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健康评估调研综述 被引量:4
1
作者 俞剑清 张秉坚 +1 位作者 邵浦建 冯宝英 《石材》 2018年第3期29-36,共8页
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对浙江全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健康状况的调研评估工作。为得到科学的调查数据,首先确定了病害分类、程度分级、定量计数方法、现场调查程序、数据统计... 受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对浙江全省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健康状况的调研评估工作。为得到科学的调查数据,首先确定了病害分类、程度分级、定量计数方法、现场调查程序、数据统计规则等。先进行了试点,然后逐步扩展。到目前为止,已完成38处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的调查评估工作,勘测石质文物面积1502.1m^2,其中病害面积649.6m^2。发现浙江地区石质文物的前三大病害为表面层风化、生物病害和渗水溶蚀,同时也观察到一些威胁石质文物保存的严重病害,急需修缮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石刻 石质文物 病害 评估 定量统计
下载PDF
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掘中的一些地学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河 冯宝英 +1 位作者 胡艳华 毛汉川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气候旋回、基准面升降旋回,以及海平面升降旋回在区域上等时的原理,对研究区46 km2中的23个钻孔及两条全新世剖面进行了高精度的对比研究及沉积环境分析,对跨湖桥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运用气候旋回、基准面升降旋回,以及海平面升降旋回在区域上等时的原理,对研究区46 km2中的23个钻孔及两条全新世剖面进行了高精度的对比研究及沉积环境分析,对跨湖桥人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8000 aBP跨湖桥人生活的地貌环境、植被、动物、气候已与现今基本一致,跨湖桥人突然"消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遗址被淹而致。直至3000 aBP海水还未从本区退出,所以先人不可能迁回,从而显示出某种"神密"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遗址 高分辨率对比 气候旋回 沉积环境 古生态环境
下载PDF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郑建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且硅酸体的形状较大 ,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植物遗存调查显示 ,跨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稻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 ;其中 ,稻谷的长宽比为 2 .71,稻米的长宽比为 2 .6 8,稻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可能是我国稻作起源地之一 ,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跨湖桥遗址 水稻 考古 新石器时代 碳化稻米
下载PDF
浙江古城墙传统灰浆材料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效彬 崔彪 张秉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7-242,共6页
灰浆材料一直是古代建筑类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对象,文保工程中使用传统灰浆的诸多优点已广为人知,在认识传统灰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石灰基粘结保护材料已然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古建筑的保护也开始提上日程,然而关... 灰浆材料一直是古代建筑类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对象,文保工程中使用传统灰浆的诸多优点已广为人知,在认识传统灰浆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石灰基粘结保护材料已然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古建筑的保护也开始提上日程,然而关于中国传统灰浆材料的研究颇为薄弱。实地调查浙江地区多座古代城墙遗址,采集灰浆样品,利用多功能密度仪、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差热分析仪(TG-DSC)和湿化学分析技术,对浙江地区7处古城墙灰浆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古城墙使用的胶结材料是纯"白灰灰浆",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含量在75%~90%之间,其原料主要是钙质生石灰,个别来自镁质生石灰;其中有4座城墙灰浆添加有糯米成分,说明该地区在明代向灰浆里添加糯米等有机材料是建筑城墙十分普遍的工艺技术;检测发现这些建筑灰浆的密度较低,且数值相差较大,在1.2~1.9g·cm^(-3)之间,应是环境长期侵蚀的结果。同时,也分析了这些砌筑灰浆的其他物化特征,为下一步古城墙本体保护和保护材料的研发,以及传统灰浆全国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灰浆 化学结构 胶结材料 糯米浆
下载PDF
浙江旧石器考古综述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新民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0,I0001,共6页
从2002年开始,浙江进行了一系列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表明古人类在浙江活动频繁、从早更新世晚段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持续时间很长。石制品的组合大多数归属于南方主工业,但也表现出了一些小流域的特色。从目前所发... 从2002年开始,浙江进行了一系列旧石器考古调查与发掘,成果表明古人类在浙江活动频繁、从早更新世晚段开始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的某一阶段,持续时间很长。石制品的组合大多数归属于南方主工业,但也表现出了一些小流域的特色。从目前所发现旧石器地点分析,浙江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旧石器 考古
下载PDF
浙江石棚墓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1期31-38,共8页
