法,以及现实可行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日本电影 新生代导演 主体性 莲实重彦 观看之道
原文传递
陈白尘史剧观的核心见解及其演化成熟过程
12
作者 伏涤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106,121,共10页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 陈白尘的史剧观既有渐趋完善及自我否定的变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不变追求。对于历史剧的创作模式,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心仪“翻案”剧、“还魂”剧到后来推重历史正剧的变化;对于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陈白尘经历了从早期只把历史当成史剧的外壳到后期不仅注重历史本质真实而且主张历史细节真实的变化。陈白尘一贯推重“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始终主张历史剧要有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由于注重“今用”,陈白尘并不反对在历史剧中进行适当影射;出于政治余悸和不屑于拙劣影射,他又公开申明反对影射史剧。不歪曲历史,不逃避现实,是陈白尘最核心的史剧创作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尘 史剧范式观 史剧真实观 史剧价值观 史剧影射观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史剧观的深化与史剧理论建构的委顿
13
作者 伏涤修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3年第2期5-15,共11页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 新时期以来,历史剧创作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历史剧的见解也越来越深化、多元。在历史剧与现实的关系上,从政治化的“古为今用”的创作观念到注重“现代意识”“主体意识”;在历史剧与历史的关系上,从强调“历史真实”进而提出以“历史可能性及假定性”为基础;在历史剧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从“历史表现需要”到拒绝史学奴役的“历史审美需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史剧理论体系建构在近几年呈现出委顿状态:新史剧观的表述不够系统完整,对于后现代史学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基本处于茫然、漠视状态,新史剧观对历史剧创作只是提供了可能性、或然性而非必然性,传统史剧观影响依然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观 现代主体意识 历史可能性 历史假定性 历史审美真实
下载PDF
从共通性到变异性:跨门类比较视野下真实观念探析
14
作者 李立 《未来传播》 CSSCI 2023年第5期106-113,共8页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电影史和美术史的比较,文章发现真实观念具有共通性和变异性。共通性表现为“从技法到观念”的真实追求,呈现“感性—理性—知性”的特征,变异性表现为真实观念往往以他域汇通的方式得以证明。基于整体观的认知,秉承...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电影史和美术史的比较,文章发现真实观念具有共通性和变异性。共通性表现为“从技法到观念”的真实追求,呈现“感性—理性—知性”的特征,变异性表现为真实观念往往以他域汇通的方式得以证明。基于整体观的认知,秉承“事不孤起、必有其邻”的学理,文章提出如下推导:真实观念不仅在80年代电影史中以巴赞影响的方式实证,而且在80年代美术史中产生了变异。真实观念的互通拓宽了我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现实主义在中国接受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应得到足够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观念 跨门类 推导式研究 现实主义
下载PDF
与世浮沉:20世纪80年代浙江电影制片厂的改革与机制体制的双重困境
15
作者 袁道武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5-124,共10页
20世纪80年代,以浙江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省属电影厂纷纷复建,复建初期,“浙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也推行了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多元经营等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能够帮助“浙影”挽回颓势,个中缘... 20世纪80年代,以浙江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省属电影厂纷纷复建,复建初期,“浙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也推行了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多元经营等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能够帮助“浙影”挽回颓势,个中缘由一方面是自身创作力量、办厂经费和制片方针等内生性机制问题,更主要的是体制性的困境。省属厂的盲目复建造成了供给侧的冗余产能,加剧了80年代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萧条,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厂共有的制片、发行利润分配失衡问题,无法激活电影厂在创作上持续的热情,同时省属电影厂行政隶属关系的“上下错位”也对开展工作形成了阻力。对“浙影”20世纪80年代改革及其失效的回顾,能够为过往和当下以行政关系主导发展电影产业提供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浙影” 省属电影厂 机制改革 体制困境
原文传递
纪录片表述从真实到“非虚构”研究三题
16
作者 倪祥保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78,共5页