浙江石棚墓与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石棚墓虽有小的差异,但总体面貌较为一致,其相互间的传承关系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探讨。
关键词 石棚墓 传承
下载PDF
浙江石棚墓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03年第1期31-38,共8页
浙江石棚墓与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石棚墓虽有小的差异,但总体面貌较为一致,其相互间的传承关系有待进一步的考古探讨。
关键词 石棚墓 传承
下载PDF
井头山遗址土壤性质分析与分散方法预研究
8
作者 刘东坡 王飞 +2 位作者 马丹 郑幼明 孙国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8,共6页
井头山遗址属于海相沉积环境下的史前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包括一百余件饱水木器以及十余件由芦苇、芒草等为原料制作的编织物。编织物被遗址土壤包裹,并与遗址土壤之间存在粘结现象,这为编织物的提取带来困难。对遗址土壤的矿物组成、有... 井头山遗址属于海相沉积环境下的史前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包括一百余件饱水木器以及十余件由芦苇、芒草等为原料制作的编织物。编织物被遗址土壤包裹,并与遗址土壤之间存在粘结现象,这为编织物的提取带来困难。对遗址土壤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和去离子水浸渍液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土壤呈碱性,有较高的可溶盐含量,所测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矿物组成与含量,遗址土壤中存在的铁氧型矿物以及胡敏酸、富里酸等腐殖质是重要的胶结物质,这些胶结物质的存在致使遗址土壤不易分散。根据分析结果,在温和条件下选用羟基吡啶酮衍生物(简称HRP)作为脱铁络合剂对遗址土壤进行脱铁处理,进行遗址土壤分散方法预研究。分散方法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和条件下,30 mmol/L HRP即可以对遗址土壤进行有效地分散,这种分散方法可以为编织物的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头山遗址 编织物 分散方法
下载PDF
浙江省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石犁的保护修复
9
作者 李玲 徐新民 +1 位作者 田敏 陆敏仙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7年第4期53-57,75,76,共7页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犁是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属于痕迹文物。出土时木构件痕迹饱水,为暗褐色、开裂严重、整体呈腐蚀状,非常脆弱。针对器物的保存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保护方法:木构件痕迹的脱水保护、底托的加固制作、木构... 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犁是史前考古的新发现,属于痕迹文物。出土时木构件痕迹饱水,为暗褐色、开裂严重、整体呈腐蚀状,非常脆弱。针对器物的保存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保护方法:木构件痕迹的脱水保护、底托的加固制作、木构件粘贴复原等,使文物得以长期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犁 保护 修复
下载PDF
浙江古塔的病害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诚磊 陈畅捷 王晓 《杭州文博》 2017年第1期34-43,共10页
本文列举了浙江省内现存古塔中砖石材料和砌筑砂浆材料中常见的病害,结合实地勘察过的古塔一一进行比对,查明古塔中存在哪些病害。面对这些病害,从原材料、地质结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为活动等因素进行了解释,对其病害机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不可移动文物 古塔 病害
下载PDF
浙江海防炮台夯土墙材料分析研究
11
作者 刘效彬 崔彪 《浙江建筑》 2022年第3期64-67,共4页
以浙江地区5座海防炮台遗址为对象,对炮台夯土墙材料的微观结构、物质组成与配比、粒度分布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4座海防炮台由灰土夯筑而成,天妃宫炮台和龙湾炮台使用的是“四六灰土”,靖远炮台使用的是“三七灰土”,宏远炮台使... 以浙江地区5座海防炮台遗址为对象,对炮台夯土墙材料的微观结构、物质组成与配比、粒度分布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表明:4座海防炮台由灰土夯筑而成,天妃宫炮台和龙湾炮台使用的是“四六灰土”,靖远炮台使用的是“三七灰土”,宏远炮台使用的是“二八灰土”;南湾炮台则是由白灰、素土、砾石骨料组成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其灰、土、骨料质量比约为2∶3∶5。素土的土壤类型除龙湾炮台是介于砂质壤土与粉质壤土之间外,其他属于粉质壤土。该研究可为浙江海防炮台的修缮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防炮台 物质组成 原料配比 三合土
下载PDF
浙江良渚遗址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1
12
作者 史辰羲 莫多闻 +3 位作者 李春海 刘斌 毛龙江 李明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7-356,共10页
良渚遗址群是距杭州市西北18 km的良渚镇和瓶窑镇毗邻地带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代表了良渚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根据在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墙外侧开挖的良渚北剖面、良渚西剖面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孢粉分析数据,以及综... 良渚遗址群是距杭州市西北18 km的良渚镇和瓶窑镇毗邻地带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代表了良渚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根据在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墙外侧开挖的良渚北剖面、良渚西剖面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孢粉分析数据,以及综合区域内多个剖面地层对比,恢复了该地区全新世环境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全新世良渚遗址群内环境演变可以分为4个阶段:(1)7 ka BP以前的平原区多为静水沉积环境,水域范围较大,水位较高,且水深逐渐增加,不太适合人类活动;(2)7~5.1 ka BP区域水位有所下降,水域面积缩小,部分较高的地区露出水面,较少接受沉积,一些低洼地区接受了沼泽相或河流泛滥相沉积,一些人类活动遗址开始出现;(3)5.1~4.3 ka BP水位较低,文化快速发展,平原上多见良渚文化遗迹,一些遗址堆积了较厚的良渚文化层;(4)4.3 ka BP以后水位再次升高,良渚文化衰落,多数良渚文化层之上都覆盖一套黄色或黄褐色泛滥相沉积。该地区全新世时期的水位波动与人类文化兴衰演化历史相关的现象表明,良渚遗址区域内地貌特征及水文环境的变化是影响良渚文化兴衰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良渚遗址群 粒度 孢粉
下载PDF
浙江三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玉玦科技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董俊卿 孙国平 +3 位作者 王宁远 楼航 李青会 顾冬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905-2913,共9页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 玉玦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广泛出现的一类重要玉器。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玉玦,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为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和传播提供了重要实物。为获取环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基础材料学信息(如主要矿物组成、硬度等),以及探索玉料随时间演变规律和可能的原料来源,本文以浙江省境内3个代表性新石器时代遗址——田螺山、仙坛庙和江家山遗址出土的玉玦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分析技术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检测。研究结果表明:从河姆渡文化至崧泽文化晚期,所分析玉玦的主要组成矿物为萤石、迪开石、石英、白云母、透闪石和蛇纹石等,以萤石、玉髓和迪开石为主,且时代早于透闪石和蛇纹石。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相关遗址出土玉玦的原料随时间变化特征、原料来源,以及玉玦的材料学特征与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玉玦 无损分析 玉材 可能来源
下载PDF
雨季降水对浙江井头山深埋土遗址地下水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晓武 费敏亮 +2 位作者 俞悦 梁家馨 孙国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8-606,612,共10页
以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为例,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处于发掘阶段的考古基坑地下水位进行持续监测,通过有限差分法预测基坑地下水位,分别探讨基于2018年和2020年的近5~30年降水数据预测地下水... 以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为例,对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处于发掘阶段的考古基坑地下水位进行持续监测,通过有限差分法预测基坑地下水位,分别探讨基于2018年和2020年的近5~30年降水数据预测地下水位的可行性,分析在不同降水条件下地下水位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2018年与2020年的近5、10、30年降水数据均可有效模拟地下水位,其中近30年降水数据为最佳降水边界条件,平均相对误差为5.73%,且有77.78%的数据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10%;主雨季期间梅雨季持续降水及台风强降水易造成地下水位预测值偏高,旱季造成地下水位预测值偏低;基坑内地下水位场在开挖后期逐步演化形成矩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雨季降水 水文地质模型 地下水位
下载PDF
浙江绍兴印山大墓墓主考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田正标 黎毓馨 +1 位作者 彭云 陈元甫 《东南文化》 2000年第3期70-72,共3页
浙江绍兴印山大墓以宏伟巨大的规模,独一无二的墓室形制和结构,特殊的埋葬方式等,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经多方考证,确定印山大墓是《越绝书》上明确记载的“木客大家”,是越国第一代国王允常的安葬之地。
关键词 印山大墓 墓主
下载PDF
潮湿环境考古发掘现场挥发性固型材料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俞剑清 张秉坚 +2 位作者 韩向娜 王宁远 崔彪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7,共8页
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将极脆弱的文物安全提取并搬迁到实验室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必须对文物进行临时加固,然后才能搬迁。近几年来,一类革命性的挥发性临时固型材料已被成功应用于发掘现场文物的提取,例如薄荷醇、环十二烷等。但是,这些材料... 在考古发掘现场,要将极脆弱的文物安全提取并搬迁到实验室具有一定难度,首先必须对文物进行临时加固,然后才能搬迁。近几年来,一类革命性的挥发性临时固型材料已被成功应用于发掘现场文物的提取,例如薄荷醇、环十二烷等。但是,这些材料是否能用于潮湿的考古发掘现场?它们的工作性能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为此,本研究选用薄荷醇、香豆素、乙基麦芽酚三种天然香料和环十二烷作为研究对象,从材料的工作性能、施工工艺和对文物的安全性三方面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进行了现场小实验。研究结果可以为考古或保护工作者在潮湿发掘现场提取脆弱文物时选择合适的临时固型材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文物 临时固型材料 薄荷醇 环十二烷 潮湿 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矿源视角下浙江安吉龙山越国107号墓(八亩墩大墓)绿松石组饰研究
17