纪录片的真实曾经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且不可置疑的,提出用“非虚构”来表述纪录片则是新近的流行说法,这是一种深层观念的更新。“非虚构”这一表述并不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否定之否定,也不是对其简单直接的替代,它体现了对纪录片本质属性及... 纪录片的真实曾经被认为是与生俱来且不可置疑的,提出用“非虚构”来表述纪录片则是新近的流行说法,这是一种深层观念的更新。“非虚构”这一表述并不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否定之否定,也不是对其简单直接的替代,它体现了对纪录片本质属性及蒙太奇艺术精神经典认知的与时俱进。“主张虚构的纪录片”认可以一定的虚构策略更好地讲述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真实。从强调纪录片的真实到倡导纪录片的“非虚构”,是对纪录片内涵泛化及外延拓展的坦然接受,更是对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方法创新的积极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非虚构书写 真实 蒙太奇
原文传递
央视纪录频道主流纪录片叙事变革与美学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俞洁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3-110,共8页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中国主流纪录片不仅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充分强化其产业属性,而且在内容贴近民生、创新传播语态、变换叙事风格、丰富传播渠道等方面不断嬗变,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难能可贵的是,中央...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来,中国主流纪录片不仅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充分强化其产业属性,而且在内容贴近民生、创新传播语态、变换叙事风格、丰富传播渠道等方面不断嬗变,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难能可贵的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出品的中国主流纪录片叙事变革与美学表达的嬗变及发展,并没有消退其主流价值、纪实精神、社会关怀和大众共情等审美底色,因而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建构和提升中国主流纪录片文化审美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视纪录频道 主流纪录片 微宏叙事 美学融合 媒介融合
原文传递
夏声剧校董事改组与戏校发展道路之争
18
作者 吴彬 《南大戏剧论丛》 2024年第2期86-97,共12页
夏声剧校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戏曲专科学校,它“以培养戏剧人材,研究戏剧艺术,实行改进中国戏剧为宗旨”,积极致力于京剧人才的培育。1943年暑期,夏声发生内讧,董事会改组,夏声剧校从夏声剧社中独立出来。办学经费问题是这次内讧事件... 夏声剧校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戏曲专科学校,它“以培养戏剧人材,研究戏剧艺术,实行改进中国戏剧为宗旨”,积极致力于京剧人才的培育。1943年暑期,夏声发生内讧,董事会改组,夏声剧校从夏声剧社中独立出来。办学经费问题是这次内讧事件的导火索。从表面来看,内讧是缘于经济纠纷,涉及权力之争;但从深层次来说,则是地域之争和办学理念之争。夏声剧校从夏声剧社中独立出来,最终导致夏声剧社分崩离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声 董事改组 发展道路
下载PDF
《雪豹》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19
作者 刘智海 侯克明 +10 位作者 朱枫 沈嘉熠 万传法 向宇 李九如 闫怀康 于帆 赵斌 叶航 王垚 卢暖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22,F0003,共17页
2024年4月21日,影片《雪豹》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主持。会上,许多学者回忆了与万玛才旦导演的交往经历,通过对影片《雪豹》的观摩... 2024年4月21日,影片《雪豹》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海淀校区召开。研讨会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主持。会上,许多学者回忆了与万玛才旦导演的交往经历,通过对影片《雪豹》的观摩抒发对万玛才旦导演的缅怀之情。作为导演、老师、教授的万玛才旦刘智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导演“有朝一日,如果尘世将你遗忘,你可以告诉沉静的大地:我在流淌。对迅疾的流水说:我将停驻”。这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给后人的高远光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电影学院 美术学院教授 万玛才旦 《雪豹》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发言摘要 中国电影文化 里尔克
原文传递
在文化记忆书写中彰显时代精神——电视剧《繁花》的价值追寻
20
作者 张彩虹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78,共4页
电视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第二阶段为总体历史背景,重构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转捩点的历史时空。电视剧围绕主人公阿宝的创业史和情感史,... 电视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长篇小说,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第二阶段为总体历史背景,重构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转捩点的历史时空。电视剧围绕主人公阿宝的创业史和情感史,描写了上海儿女积极向上、自尊自爱、昂扬奋进的人物群像,打造出充满历史感、时代气息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上海都市生活图谱,以昂扬向上的“热回忆”改写了原著对于历史记忆的“冷回忆”,在上海文化记忆书写中彰显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优秀影视作品书写国家和民族文化记忆的结构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剧《繁花》 影视改编 文化记忆 改革开放 时代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