作者 姜炎 杨明星 +3 位作者 田正标 游晓蕾 刘玲 顿瑾涵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5期76-90,共15页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D107(八亩墩大墓)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重要墓葬,它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古越文明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拉曼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测试方法,...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D107(八亩墩大墓)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重要墓葬,它的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古越文明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学证据。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拉曼光谱、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等测试方法,对48件八亩墩大墓出土绿松石制品进行了宝石学特征和谱学特征研究。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测试显示,八亩墩大墓出土绿松石与标准绿松石谱学特征一致,可见较为丰富的杂质矿物,主要有石墨、针铁矿、赤铁矿、云母、石英、金红石、磷铝石和银星石。利用国标《绿松石分级》(GB/T 36169-2018)的参数指标对八亩墩绿松石制品进行分级,发现其颜色、质地一致性高,符合优质绿松石标准。与现代绿松石产地进行产源对比分析发现,八亩墩大墓中绿松石均来自鄂豫陕矿区,且并非单一矿源,北矿带(陕西洛南一带)和南矿带(湖北十堰一带)是浙江安吉龙山地区八亩墩大墓绿松石矿料的主要来源地。结合同时期吴越地区绿松石制品出土情况讨论八亩墩大墓绿松石制品组合关系,发现吴越地区绿松石组饰使用方式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展现了区域性文明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龙山越墓 八亩墩大墓 吴越地区 绿松石 矿源
下载PDF
非花粉类遗存(Non-Pollen Palynomorphs)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浙江井头山遗址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予南 吴小红 孙国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6-1403,共8页
非花粉类遗存(Non-Pollen Palynomorphs)包括在花粉分析过程中可以同时观察到的真菌、藻类、无脊椎生物等来源的微体化石,可以反映环境和人类活动。相比于国际上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我国的零星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下游地区... 非花粉类遗存(Non-Pollen Palynomorphs)包括在花粉分析过程中可以同时观察到的真菌、藻类、无脊椎生物等来源的微体化石,可以反映环境和人类活动。相比于国际上四十余年的研究历史,我国的零星研究案例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和长江下游地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存在大量空白,特别是缺乏对考古遗址堆积物样品的研究。本研究总结了非花粉类遗存在考古学中的指示意义,并以浙江井头山遗址为例进行分析。对井头山遗址贝丘堆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粪生型、纤维素分解型和植物寄生型真菌孢子在主要文化堆积中大量出现,显示粪便、古人利用的纤维素材料以及其他植物遗存与贝类在堆积中共存,均来自古人生活的废弃物。与长江下游其他地点自然沉积物及考古遗址堆积物的分析结果比较,井头山遗址贝丘堆积中真菌孢子的组合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的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花粉类遗存 真菌孢子 井头山遗址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浙江德清中初鸣遗址群2017~2019年勘探与发掘简报
19
作者 方向明 朱叶菲 +4 位作者 王永磊 费胜成 周建忠 张念哲 王帅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共11页
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初鸣遗址群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营建土台28处,确认遗址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同时,对其中的木鱼桥、小桥头、王家里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 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中初鸣遗址群及周边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人工营建土台28处,确认遗址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同时,对其中的木鱼桥、小桥头、王家里遗址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除发现人工营建土台等遗迹外,还出土了大量废弃玉料、玉器半成品以及砺石、磨石等。本次工作确认中初鸣遗址群为良渚文化时期大规模制玉作坊遗址群,为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初鸣遗址群 良渚文化 制玉作坊遗址群
原文传递
浙江省石窟造像水害及其治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彪 张嘉晨 +1 位作者 程邦 王金华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3年第4期28-37,共10页
浙江省拥有数量丰富、价值突出的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资源。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石窟造像普遍存在水害现象,其中以面流水、裂隙渗水为主,给文物本体安全和价值造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以飞来峰造像为代表的一批重点石窟造像先后通过... 浙江省拥有数量丰富、价值突出的石窟寺与摩崖造像资源。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石窟造像普遍存在水害现象,其中以面流水、裂隙渗水为主,给文物本体安全和价值造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以飞来峰造像为代表的一批重点石窟造像先后通过裂隙灌浆封堵、地表防渗处理、增加导排水设施、建造保护性建筑、表面封护等多种技术手段实施了保护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水害防治效果。由于水害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加强前期勘察研究、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等,对于石窟造像的科学长效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摩崖造像 水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